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壹
1999年,
浙江桐乡的年轻镇干部“陈向宏”
每当去市政府办事,总会有人指指点点,私下揶揄道:“中国乌镇”来了。
听到这些看笑话的声音,
本来是从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位置下派到乌镇的陈向宏不免有些窘迫尴尬。
质疑之声也没错,
当年的乌镇不过是一个破破烂烂、毫无知名度的小镇。它跟中国江南的大多数古镇一样。不过是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共性。
它启动做旅游比周庄晚了十年,比西塘晚了四年。而这些地方当时已在旅游圈颇有名气。
在世人看来,
从未搞过文旅项目的陈向宏,
放弃乌镇【矛盾故居】这个世人皆知的IP,
硬是要喊出“中国乌镇”的口号,不免有些自不量力,好大喜功。
二十年后,“世界互联网大会”已永久落户乌镇;陈向宏打造的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也相继成功,乌镇成为全国经营效益第一的特色古镇。
他所创造的乌镇品牌彻底改变了人们当初对他的质疑。请他的人络绎不绝,从人微言轻,到如今文旅界对他顶礼膜拜,陈向宏已然灯火阑珊处。

他曾感慨:“从我想象的一个中国乌镇,
真正变成了国家承认的世界名片。
这一生再辛苦、再委屈,也值了。”
别人的成功其实很难复制,
但做事的格局与胸怀始终值得借鉴。
近期看到新闻:
南昌已将洪都和江纺两个建国后的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统筹考虑。
将通过保留江纺建筑原貌,导入文化创意元素,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修旧如旧、新建如旧”为原则,逐步将其打造为具有浓厚工业文化遗产底藴的城市新地标,把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为南昌市的城市新名片。


关于江纺的整体改造说了几年,作为童年、少年都被江纺的记忆塞满的老徐自然翘首以待。
其实类似的老厂区商业改造开发,
不仅全国到处都是,就在南昌也有多个。
从最早的樟树林到上海路华安的699,再到江印的南昌古玩城,当初都有过短暂的荣光。
但从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699经营尚可,樟树林还在在苦苦支撑,南昌古玩城已几经换手。
樟树林的前身江西化纤厂,
是大名鼎鼎的解放前南昌首富“王德舆”的产业;
699的历史是华安内衣针织厂,
它是上海援建江西的代表;
江印的南昌古玩城那块地,
最初是被正荣地产竞拍后摘得,后因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毁约,老徐印象中开发商第一个缴了巨额赔偿金的地块。
江纺改造千万不要做成它们的放大版,
这是老徐最大的担心。
相比以上几个项目,
江纺改造项目目前总占地面积约850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用地约600亩,核心保护区约383亩。保留了原建厂遗址建筑物66栋,生活区建筑面积约7.7万平米,核心保护区建筑面积总计约18.38万㎡。

如此庞大的体量,并且地处省会城市主城区域,在南昌乃至江西都是极其罕见的。光从规模一项,江纺就可形成极高的竞争壁垒。
“商旅文”项目是“养闺女”的长周期过程,
它绝不是传统地产“卖猪仔”般的一锤子买卖。
探究这类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民营资本无奈的“短债长投”。
除了规模的优势这一点,
以上项目原以民营主体投资开发的实力与江纺改造由政府的平台公司打造完全不可比拟。



另外江纺也多亏
五十年代选址没有放在坛子口,
而是偏居青山路一隅,
离市中心八公里距离现在的位置。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光辉没有来得及普照到江纺。
几经改制变迁的江纺,幸运地完整保留了各个时代的印记。加之周边的赣江、青山湖。江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极具潜质。

思路开放,理性回归;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这是老徐当年初做策划时前辈的谆谆教诲。

以吃瓜群众老徐想象,江纺历史文化街区,
目标愿景就应当是【中国·江纺】。
因为“站得高”,
视野才能更开阔,
只有“喊得响”,
项目才可能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江纺的改造要敢于开天辟地,
敢于满嘴跑火车!

