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表彰方先觉,让衡阳保卫战英雄寒心,四年后,随陈明仁起义

玖歌看历史 2024-11-06 07:06:42

世人皆知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却鲜少人知其中还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1944年,当方先觉在衡阳向日军投降时,蒋介石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给予了他极高的褒奖。这一举动,却让真正在战场上拼死血战的将士们心寒不已。其中,有这样一位将领,他曾用木门横渡湘江,九死一生突围而出,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却在四年后毅然追随陈明仁起义。他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无奈与选择?

一、泰山军的辉煌与陨落

1942年春,山东济南城外,泰山军将士列队整齐,迎接着一面金光闪闪的"飞虎旗"。这已经是泰山军第三次获得这面代表着国军最高荣誉的军旗了。

站在队伍最前方的,是泰山军军长李玉堂和他的副手方先觉。这支被誉为"抗日铁军"的部队,在短短两年内连续三次获得"飞虎旗",这在整个抗战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军的崛起要从1940年说起。那一年,日军对山东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歼灭泰山军主力。在枣庄一带,泰山军第10师奉命坚守阵地。日军投入了整整一个联队的兵力,对阵地发动连续不断的进攻。

当时担任第10师师长的方先觉,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他命令部队在夜间悄悄撤出阵地,只留下少量兵力佯装坚守。当日军大举进攻时,突然遭到两翼猛烈的侧击,被打得措手不及,伤亡惨重。这一战,泰山军创造了以一个营的代价,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的战绩。

1941年初,在台儿庄附近,泰山军又打了一场漂亮仗。这次他们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故意在防线上留下一个缺口。当日军第35联队得意洋洋地冲入这个"口袋"时,泰山军的重机枪突然开火,将日军分割包围。这一战,日军联队长自戕,一个联队几乎全军覆没。

就是这样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却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遭遇了转折。当时的泰山军已经今非昔比,李玉堂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后,军权交到了方先觉手中。

衡阳保卫战爆发前,泰山军刚刚完成整编。第10预备师、第3师和第190师的将士们,都是从山东老家招募来的精锐。在他们看来,泰山军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就在这支部队准备在衡阳再创辉煌时,意外发生了。1944年6月,日军对衡阳发动总攻。面对优势兵力的日军,泰山军在城内展开了顽强抵抗。然而47天后,当年那个在枣庄、台儿庄叱咤风云的泰山军,却在方先觉的一纸投降书下,彻底失去了它的荣光。

当年那面金光闪闪的"飞虎旗"被蒋介石下令追回,曾经并称"国军双雄"的泰山军和第74军,从此再也无法相提并论。泰山军的番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已经换了军长,改由覃道善统领。最终,这支曾经的抗日劲旅,在1948年的双堆集战役中,随着黄维兵团一起,彻底覆没。

二、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

1944年8月7日,衡阳城内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方先觉坐在军部的指挥室里,望着墙上那张已经被炮火熏黑的地图,桌上放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报。这份电报来自日军第68师团司令部,提出了所谓的"体面投降"条件。

此时的衡阳城,已经在连续47天的激战中伤痕累累。城内的十字街上,到处都是弹坑与瓦砾。泰山军的将士们已经连续作战40多天,弹药储备所剩无几。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方先觉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军部参谋长和各团团长。会议的内容很简单:日军提出了六项投降条件。

这六项条件看似优厚:不解除武装,不分割建制,指定地点集中训练,伤员得到医治,保障生命安全,眷属送往安全地点。然而,在座的军官们都清楚,这不过是日军的缓兵之计。

就在这次会议上,第28团团长曾京公开提出异议。他拍着桌子站起来说:"突围,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随后,他当场提出了一个突围方案:由他的部队担任先锋,为军部开辟一条血路。

同样反对投降的还有第569团团长梁子超。作为一名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指挥官,梁子超深知日军的诡计。他在会议上提出:"即便要投降,也要等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

然而,这场会议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方先觉以"保全将士生命"为由,决定接受日军的投降条件。当天晚上,他派出副官处长前往日军阵地进行谈判。

第二天凌晨,也就是8月8日,当日军准备进城接收投降时,意外发生了。第569团的梁子超趁着日军轰炸的间隙,带领一个排的士兵从西门突围而出。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穿过日军的封锁线,最终成功突围。

而曾京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表达抗议。在接到投降命令后,他率领28团的残部继续坚守阵地,直到弹尽粮绝。当日军军官质问他为何不遵守投降命令时,他毫不示弱地回应:"我的部队只接受战斗命令!"

