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许注意到,网络上时常流传着许多治病"秘方”,且往往号称源于”祖传六代”或”宫廷御方”,或称“凝结了某老中医毕生的心血”。
受这些"秘方”名号的影响,许多网友争相转载、收藏,甚至照搬应用,并视其为“生病再也不用求医问药”的良方。
大家对秘方趋之若鹜,不仅表现在网上,在我实际接诊的不少肿瘤患者中,也有不少人问过我:张老师,您是不是也藏有秘方?
实话实说,我也是有秘方的。
这秘方来自名老中医黄天锡老先生。他师承医学世家,熟读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对古典文籍耳熟能详。19岁开始独自行医,坚持“脉随证论,证从脉辩”,在气候、发病与临床表现、治法、选用药物和预防方面造诣深厚。
自八十年代初,我从实习就开始跟着黄先生,可以说,是他手把手把我带起来的。从病例书写到望、闻、问、切四诊的完成,到最后抄方, 每一个环节,都有黄先生的悉心栽培。
再后来,我成了黄老先生的儿媳妇——这亦师亦父的关系 ,得以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秘不示人的“秘方”。
但是,我必须说但是了,我从来没有大肆宣扬某剂秘方的奇效,也从来没有公开过某剂秘方——这倒不是因为出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是因为,运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证,开处方时一定要注意个体差异。
比如对同肺鳞癌的诊断,由于病因、年龄、性别、体质、性情特点、饮食嗜好等诸多因素都会有所不同,分析病情时就应该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进而判定出”症”的结论,并据此确定一个适宜于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说,世上不可能有一一个适用于一个诊断的所有人的中医“万能”方剂,因此不能轻信网上所谓的“秘方”, 更不能草率地“以身试药”。
比如黄天锡老先生曾传授给我的这样一个肺癌方子:
以益气、养阴、健脾等扶正中药为主,佐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中药而成,是他老人家五十年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方子由人参、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砂仁、南北沙参、浙贝母、虎杖、石见穿、夏枯草、天龙、八月札、陈皮、炙内金、甘草等组成,该方将攻补融为一体,使补而不助邪,攻而不伤正。在临床应用中,一直疗效不凡。
但这剂秘方,却很少能拿来即用,必须要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患者属于气虚痰湿、阴虚毒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热毒炽盛、痰瘀互结等证型中的哪一种,然后加减用药,方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给大家说一个病案吧。
钟先生,南阳西峡县化肥厂一名职工。
他从2018年秋天开始,时年56岁的他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当时并未在意,以为是劳累过度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感到胸闷气促,心烦少寐,口干便秘,发热盗汗或午后发热。
他到附近的诊所看诊,医生告诉他可能是肺炎或者肺结核,建议他到县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钟先生到县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确诊为肺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他和家人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绝望。
在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化疗后,病情似有轻微好转,但仍然时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得钟先生整夜睡不好觉,反过来又加剧了病情的恶化。
同时,化疗的副作用,过敏、恶心、呕吐、腹泻、手脚麻木等症状,也或隐或显得出现在他身上,他感觉整个身体千疮百孔,几乎失去了活着的意愿。
2019年春天,钟先生经人介绍,从县城来到市区找我问诊。
我望闻问切,搜集他的证候特点如下: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黄难咳,痰中带血,胸闷气促,心烦少寐,口干便秘,发热盗汗或午后发热,舌质红,舌苔花剥而干,或光绛无苔,脉细数。
这是典型的阴虚毒热型,需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于是,我在黄天锡老先生给我传授的秘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后,开出如下方药:
麦冬、沙参、天花粉、生甘草、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等。
经过一个半月的服用,钟先生的症状明显好转,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都有所减轻,夜里也能睡个囫囵觉了。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这只是急则治标的手段,猛烈攻击之后,必须要有温润的滋养,就是所谓的“先攻后补”——否则,患者会因元气的消耗,而出现亏虚,不利于康复。
于是,我又在黄天锡老先生的原方基础上,添加了几味滋补类的中药,有黄芪补气固表,有党参气血双补,有沙参、麦冬滋阴润肺,有白术健脾益气,有百合润肺止咳,有当归补血活血......
如此又治疗、调理了八个月之久。
八个月之后,钟先生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元气恢复充足,体质增强,精神状态良好,面色红润,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他也终于找回了活着的理由和乐趣了。
通过以上医案,我想说,中药治疗肿瘤,决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个秘方的奇效,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
对于网上流传的所谓“秘方”,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轻信不草率,而是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
罹患肿瘤已够不幸了,我不想让大家再掉到另外一个坑里,浪费了时间和钱财不说,关键是贻误了治病的时机,就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