PART贰
“给我一天,还你一个时代”,
这是策划界的“老王”
送给山西大寨的形象推广语。
我倒觉得这句话也适合江纺历史文化街区。
江纺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建国后国企的历史,它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规划建设上:
它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援中时期按统一图纸建造的十大纺织企业之一。早期大批的苏式风格建筑群结合民族宫式的厂大门,江纺最初的建筑中苏合璧,江纺的创建是五十年代中苏友好蜜月的见证。

上海华东局支援江西建设:
50年代,上海援建内地经济建设,
对南昌现代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光是江纺,南昌许多大型国企都有上海人内迁的轨迹,以至于南昌都把从上海迁来的江西橡胶厂,华安针织内衣厂所在的路取名为“上海路”。
江纺也不例外,从技术人员的引进,建厂初期设备的安装,都离不开上海的帮助。
为此六十年代初柯庆施向邵式平省长开口道:“邵大哥啊,上海人民春节没有新鲜鱼吃,你们江西这个富农看能否给支援下”。
邵省长一听,二话不说,立马组织供应。
公私合营:
江纺原来的染厂,
实际就是原先上海九如染织厂1955年内迁入赣与江纺“公私合营”的产物,后来由于政策形势的发展,并入江纺。
1956年,江纺才从原先叫江西纺织厂改名为“江西棉纺织印染厂”。
原来的上海九如染织厂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资本家的刘振镐安排成为副厂长兼印染工场主任;
另一个股东俞惠荣,
安排当了手握实权的总务科长。
并且据闻,俞老板早年在上海竟然是旧上海首富——犹太巨商“哈同”的保安队长,这在上海也绝对算是见过大场面的“老克拉”。
大跃进时期:
翻开历史,南昌许多企业创办的时间都是缘自1958年的大跃进,已有的企业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大规模扩张,江纺也是如此,现在健在的一些江纺老工人也都是在那时进厂。
产品商标名称:
最早在1968年前,
江纺产品的商标,都叫“拖拉机”牌,文革期间开始用“井冈红旗”牌,八十年代开始用“五彩缤纷、晨曲、彩虹”等,从这些商标名称的变化就比较明显的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
八十年代中期,
南昌国企陆续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改革试点之路,江纺也像南昌许多国企一样也再次有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的过程;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2000年前后,整个南昌原有的大多数老国企开始迅速衰败,消逝在历史的高速车轮下。
但相较其它国企,
江纺的改制分流算是比较靠后的。
计划经济时代,
江纺也是当年“企业办社会”的典型缩影。
在江纺“北工南居”的规划布局里,
所有的人似乎都生活在“厂里”这个巨大的“穹顶之下”,形成封闭状的完整社会生态系统。
也日渐形成当年众多国企代表性的大院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今更显弥足珍贵。
厂里提供了职工子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全龄段教育,
甚至还配属职工教育的“七二一”大学;
生活方面:厂里有自己的粮站、商店、食堂、洗澡堂,医疗上有自己的医院;
文化体育上有电影院、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有自己的足球队、篮球队、甚至文工团。
在“厂”这个空间里,生活配套几乎一应俱全。
当年江纺职工和家属相加,差不多四万的人口(超出当年江西一些小县城的城区人口),俨然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


过去的江纺不光配套全,标准还相当高。
充分匹配了计划经济时代,
工人阶级“老大哥”的地位。
在那个年代,“厂其实也就是家”。
一部江纺的发展和生活史
其实是几代经历过国企时代人们的整体记忆的代表,他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现在许多已是中老年人的情感归宿。
自然资源越挖越少,
文化资源却可越挖越多。
在国企大院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通过场景体验的极致打造,
在江纺这个历史文化街区里,还原50年代-80年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共鸣。
这是江纺改造开发的魂。
依托江纺保留的大批代表各个时代的厂房和生活建筑的壳,往里面装各种创新形式的内容。
这是江纺改造思路的纲。
幸运的是,
江纺具备这个文化历史承载和开发体量的条件。
江纺的改造开发如果不从这里着手和发力,即使做出来也无非是一个放大版的樟树林、699。
到那时还喊【中国·江纺】却还真是一个笑话。
从这个思路上,
江纺的改造开发首先不是策划更不要急于规划,而是艺术家的“作画”。
先请一些本土画家,
把江纺过去各个历史阶段的生活风貌以类似“清明上河图”的方式全景的展现出来。
这一点非常必要。

