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凌叔华,被徐志摩伤害过,也伤害过丈夫陈西滢

紫荆斋 2025-02-19 10:49:16

在凌叔华家客厅举办的那次中国画家聚会,格外热闹。

虽然凌家在客厅举办文艺沙龙并不是第一次,但因为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等国际友人的加入,以及随泰戈尔前来的陈西滢、徐志摩、林徽因等青年才俊的捧场,更加显得朝气蓬勃。

聚会前,凌叔华以女主人的身份,精心准备了数百枝玫瑰、许多紫藤花饼及杏仁茶,嘉宾们陆续到来后,凌叔华又落落大方地穿梭在一众名家大咖中间。

凌叔华的风采把徐志摩惊艳到了,把陈西滢也惊艳到了,就连大诗人泰戈尔也十分欣赏。

泰戈尔对徐志摩说:凌叔华和林徽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凌叔华确实优秀,二是他已经洞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而不得。

而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后,受情伤未复的徐志摩,听了泰戈尔的话后,果然开始了和凌叔华的频繁通信。

在这次聚会后的半年时间里,徐凌二人互通了80多封信,交流文艺和人生。

彼时,还没有什么恋爱经验的凌叔华,自然把徐志摩的行为理解为爱的交流与进攻,而徐志摩的父母也表现出乐于见到凌叔华与自己的儿子交往的态度。

但正当凌叔华沉浸在徐志摩含蓄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却传来了徐志摩与她的闺蜜陆小曼即将结婚的消息。

此时,一向心高气傲的凌叔华自然非常痛苦,这种痛苦既有自重身份不肯直接与徐对质的成分,又有徐志摩始终态度暧昧的成分。

而陈西滢,这个同样优秀同样追求凌叔华的北大教授,在此种情景下就逐渐占据了凌叔华的芳心。

其实,和徐志摩相比,陈西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西滢是江苏无锡人,比凌叔华大四岁,他早在1912年就到英国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1922年,他拿到博士学位后,即回北大任教,担任外文系主任及教授职务。

陈西滢既是文学评论家,也是翻译家。其文艺评论主要作品有《西滢闲话》《西滢后话》等,译作主要有《父与子》《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在凌家那次聚会后,凌叔华一方面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一方面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

比如凌叔华的成名作《酒后》及后来很有影响力的《绣枕》都是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

有了徐志摩和陈西滢两大主编的欣赏与推举,凌叔华的文学才华也惊艳了无数读者。

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大多以描写深闺少女或新旧太太们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但无一例外都以心理描写见长,细腻温婉,清新优美,极具个人风格。

1926年6月,凌叔华燕京大学毕业后,凭借其在绘画上的成就,任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

7月,凌叔华披上了婚纱,嫁给了陈西滢,她的嫁妆之一,是拥有28间房的一座大宅。

可以说,1926年,是凌叔华的丰收年,学业有了成就,事业有了根基,爱情有了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是在1926年10月,比凌陈二人的婚礼还晚了三个月。

凌家受宠的公主嫁给了陈家的公子,迎接他们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应该说,曾经幸福美满过。

婚后的凌叔华,有自己的书房,她与陈西滢各自在书房中写作,作品发表后才阅读对方的作品。

1928年,陈西滢受聘于武汉大学,做武大文学院院长和外文系主任,凌叔华也随丈夫前往武汉,还在武汉主编了一份杂志《武汉文艺》。

按说,以凌叔华的才能,不管是在文学院担任教授还是在外文系担任教授,都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事情。

但陈西滢坚持武汉大学的一条规定“夫妻二人不能同时在学校任教”,因此一直不同意凌叔华担任教职。

夫妻间的嫌隙可能就此产生了。

1935年,陈西滢聘请著名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朱利安·贝尔为武大的客座教授,朱利安·贝尔就此走进了凌叔华的生活。

凌叔华在武大时,经常在家里举办文艺沙龙。在武大任教的苏雪林、袁昌英二人经常到凌叔华家来谈文论艺,三人被誉为“珞珈三杰”。

而武大的其他教授们也常来。

所以,当朱利安·贝尔来到武大后,自然也会加入凌家的文艺沙龙。

彼时,不知凌叔华和朱利安·贝尔两人,如何瞒过了众人的眼睛,总之,两人情愫暗生,凌叔华出轨了。

我们不知道陈西滢戴绿帽子后,是如何与凌叔华交涉的,但可以知道的是,他给朱利安·贝尔写了信,谴责了他的不道德行为。

后来,朱利安·贝尔于1937年死于西班牙内战。

因为有朱利安·贝尔这个纽带,凌叔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过几次通信,弗吉尼亚·伍尔夫还对凌叔华寄给她的小说大为赞赏。

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鼓励和帮助下,1953年时,凌叔华用英文写的小说《古韵》在英国发表,并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咱们还回过头来说陈西滢与凌叔华。

凌叔华出轨之后,陈西滢没有提离婚,却使用了冷暴力。时间长了,连他们的女儿陈小滢都看出了父母的不对劲。

据说,凌叔华并不怎么做家务,陈小滢幼年得到的照顾,主要来自父亲。陈小滢成人后,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和母亲离婚。

陈西滢说,凌叔华是个很有才华的女人云云,并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

1946年,陈西滢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方代表常驻欧洲后,凌叔华也带着女儿前往,因为在伦敦生活成本比在巴黎相对较低,他们在伦敦安了家。

50年代,凌叔华曾经在波士顿举办过个人画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60年代,凌叔华曾经在加拿大一所大学任教。

……

1990年时,耄耋之年的凌叔华身患重病,却一心回国。

5月16日,她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5月22日就去世了。

0 阅读:9
紫荆斋

紫荆斋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