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盘点丨李筱荣教授团队年度成果一览

有眼的视野 2025-02-23 02:55:44

编者按:2024年对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李筱荣教授带领的眼科研究团队而言,是充满创新与突破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团队在医疗管理、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不仅推动了眼科学的发展,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医疗管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新探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以其“可防不可治”的致盲特性,凸显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此举能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我国DR主动筛查的普及率偏低,主要归因于缺乏高效且可持续的筛查模式与组织体系,导致大规模社区筛查未能广泛实施,DR致盲问题依然严峻。李筱荣教授团队积极启动社区筛查项目,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主导制定了符合当前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专家共识》。该共识旨在统一和规范社区糖网筛查技术,确保筛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社区层面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糖网的早期迹象,为患者提供及时诊疗,有效降低致盲风险。与此同时,李教授团队在天津市建立了一项《糖网社区筛查技术指南》地方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院在DR防治工作中取得了关键进展,为实现DR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李教授团队连续两年为天津市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每年大约18000余人。筛查的同时不断探索筛查新模式,比如筛查间隔的优化、筛查设备的评价、筛查形式的比较、卫生经济学的评价等,为卫生决策部门提供证据支持。

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新补充

随着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模式普及,注药数量激增。感染性眼内炎是注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其他眼内手术相比,接受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治疗的患者通常需要反复进行治疗,因而面临更高的感染性眼内炎风险,因此降低该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尽管广泛使用抗生素眼药和聚维酮碘在术前感染预防中的潜力得到广泛关注,针对其使用的具体时间和方法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李筱荣教授及其团队对术前不同时间点应用抗生素眼药和聚维酮碘后结膜囊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观察与分析,并总结出了玻璃体腔注药术前抗感染的最佳给药方案。研究发现术前聚维酮碘的使用应当成为预防术后感染的重点,而术前抗生素眼药水并不是预防玻璃体腔注药术后眼内感染的必要条件。该研究为玻璃体腔注药患者围手术期的用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优化了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的术前感染预防流程。

二、临床研究

在眼底领域,创新技术与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针对黄斑前膜(ERM),探索了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的新疗法;在非动脉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上,提出了创新手术方案;并在黄斑下出血(SMH)治疗中,验证了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的有效性。这些研究为患者提供了新治疗策略,并推动了眼底疾病治疗的发展。

应对严重ERM新策略

ERM作为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随着病程演进,常引发视力减退及视物形态扭曲。尽管传统的治疗手段如玻璃体切除术已被证实有效,但在面对部分重度病例时,患者的视力恢复依然受限。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李筱荣教授团队探索了一项新颖的治疗途径——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这项创新手术可在短期内显著减轻水肿症状,促进更为明显的视力改善,部分患者的黄斑结构可在一周内恢复接近正常状态。与传统玻璃体切除术相比,这种方法能够更早且更有效地改善视力和视网膜形态,且无明显并发症,为ERM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李筱荣教授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临床试验,旨在通过设立对照组,以更科学、严谨的方式验证该治疗方法的效用,力求得出更为标准化、规范化的结论。

治疗NAION新尝试

NAION是一种复杂的眼底内科疾病,传统治疗手段对其疗效有限。2015年,William F. Hoyt与Cameron F. Parsa两位专家在观察中发现,玻璃体在视神经脱离过程中可能对神经产生牵拉,这可能是诱发此类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后李筱荣教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了玻璃体牵拉可能是导致NAION的原因之一,并首次在世界范围内提出了视乳头旁皱褶(PPW)和视乳头周围浅表血管隆起(PSVP)的影像学特征。基于这一开创性发现,李筱荣教授团队设计了一项临床研究,采用27G微创玻璃体手术解除玻璃体牵拉,以此治疗NAION。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和视野均有显著改善,影像学检查也显示神经纤维层恢复正常。这一创新性的治疗方法为NAION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SMH疗效观察

SMH是指源自视网膜或脉络膜的血液,在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间积聚,同时可能渗透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方,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针对其治疗,已成为眼底医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李筱荣教授团队观察了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治疗SMH中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的疗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显著降低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证明该手术方法既安全又有效。该术式目前已被证实适用于由多种病因引发的SMH,且疗效显著。展望未来,为了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并提升患者的视觉质量,仍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深入的临床观察,以期实现治疗效益的最大化。

三、基础研究

目前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DR血管内皮细胞屏障障碍及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应答不敏感,需要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然而仍不能抑制DR的进展。鉴于内皮细胞在视网膜血管稳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李筱荣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内皮细胞异质性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成功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糖尿病特异性的视网膜内皮细胞亚群,还深入探索并阐明了一条至关重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这一机制通过上调碱性神经酰胺酶2(ACER2)的表达,有效降低了神经酰胺的含量,进而减轻了内皮功能障碍,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用,在细胞及动物实验中得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开创性的发现,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杂机制的认识,更为该疾病的细胞类型靶向干预策略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精准地针对这一特定的内皮细胞亚群及其相关的调节通路进行干预,有望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带来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Diabetes上发表,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更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四、未来展望

2024年,作为承前启后的一年,既见证了探索之路上的重重艰辛,也满载着成就带来的喜悦。步入新的一年,李筱荣教授团队将继续深化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积极推动眼科与其他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新的一年团队计划启动更多前沿性、大规模且多中心的临床项目及精准医学研究,同时,也将加大对DR等眼底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深度探索。

“我们将不懈奋斗,持续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以期取得更大的突破与贡献”。

0 阅读:0
有眼的视野

有眼的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