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的相处之道,这些谋士们,结局是怎样的?

书童读史 2024-04-07 20:07:57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精于谋略之人,他虽然年轻时候读书不多,但是在征战的过程中,他身边的谋士可不少,如果你仔细看朱元璋在战场上的表现,你就会发现,他对于兵法的理解也很深。

他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今天写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从史料的细节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更为清晰的朱元璋的性格,以及他和谋士们的相处之道。

朱升,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九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朱元璋的征战过程中,这九个字,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但是如果仔细翻明史,这人在明朝建立后,他就非常低调。在明初编《女诫》的时候,有他出的一份力,洪武二年三月,他请求致仕。从年龄上看,他确实也是年老体衰,精力也不充沛了。

在《朱枫林集》,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朱元璋想赐予朱升爵土,而朱升的回答是他的后人福分浅薄,不敢叨扰天恩。

朱元璋又和他客气了一下,然后提到了你有几个儿子,就算不接受爵土,你怎么不让你儿子来辅佐我呢?

朱升这人对他儿子的了解还是比较深的,他说他的儿子朱同,事君忠心有余,保身能力不足,担心他如果做官,恐怕都不能终老。

知子莫若父,从结果看,他儿子后来确实坐事死。

但是朱升都在那个位置上了,当然也希望他的儿子当官。

这君臣二人说到了动情之处,都有所触动。

后来,“上亦为恻然因与朱同免死券以慰之。”

但是朱升没想到的是,免死券有时候不能真免死。

前面我就写了朱同的结局,坐事死。

从这事上,就能看出来,朱升对于朱元璋的了解还不够,或者说,还是低估了朱元璋的变脸技能。

朱升年老体衰,不想掺和权臣的争斗,所以他安于当一个低调的谋士,但是面对着他儿子的前途,他还是想让朱同去当官。

免死券能免死,是有前提条件的。徐达的儿子徐辉祖,曾经凭借着免死券,从朱棣的手里,逃过一劫。

能从朱元璋刀下救出人,还得看朱元璋的心情,以及劝告之人的身份。

马皇后,情商高,会说话,而且她又和朱元璋一起经历艰难困苦,她说的话,朱元璋还是能听进去几分的。

还有一点,从朱升这儿就能看出来,当天下已定,其实那时候谋士的作用,在朱元璋的心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征战的时候,战场上,还得需要谋士来出谋划策。天下都打下来了,朱元璋更多是希望谋士老老实实,不要过于掺和权力之争。识趣的,像朱升这种,他能终老。

不识趣的谋士,最惨烈的结局,李善长算一个。1370年大封天下,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那时候风光无限。

后来胡惟庸案爆发,太多的人被牵扯进来,朱元璋借着废除丞相制,加强了皇权统治。李善长也没有逃过朱元璋之手,他被诛杀。

就算李善长曾经贵为丞相又怎样?在朱元璋的眼里,维护皇权,维护朱家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

这条路上注定腥风血雨,皇权之下,又有几个臣子能够终老?写到这里,想起来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就是韩信一生的写照。

像朱元璋这种工作狂,他不在乎累,他希望的权力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没有那种掌控欲,他哪能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哪能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能之一,就是监视臣子。

《明史》还曾记载了一个事,朱元璋和宋濂,宋濂也是朱元璋时期的一个声名显赫的谋士。

曾经有一次,宋濂和别人吃饭,朱元璋派人监视他。

第二天朱元璋就问宋濂,昨天有没有和别人吃饭?和谁吃的?吃的什么?

就这种夺命三问,得亏宋濂这人诚实,他老老实实回答,据实以告。

朱元璋很满意,又说了句,果然,你没有欺骗我。

你说宋濂在这样的皇帝身边,他害怕不害怕?

宋濂的这件事情,只是明初一些历史的缩影。

宋濂的孙子后来被牵扯进胡惟庸案,导致宋濂也被牵扯。

也幸亏有马皇后和太子的劝说,朱元璋才打消了杀宋濂的想法,但是此时的宋濂已经老了,他被安置茂州,到了夔州就撑不住了,他死在夔州。

当朱元璋怀疑到这些臣子的时候,曾经的那些君臣情谊,在朱元璋的心里,早就被抛之脑后。

朱元璋的手底下,还有一个谋士,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基。刘基之死,按照吴晗的考证,是出于朱元璋的阴谋。

“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

这是吴晗的考证。从吴晗的考证里,也能看出来,刘基的死,是和朱元璋撇不开关系。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韩林儿之死,《明史》的记载。

“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看看朱元璋处理廖永忠的,同样还是《明史》的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关于廖永忠之死,“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看《明史》这些记载,真是不寒而栗。

朱元璋的那些臣子们,上朝如履薄冰,离开家去上朝,特别担心有去无回。仔细看朱元璋这些臣子的结局,能善终很不容易。汤和是为数不多的善终臣子。

《明史》上关于某个人的死,有时候写得特别简略,历史留下了一些谜团,等待着后来人去解答。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朱枫林集》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17
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