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女性,她出身于书香世家,在求学之路上却几起几落,好不容易去法国留学却未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她回国后,先后受聘于东吴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顶级高校,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在婚姻上,她被迫依父母之命结婚,婚后一直不肯和丈夫同房,却在丈夫去世后的38年间,独身未嫁,一直活到102岁。
她曾尊鲁迅为文学导师,却在鲁迅去世后,用大半生的时光,穷尽其力来批判他……
这个谜一样的女性就是民国才女,笔名绿漪的作家、学者苏雪林。
1897年,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她祖籍安徽,之所以出生于浙江瑞安,是因为祖父在这里做官。
她在幼时,曾随哥哥、叔叔们在祖父设在衙署的私塾里学习过一小段时间,得到启蒙教育。
但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因为她的祖母是一个特别传统的封建主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已经根植在她的脑海里。
年幼的苏雪林求知欲非常强,祖母不让她上学,她就看哥哥、叔叔们带回来的通俗小说,她囫囵吞枣地读了一段时间之后,阅读和理解能力居然大有长进,到了能通读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地步。
在苏雪林17岁的时候,她的一位曾留学日本的叔叔劝她的父亲,时代不同了,应该让天资聪慧的雪林去上学。
这样,苏雪林才获得了去读女子小学的机会。但也只是读了半年,就又被思想保守的祖母召回了家。
1915年时,苏雪林听闻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正在招收学生,她一心前去报考时,再次遭到祖母的反对。
彼时,苏雪林一度感觉生无可恋,她经常边哭泣边游荡在村庄外面的树林山涧间,几次产生跳涧自杀的念头。
苏雪林的状态,让母亲非常担心,正是基于这一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小媳妇,终于鼓起全部勇气,帮女儿争取到了上学的权利。
苏雪林在安庆初级女子师范读书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还以能诗善画著称,存在感很强。毕业后,她还留在该校的附小教书。
但苏雪林做小学教员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因为一心求知的她又考上了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
在北京女师读书期间,苏雪林受业于胡适、李大钊、陈衡哲、周作人等知名教授,还有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一众优秀的同学,她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因此,苏雪林不但大大开阔了眼界,还完全接受了新文化思想。
苏雪林一边读书,一边在《时事新报》《国风日报》等报纸副刊上,发表用白话文创作的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妇女问题的政论性文章。
1921年,苏雪林决定去法国留学。为了避免受到传统家庭的阻挠,她一直未向家里透露自己的打算,直到临行前一天的晚上,她才偷偷告诉了自己的母亲。
苏雪林在法国里昂就读于中法学院,先后学习西方文学和绘画艺术。本来,远在法国,她可以不受家庭干扰地一心向学,但她的身体却不接受法国的水土。
她频繁地生病发烧,甚至有一次病到非常危险的地步,是一些天主教修女的照顾让她得以痊愈。苏雪林也因此在国外皈依了天主教。
在法国读书期间,苏雪林先是接到父亲去世的家书,后来又接到母亲病重催归的消息,未完成学业的苏雪林不得不回国了。
1925年,回到老家的苏雪林,不但看到了自己病重的母亲,还看到了一个男人---张宝龄。原来张宝龄在苏雪林回国前,一直在照顾她的母亲。
张宝龄是家里早就给苏雪林订下的未婚夫,这是一个五金商人的儿子,也是学霸级别的人物,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回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苏雪林在去北京读书之前,家里就曾经逼迫她与张宝龄结婚,彼时,又气又急的苏雪林大病一场差点死掉,才让祖母被迫收回了要她结婚的成命,并同意她继续求学。
其实,苏雪林在法国读书期间,曾经和张宝龄通过几次信。通过信件,苏雪林发现张宝龄不是她理想中的丈夫,因此几次向家里提出退婚的请求,据说她父亲的死也与她坚持要退婚有关。
因此,当从法国归来的苏雪林再次试探着向母亲透漏退婚的想法时,一向体谅女儿的母亲却声泪俱下,哀求她不要一意孤行。
面对母亲的哀求,苏雪林心软了。没想到,一时的心软,造成了她和张宝龄一心的婚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