对于泰山军的其他将士来说,这一天是痛苦的。当他们看着日军进入城内,收缴他们的武器时,许多老兵流下了眼泪。他们中有人参加过枣庄战役,有人曾在台儿庄浴血奋战,如今却要放下手中的武器。

事后证明,梁子超的担忧是对的。日军根本没有履行承诺,那六项投降条件成了一纸空文。大部分被俘的官兵被押往南京,在那里遭受非人的待遇。一些试图反抗的军官当场被处决,伤员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医疗救治。

就这样,一支曾经战功赫赫的部队,在一场投降中失去了它的灵魂。而那些选择突围或者继续抵抗的军官,却在这场悲剧中写下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三、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在衡阳保卫战的硝烟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1944年8月8日深夜,湘江边传来一阵轻微的水声。一块破旧的木门正顺着江水漂流,门上趴着一个浑身是血的军人,正是第28团团长曾京。

这块木门,是曾京从城西一户老百姓家里拆下来的。在突围时,他带领几名士兵殊死搏斗,击退了日军的追击。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身中三弹。面对滔滔江水,这位从山东老家参军的团长,想起了小时候在黄河边玩耍的情景,灵机一动,找到了这个脱险的办法。

顺江漂流了一夜,曾京被一支游击队发现。游击队的队长认出了这位在衡阳城内以一个团抗击日军整整一个联队的虎将。经过简单包扎后,游击队派人把他送到了重庆。

而在衡阳城内,第3师第8团团长张金祥和他的迫击炮连长刘和生,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战绩。1944年7月中旬的一天,日军68师团57旅团的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来到前线视察。张金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这个戴着黄色军帽的日军将领。

刘和生是个神枪手出身的炮兵,他在战前就摸清了各个射击诸元。当日军少将的车队出现在射程之内时,张金祥和刘和生打了个手势。八发迫击炮弹,精确地落在了志摩源吉的指挥部周围。这位日军少将当场毙命,成为抗战中被国军在战场上击毙的最高级别日军将领之一。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城内还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地下抗日组织。这个组织由泰山军的几名基层军官秘密组建,他们利用对城区地形的熟悉,在夜间出城,破坏日军的补给线。

组织的负责人是一位姓李的连长,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立过大功。在衡阳保卫战期间,他带领手下利用城内的地下水道系统,多次突袭日军的弹药库和粮仓。其中最成功的一次行动,是在7月底炸毁了日军的一个重要弹药库,造成日军暂停进攻整整三天。

这个地下组织还建立了一个情报网。他们收买了几个在日军阵地后方做杂工的百姓,通过他们传递日军的调动信息。正是这些情报,使得国军在多次战斗中能够准确预判日军的进攻方向,并作出相应部署。

在投降前夕,这个组织还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突围行动。他们联络了城内愿意突围的官兵,准备了详细的路线图。可惜方先觉突然宣布投降,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最终,只有少数人借着混乱成功突围。

这些英雄故事,在当时的战报中很少提及。直到多年后,幸存的老兵们才陆续讲述出这段历史。其中有人说,在衡阳城的某个角落,还埋着当年地下组织绘制的路线图和作战日记,等待着后人去发掘这段尘封的往事。

四、蒋介石的双面政策

1944年8月15日,重庆,蒋介石的官邸内灯火通明。一份来自衡阳前线的电报刚刚送到他的案头。电报中详细记录了方先觉投降的经过,以及泰山军将士的伤亡情况。

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并未立即下令处置方先觉。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对外宣称衡阳保卫战是一场"光荣的战役",并授予方先觉"忠勇勋章"。但同时,他又秘密下令收回了泰山军的三面"飞虎旗"。

