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儿子有多无奈?为拒绝公主自废双腿,公主:就算瘸了也要嫁

红尘的历史说 2024-11-20 04:10:35

东晋的权力漩涡中,上演着一出令人唏嘘的戏码。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天赋,更是才貌双全,引得晋简文帝的女儿司马道福芳心暗许。然而,王献之已有发妻郗道茂,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当皇权逼迫他和发妻和离时,王献之竟想出了一个惊人的办法:自废双腿!他以为这样就能让高贵的公主知难而退,谁知这一举动反而让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爱恨纠葛?王献之为何要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

一、王献之的家世与才华

东晋年间,会稽王氏家族以文采书法闻名于世。王献之生于永和九年,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羲之精研书法,创立了独特的书法体系,被后世尊为"书圣"。王献之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成长,但他并非一味模仿父亲的书法风格。

王献之七岁时就展现出超人的书法天赋。据《晋书》记载,当时会稽太守王彪之到访王家,见到年幼的王献之正在练习书法。王彪之观其笔势,惊叹不已,当即对王羲之说:"此子他日必超越父祖。"这句话让王羲之倍感欣慰,从此更加用心教导儿子。

在书法造诣上,王献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父亲的道路。王羲之以行书见长,而王献之则在隶书和楷书上独树一帜。他的书法风格清新俊逸,笔势飘逸灵动,尤其在结字布局方面别具匠心。据传,他曾创作过"八叉"字体,此体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连东晋朝廷都争相效仿。

值得一提的是,王献之并非一味沉迷于书法。在十五岁那年,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经史子集。王羲之为儿子延请了当时的名儒教授诗书,使其在文学修养上也有极高造诣。王献之尤其擅长写信,其书信不仅字体优美,内容也常常令人击节赞叹。

永和十二年,东晋朝廷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文会,年仅十七岁的王献之应邀参加。在这场汇聚了众多文坛名士的盛会上,王献之以其出众的才华惊艳全场。他不仅即席挥毫,展示书法功底,还与众人畅谈诗文,令在座宾客无不叹服。

这场文会过后,王献之的名声更加响亮。不少达官显贵都想结交这位年轻俊才,纷纷登门拜访。然而,王献之性情淡泊,并不热衷于结交权贵。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习书法和阅读经典上,常常一坐便是一整天。

随着年岁渐长,王献之在书法上的造诣愈发精进。他经常与父亲切磋书法技艺,有时甚至能在某些字的写法上独出机杼,令王羲之也为之赞叹。到二十岁时,王献之的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时人誉为"小圣",与其父"大圣"相映成辉。

在东晋的文坛上,王献之渐渐成为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才华自然引来了无数倾慕者,其中就包括了日后对他痴心不改的晋简文帝之女司马道福。

二、王献之与郗道茂的情缘

东晋名门之后的婚姻往往关系着家族利益,但王献之与郗道茂的结合却是一段难得的佳话。郗道茂出身名门郗氏家族,其父郗昙为东晋重臣,位居廷尉。两家世代交好,加之地缘相近,王献之与郗道茂从小便相识。

两人的相识源于一场偶然的邂逅。某年春日,年幼的王献之随父亲王羲之拜访郗家,在郗府的后园中遇见了正在赏花的郗道茂。那时的郗道茂年仅八岁,却已展现出不凡的气质。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郗道茂正在为园中牡丹题诗,王献之见其笔迹工整有致,不禁驻足观看。

这次相遇之后,两家往来愈发频繁。王羲之与郗昙都是爱好文学的雅士,常常相邀品茗论道。在父辈的交往中,王献之与郗道茂也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郗道茂自幼饱读诗书,精通音律,与王献之在文学修养上颇有共鸣。两人常常在园中吟诗作画,或是探讨经典章句。

永和十五年,适逢王献之二十岁,郗道茂十八岁,两家便为他们议定婚事。这桩婚事得到了两家长辈的一致赞许。王羲之尤其欣赏郗道茂的才学与品性,曾在家书中称赞她"才德兼备,堪为献之良配"。

婚后的王献之与郗道茂生活和睦,二人常常以诗文互赠,探讨书法。郗道茂不仅精通女红,更擅长书法。她的书法深得王氏家学精髓,在当时的女子中可谓翘楚。每当王献之创作新的字体,郗道茂总能给出独到的见解。

