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耿彦波带着新的使命和挑战,走进了太原市政府的大门,正式开始了他作为太原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的职责。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作为山西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然而,耿彦波很快在日常的行政会议和市民反馈中察觉到了一个突出问题——道路交通拥堵。
耿彦波不满足于仅仅在办公室里了解情况,他决定亲自下场,深入到太原的大街小巷中去,实地考察这一问题。他首先来到了解放路,这里是太原的主要干道之一,每天承担着巨大的车流量。即便是在非高峰时段,这里的车辆依然是水泄不通。耿彦波站在路边,观察着缓慢移动的车流,注意到了路面上的一些损坏情况,以及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划分不够明显,这些都可能是造成拥堵的潜在因素。
随后,他又转向了并州路,这条路线连接着多个商业区和居住区,是市民日常通勤的重要路线。耿彦波注意到,路边停车随意,导致有效车道大大缩减。通过几天的考察,耿彦波发现,尽管太原的基础设施总体较好,但是多年累积的城市规划失误和道路维护不足,加之增长迅速的车辆数量,共同导致了现在的交通拥堵局面。城市中的老旧道路和不合理的交通信号灯设置,使得交通流量在高峰期难以快速疏导。
大刀阔斧的城市规划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组织了一系列的专家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在会上,大家对太原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有人提出需要先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也有人建议先修建几条临时疏导交通的辅路缓解压力。经过多轮讨论,团队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需要从根本上调整城市主干道的布局,重新设计和改造道路体系。
在具体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耿彦波要求对所有的地下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他指出,太原道路的地下水电管网铺设年久失修,一旦开挖道路进行改造,便要一次性解决这些隐患。于是,他提出将水电管道全部埋设于地下的方案,避免未来重复施工对城市运行带来二次干扰。此外,他还要求新建和改造的道路必须达到国际大城市的标准,确保使用寿命更长,承载能力更强。
耿彦波召集了一支精干的项目团队,开始规划改造的第一步工作。他要求团队对主干道进行重新设计,将一些路段拓宽,以容纳更多车道,并根据国际城市的经验优化道路交汇处的设计,增加分流岛、匝道和过街天桥等设施。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让项目团队走访太原各个角落,调研市民的通勤习惯和主要出行路线,以确保设计方案贴合实际需求。
耿彦波主持了多场协调会,与涉及到的居民、企业和单位反复沟通。他特别安排了专业的拆迁补偿评估团队,确保利益相关者得到合理的补偿,并尽量缩短施工对周边生活的影响。他还要求团队做好每一个细节,比如施工时间的安排尽量避开早晚高峰,确保通行车辆有足够的绕行路线。
实地监督与民众形象
耿彦波在太原主导交通改造工程的过程中,他总是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穿着普通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和工人们一起巡视刚刚开挖的路面,仔细检查地下管道的铺设深度,或是询问混凝土的配比是否达到要求。
在一个早春的上午,施工现场的寒风夹杂着灰尘,耿彦波站在路边,仔细观察着工人们安装一条新的排水管道。他蹲下身,与施工负责人核对图纸上的管网位置,反复确认是否避开了原有的电力线路。发现图纸上的标注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后,他立即召集现场的技术人员,商量如何调整施工计划,避免对周边居民的供电造成影响。
有时候,工地上出现突发状况,耿彦波总是第一个冲到现场。一次深夜施工中,一台挖掘机不小心碰到了旧地下管网,导致部分区域出现漏水情况。接到通知后,耿彦波匆匆赶到现场,和工人们一起围着漏水点讨论解决方案。为了加快抢修进度,他协调相关部门连夜调来备用管道和维修设备,直至问题彻底解决才离开。
耿彦波常常站在工人堆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保障、施工环境是否安全。有一次,他在现场听说有几名工人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而出现身体不适,立刻安排相关单位增加人手,同时要求施工队定期为工人们提供热水和饭菜。
施工过程中,他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极为严格。每次看到路面即将铺设沥青,他都会亲自走上去,用脚感受地基的稳固程度,甚至用工具敲击检查是否有空洞。一次在检查路基时,他发现部分区域的压实度未达标,立刻要求施工队重新铺设,并亲自监督整个过程。工人们对他的认真态度佩服不已,经常私下说:“耿市长盯得比验收部门还严,我们马虎不得。”
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工程逐渐显现成效。宽敞的道路、清晰的标线、科学合理的交通信号布置,令市民的出行更加顺畅。路过施工现场的居民,经常看到耿彦波一身尘土地在检查工程,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人停下来和他聊上几句,也有人主动反映问题,他都会耐心倾听,并安排专人记录和处理。最终,这些施工项目按时完成,还达到了极高的质量标准。
从太原到大同的跨城执政
2008年,耿彦波调任大同市,担任更加重要的职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山西省的重要城市,然而,由于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城市发展显得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城市活力不足。耿彦波上任后,很快开始着手调查,提出了“文化牌、崭新路、特色城”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试图通过彻底的城市更新,重振大同的面貌。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大同的古城墙。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城墙是大同的文化标志,但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使得城墙破败不堪,部分区域甚至已经消失。耿彦波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古城墙的重建工作,部分城墙遗址附近的居民区早已形成规模,居民生活与城墙残迹交错分布,这让拆迁工作充满挑战。
为了推进这项工程,耿彦波多次召开动员会,向相关部门和市民讲解古城墙修复的重要性。他提出,古城墙不仅是大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大同要从煤炭城市转型为文化旅游城市,重建古城墙是迈出的第一步。在他的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展开了拆迁工作。
除了古城墙,耿彦波还推动了大同旧城区的大规模改造。旧城区里许多房屋年久失修,道路狭窄,公共设施落后,他决定从基础设施入手,全面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他提出要修建一批新道路,把旧城区和新城区连接起来,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同时,他还要求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保留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让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不失文化底蕴。
为了让市民了解改造计划并获得支持,耿彦波组织了多场社区座谈会,与居民面对面沟通,详细解释改造内容和时间安排。对于一些居民关心的补偿问题,他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
新修的道路宽敞平整,古城墙的轮廓开始显现,旧城区的建筑焕然一新。与此同时,耿彦波大力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他提出要结合古城墙修复打造旅游环线,并建设一批与大同历史文化相符的主题景点。很快,游客纷至沓来,大同的旅游收入逐步增加,经济结构开始从单一的煤炭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退休感言与官场哲学
2019年,耿彦波迎来了自己的退休时刻。这一年,他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无论是在太原还是大同,他都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广泛赞誉。在宣布退休的记者会上,他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坦言,自己从未把升官发财放在心上,更多的时候,他的目标是把手中的职责做好,让城市更宜居,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
退休后的耿彦波并未完全淡出公众视野。他时常受邀参加一些关于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和艺术的研讨会,分享他的实践经验。对于他曾经主导的太原道路改造和大同古城重建,不少城市建设者将其视为经典案例,希望从中汲取经验。
2024年10月26日,耿彦波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次是出席“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活动。在活动现场,中央美术学院为他颁发了“雕塑学科90年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上,主办方回顾了他在大同主导的古城墙修复项目。
参考资料: [1]吴明华.“疯子”耿彦波的为官哲学[J].决策,201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