这一罕见的"双面"政策背后,是蒋介石在中美关系上的巧妙平衡。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在施压,要求蒋介石将部分军权交给史迪威将军。衡阳保卫战的失利,本可能成为美方指责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把柄。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首先在《中央日报》上发表社论,称衡阳保卫战"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是一场"战略性的胜利"。同时,他还特意让军事委员会向美方通报,强调这场战役"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对内的处理却截然不同。1944年9月,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会上明确规定:今后各部队若有投降行为,一律从重处置。这个规定被秘密传达给各部队的师长以上军官。

同年10月,一份关于整编泰山军的命令悄然下发。命令中规定,泰山军的建制暂时保留,但其指挥权要移交给另一位将领覃道善。这实际上等于解除了方先觉的军权。

更耐人寻味的是蒋介石对突围将领的态度。1944年底,他专门召见了成功突围的曾京,不仅当场授予他少将军衔,还破格让他进入陆军大学深造。这种提拔方式,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并不多见。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笼络军中将领。他下令军需部门优先保障突围将领所部的军饷和装备供应,并在人事安排上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比如,让曾京担任武汉警备旅旅长时,就特别批准他可以自行挑选副手。

然而,这种笼络政策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以张金祥为例,虽然他在衡阳保卫战中击毙过日军少将,但因为他与方先觉走得较近,升迁之路就显得坎坷许多。直到1947年,他才被破格提拔为旅长,而这还是因为他在剿共战役中立了功。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这种双面政策愈发明显。他一面在公开场合赞扬衡阳保卫战的英勇表现,一面又在整编军队时,将泰山军的老底子全部打散。那些曾经在衡阳浴血奋战的基层军官,很多被调往了偏远地区。

五、历史的转折与选择

1948年的华中战场,硝烟再起。此时的陈明仁将军正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在他的案头,摆着一封来自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信,信中详细说明了国民党军队的困境和新中国的远景。

就在这时,曾京来到了陈明仁的办公室。四年前在衡阳突围的经历,让这位少将深深体会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1948年初,他已经和地下党建立了联系。这一次,他向陈明仁详细讲述了自己在衡阳之战后的所见所闻。

原来,在衡阳保卫战结束后,曾京走访过许多幸存的老部下。那些在战场上拼死作战的士兵,很多人连基本的抚恤金都没有领到。而当时投降的方先觉,却在南京过着优渥的生活。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许多老兵感到深深的失望。

同年7月,张金祥也来到了华中战场。这位在衡阳城内击毙过日军少将的将领,此时已经看清了国民党的颓势。他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军队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很多基层军官对政府失去了信心。

1949年8月,历史的时针指向了关键时刻。陈明仁在武汉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曾京、张金祥等衡阳老部下,还有一些在抗战中立过功的将领。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举起义旗,响应解放军。

8月19日的清晨,武汉城内一片寂静。突然,一阵急促的电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这是陈明仁发出的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曾京立即率领他的部队占领了武汉要塞。那些曾经在衡阳城内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纷纷响应。整个起义行动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一起流血冲突。

这次起义,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更重要的是保住了武汉这座重要城市的工业设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些起义将领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1950年,曾京被任命为武汉市政协常委,专门负责安置老战友工作。他把那些在衡阳战役中立过功的基层军官都找了出来,帮助他们在新中国找到了适合的岗位。1982年,这位曾经的"突围英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张金祥则进入了军事院校,成为一名教员。他把衡阳保卫战中的经验教训编成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军事人才。每当学员问起衡阳保卫战时,他总是说:"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训。"

1990年,年过古稀的曾京在武汉病逝。在他的追悼会上,当年一起参加起义的战友们都来了。他们带来了一块木板,上面刻着"衡阳英雄"四个字。这块木板,是从当年他用来渡江的那扇门上截下来的一部分。

0 阅读:25

玖歌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