PART叁
因为想到,所以看到,
2030年,老徐来到未来的时空。
那时南昌已是世界级VR产业中心;
【中国江纺】已经是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单位。
提前退休的老徐时常回到中国江纺AAAAA景区度假(3601身份证打头免票)。
这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里,
江纺刚又举办了
每年一度的“记忆里的年味”活动。
因为浓郁的传统过年生活场景只有江纺才能再现。厂里举办的游园、猜谜、龙灯又把市民拉回久远的记忆场景。
人们已不愿在SHOPPING MALL采购年货,
在冰冷的高楼里关门闭户看电视,
而是宁愿多花钱在江纺购物、观光、休闲、度假。整个春节期间,一房难求的床位使得江纺的老职工纷纷在已免费安装了户外电梯,修旧如旧的老房子里办起了民宿。
南昌人春节不在海南就在江纺集中。
江纺的历史文化场景体验
带动了巨大的消费潜能。
从塘山街上的大门进入,迎面进入眼帘的是原主干大道两侧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
沿着厂区围墙,直至大门口,
在充满当代实验艺术的围墙上贴满了中国历届全国劳模的肖像。
他们曾在如歌的岁月伴随着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全国各地奉献出火热的青春和激情。
“北工”的各个锯齿形屋顶车间,
有些是江西工业的历史博览馆,
陈列了江西众多大型国企的发展历程;
有些是文创的艺术空间;
有些是世界VR产业中心南昌重要的展示点;
近邻厂区大门的“15家”
是青年公寓和他们的创业中心;
修旧如旧的江纺电影院,
经常重复上映着邓超演儿子,
刘涛演媳妇的年代剧“江纺一家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魏筱妹老师也经常在这里指导年轻学员编排最新的采茶戏;
“地宝阿志”在这个剧场【笑侃南昌三十年】,场场爆满。
原来的灯光球场是南昌地下NBA的主赛场,
六十年代国家篮球队队员,2米多高的江纺老职工“涂大林”的雕像矗立期间,看台上满是尖叫的俊男靓女;
江纺足球场上是足球爱好者比赛的场地,
晚上偶尔还像过去一样放几场露天老电影;
站在球场往周边看,周边楼房外立面修旧如旧,山墙上画满了充满时代记忆的“抓革命、促生产”、“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巨幅宣传画;
街心花园是各地年轻人穿戴白帽、白裙纺织女工服COSPALY的集中地。
时代变化太快了,老徐上次穿了件BURBERRY的风衣,竟被这些孩子在背后戏称为“土鳖”;
到了晚上,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又蜂拥进入江纺人防改造成的地下酒吧。
在老徐还是孩子时,据说这些防空洞可以通到八一广场。
过去的澡堂现在是东北人承包经营的大型KTV、洗浴中心。
【中国江纺】也成为全国各地的老人,
把这里作为他们寻找记忆的圣地朝歌。
紧邻青山湖的原有的厂医院已经引入国内最好的老年人康复中心;
原来的厂俱乐部现在是全国各类连锁乐龄大学的旗舰窗口。
一楼设有南昌怀旧的老茶馆,
还专门为“小筱贵林”在这里辅导年轻的【贵林社】演员预留了舞台;
江纺的食堂、冰室重开,依旧卖着熟悉的味道;
英雄乳业摆脱“光明”,重整山河,
在江纺开设了鲜奶配送点;人们体验着经过时代酿造的文化消费。
厂里的大喇叭有时继续中午播着传统的评书,
放着高昂的时代歌曲,节假日通知每个进驻街区的人去领食堂的免费餐券;
江纺“24家”成为全国最集中的老年大健康产业的总部基地;
穿插其间的还有各种主题的怀旧宾馆。
老年人也想开了,在当年几代同堂的空间开间房,包个月度假,重新体验下过去的楼道,回忆曾经夜不闭户,友善相随的邻里,感慨着岁月如歌,往事如烟。
2030年的地产商不思悔改,
还在忽悠着卖房子:“给看过世界的人”
可看过世界又如何?
还不是要你我暮年,
闲坐庭院,云卷风舒听雨声。
还不是喜欢早上在青山湖边锻炼,
晚上散布去赣江之滨看城里的月光。
在老徐进入的2030年的画面里,
改造后的中国江纺历史文化街区是这样一个四维时空:它充分还原了过去、又嫁接现在,还体现未来。它是产业、文旅、社区的三位一体。
这里不仅是观光的名片,创业的世界,
还是老年人的养老度假地、
年轻人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江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成功,
也让江纺的“厂长”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
顺带交待下时代背景信息,
在2030年,董事长的名称就如同过去的资本家成为腐朽堕落的代名词,厂长的称谓在江纺的街区重新登上“老大”的舞台。
【中国江纺】的品牌已经打响,
厂里又连续收购、完成了几个过去三线军工企业旧址的文旅+康养的改造项目。
过去这些企业是穷山沟,现在已是绿水青山,气候宜人,交通发达。
这不刚在厂里举办完“全国劳模表彰大会”,
厂长又委婉的推脱掉法国工会联盟准备在江纺举办的【全世界工人反AI革命大会】;
还要“批条子”安排养老公寓床位,
隔壁青山湖“省长楼”的许多老同志厌倦了家家关门闭户的大宅门,都想住进【中国江纺】,与群众打成一片,重温浓郁怀旧的人间烟火味。
刚刚又接到“32家”外地度假群众的举报,
有人偷偷在厂区开诱骗老年人的营销会议。
“给我叫保卫科,还有没有天理王法”,厂长拍着桌子大声吼道.............。
老徐梳理了番“时间线”。
这一切的缘起,都是十年前的2020年。
这一年,新冠病毒肆虐,中国人年都没过成。
但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经济开启了“双循环”。
这一年,“文宾”进了湖畔大学;
又摇着蒲扇,穿着背心迎来了校长马云;
也在这个特殊的国庆长假期间,其麾下的长沙“超级文和友”吃饭排号都排到上万。
这一年,财经笔杆子吴晓波预测:
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0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20万亿,养老产业将取代房地产业成为中国“天字第一号”的的产业。
这个复旦出身的富豪作家确有洞察未来的眼光。
也正是在这一年,
历史的机会给了江纺正确的选择。
【中国江纺】开启了,
“不同的时代,同杨伟大的开端”。

