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潘渭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夏天文化 2024-06-03 02:53:15

潘渭春(1796-1868年),字宇德,号璜浦,生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初八日丑时,仙游县香田里三十坵(今郊尾镇长安村)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历官三县县令(印江、荔波、铜仁县),两府教授(贵阳、漳州府),还曾掌过仙游金石书院(即今仙游一中前身)院事。为善以德,又有廉声,遂有廉官之誉。可惜,这样一位进士出身,且兴化府专名进士,自辛亥革命以来,因新学盛行,少人推崇,遂致淹没于历史浩瀚的海洋中,鲜为人知,诚可憾也。

潘渭春故居

据笔者翻检文献资料,并参阅潘渭春的墓志铭发现,此公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诞生之后,弱冠即撷得秀才桂冠,得以从容跻身于兴化府学。36岁中举,49岁登进士第,从而开启了他从政牧民之路。后因母亲年老,乃告养致仕,孝亲六载,承欢膝下,堪称孝子。不料,其母以高龄谢世,尸骨未寒,恰逢永春林俊起义,只好背井离乡,过着逃难的生活,而原有家财竟至荡然无存,令人唏嘘不已。一段时间后,林俊起义失败,仙游城光复,潘老爷亦得以顺利重返家园,再振家声,这时,仙游城内乡绅合议,邀请潘老爷屈从教职,执掌金石书院院事,为培育仙溪人才,贡献力量。同治三年(1864年),应朝廷征召,潘老爷不顾年迈,重返政坛,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到漳州府就职,担任漳州府学教授正堂,多有政绩,赢得好评如潮。结果潘老爷勤于公务,积劳成疾,以致卒于任所,享年73岁,令人肃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研究潘渭春文化,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当代价值,它对推动文化繁荣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仙游历史文化影响力,助推仙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深远。须知,从潘渭春一生的行止来看:一是进府学,看似顺理成章,着实不易。潘渭春能从容进入兴化府学就读,这得益于“莆仙泮额案”的基本定案。二是教化边民,此固属潘渭春之初仕,但政绩斐然,因有廉官之誉。三是逃难与执教,看似不相关,实则皆因永春林俊起义而起,甚至仙游县名一度更易。四是担任漳州府学教授,品级或许不高,但是培育人才作用很大。

总而言之,以潘渭春为代表的郊尾乡贤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三十坵”潘氏,乃至莆仙潘氏的荣耀,更是充分发挥仙游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的有力证明,这对打造仙游文化品牌,夯实仙游文脉内容,提升仙游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0 阅读:0

夏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