两人婚后不久,郗道茂便生下一子,取名王凝之。王献之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亲自教导其诗书。郗道茂则负责教导儿子礼仪规范,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值得一提的是,郗道茂不仅是贤妻良母,更是王献之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当时王献之已开始在朝中任职,郗道茂常常为他处理家中事务,使其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公务。她还经常整理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并为其保存重要的信札往来。

在东晋的士族圈中,王献之与郗道茂的婚姻被视为典范。两人不仅门当户对,更是才情相契。他们的结合不仅巩固了两家的世交情谊,也为东晋士族婚姻树立了一个典范。然而,这段美满的婚姻却在晋简文帝女儿司马道福的出现后,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就在王献之与郗道茂相敬如宾的时候,朝廷突然传来一道旨意,这道旨意不仅打破了这对夫妻的平静生活,更让王献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道旨意的内容与司马道福有关,而这也正是整个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点。

三、司马道福的执着追求

司马道福作为晋简文帝的掌上明珠,从小就生活在深宫之中。太元元年,一场文会改变了她平静的生活。当时王献之应邀入宫参加文会,一展书法才华。司马道福在屏风后观看了整个过程,对这位才华横溢的王家公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自那以后,司马道福开始打听王献之的一切。当得知王献之已有发妻郗道茂时,她并未就此放弃。太元二年春,司马道福借着观赏花园的机会,特意邀请王献之入宫。在这次会面中,她展示了自己的诗词才华,还向王献之请教书法。

这次会面之后,司马道福更加坚定了要嫁给王献之的决心。她多次向父亲晋简文帝表达心意,希望能够下嫁王献之。然而,王献之已是有妇之夫,按照礼法,公主不能嫁给已婚之人。但司马道福并不因此退却,反而变得更加执着。

太元三年,司马道福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御医们束手无策,她却说只要能嫁给王献之,病就会好。晋简文帝见女儿如此,便开始考虑促成这门婚事。他先是暗示王献之,若能休妻娶公主,将加官进爵。但王献之以各种理由推辞,始终不为所动。

见软招不行,晋简文帝开始采取强硬手段。他先是让人传话给郗家,暗示如果不主动提出和离,郗家可能会遭受打击。接着又下令削减王献之的俸禄,使其仕途受阻。然而这些手段都未能撼动王献之的决心。

太元四年冬,司马道福再次病倒,这次更为严重。她绝食数日,宣称若不能嫁给王献之,宁愿以死明志。晋简文帝不得不出面,直接下令要王献之休妻迎娶公主。这道圣旨如同晴天霹雳,让王献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如此困境,王献之想出了一个惊人的办法:自废双腿。他认为,若自己成为残疾人,高贵的公主必定会知难而退。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司马道福得知王献之自残的消息后,不仅没有放弃,反而表示:"即便他瘸了,我也要嫁给他。"

这番话传到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大臣都被公主的痴情所感动,纷纷向晋简文帝进言,认为应该成全这段姻缘。甚至连一些原本反对这门亲事的大臣,也开始转变态度。

太元五年春,晋简文帝再次下旨,命令王献之必须休妻迎娶公主。这次的圣旨措辞严厉,言明若再不从命,将治其欺君之罪。此时的王献之已经自废双腿,但这非但没有阻止公主的追求,反而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整个王家和郗家都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四、两难抉择之下的自残

太元五年的那个深夜,王献之在书房中久坐不眠。桌上摆着晋简文帝的最后通牒,要他在三日之内给出答复。此时的王献之已经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自废双腿。这个决定的形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第二天清晨,王献之命人准备了一把锋利的铁器。他先是写了一封长信给父亲王羲之,说明自己的决定。随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郗道茂,交代了一些家中事务。这些书信字迹工整有力,丝毫看不出写信人即将面临的剧变。

当天午时,王献之独自一人来到后院的凉亭中。他让所有仆人退下,只留下最信任的老仆在远处候着。据这位老仆后来的描述,他听到凉亭中传来一声闷响,随后就看到王献之倒在了地上。老仆赶紧上前查看,发现王献之已经用铁器重伤了自己的双腿。