PART肆
回到现实,全省人民最近很焦虑。
前一阵网上被戏称为“阿卡林省”省的老表被这几张图刺激到了,环江西自贸区,换江西985。又联想到过去的“环江西高铁”、“环江西5G带”。



刚一淡忘,最近一则江西与安徽对比的公众号文章又在微信群里热传。
文章通过大量的数字对比,
揭示了江西落后其实与省会南昌的落后是有非常大的关联,南昌省会的龙头作用相较其它省,明显不足。
文章一出,关心南昌发展的市民又再次陷入深深的焦虑与反思。
的确江西、南昌太需要存在感了,
不能总是“祥林嫂”般地向外地人举荐炒粉、瓦罐汤、藜蒿炒腊肉吧。
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南昌已是共识;
省会担当已是各级干部的口头禅。
对于南昌近期陆续打造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绳金塔二期、洪都、江纺改造等重大项目,也应真正拿出举全省、全市之力发展的气魄,否则南昌许多类似的项目似乎最终都落入各区、各单位各自为战,最终做的不温不火的现实。
还要提一下的是,
余秋雨“铁口直断”——南昌不好玩,要经常把他请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同时也要把他的娇妻“马兰”请来,给我们南昌的采茶戏提些建议。
要有我大南昌发展“痛定思痛”的气度与胸怀。
【中国江纺】绝不应是“老徐”空想的口号,
只有偏执才能成功,
中规中矩注定只能“靠天吃饭”,
这也是商旅文项目成功的铁律。
江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
就应当走向全省,响遍全国。
这不仅要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胆略。
还更要创新、真抓、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