消息很快传到了王羲之处。王羲之立即派人请来了最好的大夫,但大夫诊断后表示,王献之的双腿已经无法完全康复,即便痊愈也会留下终身残疾。这个结果正是王献之所期待的,他认为自己成为残疾人后,公主必定会放弃这门婚事。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王献之的意料。当司马道福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了更加坚定的决心。她立即派心腹太监入宫求见父亲,表示即便王献之残废,她也要嫁给他。这番话很快传遍了整个建康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此时的王献之正在家中养伤。他的双腿虽然保住了,但已经无法正常行走。每天需要有人搀扶才能移动。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练习书法,并且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句。这些诗文后来流传于世,被视为他一生中最动人的作品。

郗道茂在王献之养伤期间,始终守在丈夫身边。她不仅要照顾王献之的起居,还要应对来自朝廷的压力。多位朝廷重臣轮番登门,劝说她主动提出和离。但郗道茂始终保持沉默,只是专心照料丈夫的伤势。

太元五年冬,王献之的伤势稍有好转,但已经确定无法完全康复。就在这时,晋简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这次的圣旨措辞更加严厉,不仅要求王献之必须休妻迎娶公主,还暗示如果再不从命,整个王家都将受到牵连。

面对这样的困境,王家和郗家的长辈们开始商议对策。一些人建议王献之暂时避走他乡,等风头过去再说。也有人提议由王家其他子弟代替王献之迎娶公主。但这些建议都被王献之一一否决。他表示,既然已经自废双腿,就要坚持到底。

这场因为一己之私而导致的自残事件,不仅让王献之失去了健全的身体,也让整个家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事情的发展仍未到达终点,更大的变故还在后面。

五、意外病逝与历史轨迹的改变

太元六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了这场纷争的走向。司马道福在一次春游后突感不适,很快就发起高烧。御医们轮番诊治,却始终无法找出病因。病情持续恶化,司马道福的身体每况愈下。

当时正值寒食节前夕,晋简文帝暂时放下了对王献之的逼迫,全心关注女儿的病情。他下令召集全国名医入京,甚至派人到江南各地寻访名医,希望能够救治爱女。然而,各路医者束手无策,司马道福的病情仍在持续恶化。

太元六年三月,司马道福的病情突然加重。她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御医们诊断后认为可能是染上了当时流行的疫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晋简文帝不得不下令暂时封闭公主居住的宫殿,限制人员进出。

就在这场病危之际,司马道福让贴身宫女送出了一封信,收信人正是王献之。这封信的内容后来被收录在《晋书》中,信中司马道福表示自己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如愿以偿。这封信送到王府时,王献之正在院中调养,当即命人取来纸笔,写下回信。然而,这封回信最终未能送达。

三月十五日,司马道福的病情急转直下。御医们连夜会诊,却也无计可施。第二天清晨,司马道福在昏迷中离世,年仅二十二岁。她的突然离世不仅让晋简文帝悲痛欲绝,也让这场持续多年的纷争戛然而止。

司马道福的葬礼按照公主的规格举行,场面庄重肃穆。晋简文帝亲自为女儿撰写了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哀思。值得注意的是,在葬礼当天,王献之虽然身体不便,但仍然设法来到灵堂外上香祭拜。这一举动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议论。

司马道福死后,晋简文帝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不再过问王献之的婚事,也取消了之前对王家的种种限制。王献之虽然双腿残疾,但朝廷还是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给予了一定的补偿。

太元六年冬,郗道茂主动向朝廷请命,希望能够整理司马道福生前留下的诗文。这个请求得到了晋简文帝的准许。在整理过程中,人们发现司马道福不仅诗才出众,其书法造诣也颇为不俗,笔法中隐约可见王献之的影子。

这场因爱生恨、因情成憾的故事,最终以一个意外的方式画上了句点。司马道福的离世不仅改变了王献之一家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东晋王朝的历史轨迹。在她去世后的第二年,晋简文帝也驾崩了,新皇登基后对王家的态度更为温和,这使得王献之虽然身体残疾,但后半生仍能专心致志于书法创作。

司马道福的墓至今仍在南京城外,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方砚台,上面刻着"永和十年"的字样,这正是她第一次见到王献之的那一年。这场历时数载的情缘,最终化作了一座孤坟,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感慨。

0 阅读:13

红尘的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