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的秦五爷说过:“大清国不见得怎么好,但民国让我吃不饱饭。”这话里多少透着些许无奈。也有人说,短暂的民国,处在新老交替大变革中,是一枚小清新。总之,众说纷纭。
下面是一组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每一张都代表了不同城市、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有时候,泛黄的老照片比长篇累牍文字更有说服力。那么,在你眼里,民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照片中这个画面,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反映民国时期的影视剧中。这就是当时的大上海,那时候的黄浦江畔和现在不太一样。
你看那街道,一眼望不到头,路旁停满了汽车;欧式建筑高低错落,充满异域风情;港口码头上船只来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上海,处处流露着当时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是民国时期吉林街头场景,街边拐角处有一家当铺。一名男子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正从门口走出来。街边,还能看到小吃摊和推板车卖东西的小贩。
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当铺,满大街都是。当铺里的柜台很高。店里有二掌柜或柜头,他们是负责鉴定估价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当铺逐渐消失了历史长河中。
1907年,横行辽宁葫芦岛一带的大土匪周恩波,双手双脚被缚,背后插着亡命牌。随后,周恩波被当众枭首。目睹整个过程,围观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民国时期,各大军阀割据混战,更加助长了土匪的嚣张气焰,有些匪徒多达万余人,清剿难度非常大。
一名江湖杂耍艺人,正在街头即兴表演,他从地上的蛇篓里取出一条大蟒蛇,精彩的表演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叫好声不断。
在民国时期,这种杂耍职业很普遍。他们经常走街串巷,向观众表演绝活。他们能说会道,能把大家逗乐,以此获得一些报酬养家糊口。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干这一行了。
民国时期,上海黄浦江边。一名警察用绳子拴住一对母女,牵着她们往警局走去。这对母女在码头上参与哄抢货船上的棉花而被捕。她们手里拎的布袋里,装的是抢来的一点棉花。
在当时,警察的职责范围很广,什么事都管。除了负责保安执勤、街道巡查、港口检查、搜查抓捕等,就连管理街面的城管的活儿他们也包揽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河北保定。一条主干道上,驶来几辆马车。正午的阳光照在人的身上,很是温暖。街道两旁的店铺都在开门营业,生意兴隆。
马车上配有棚子,有几名乘客坐在里面。多年的车辆行走,在路面上压出了两条深深的车辙。街道边上,还修建有排水沟。
民国时期,城门外一条马路边上,有三根木棍支起一个架子。架子上吊着一个木笼,笼子里装着一颗人头。这是罪犯被枭首后,放在显眼位置示众。几名胆大的路人站在架子前观看。几个胆小的孩子,远远地看向这里。
清末,就已经废除了枭首,保留斩决。民国时期,像这样的枭首示其实是不常见的。
民国时期,一对新婚燕尔小夫妻的结婚照。新郎年轻帅气,新娘长相漂亮。从房间的布局看,男子家境殷实。不过,画面气氛和新娘的着装,以现在的审美标准看,着实有点不敢恭维啊。
在旧社会,青年男女结婚都比较早,一般十几岁就开始谈婚论嫁了。小小年纪就进入了婚姻生活,过早地品味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
民国时期,四川街头,一名男子正在采耳,这是一门要求比较高的手艺活。老板在街边摆个摊,他坐在高凳子上,顾客坐在矮一些的凳子上。
采耳,说白了就是掏耳朵,能起到减压和享乐的作用。讲究手法,手法应当做到轻、稳、准。接受专业采耳师的采耳,绝对是一种享受。
民国时期,一名男子和自己的妻妾坐在房子前面。男子很年轻,身穿夹袄,带着眼镜。面前的圆几上,摆放着茶盏和水烟壶。他的妻妾分坐左右。你能分辨出,哪个是正妻,哪个是小妾吗?
在封建社会,家境殷实或者没有子嗣的男子,会娶小妾延续家族香火。小妾没有地位,永远不可能取代正妻的位置。即使生下的孩子,也要过继给正妻。小妾还不能参加家族的祭祀等活动。
1909年,袁世凯被清政府罢免,黯然回到了安阳的别墅。此时的袁世凯并不甘心,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他每天不是喝酒就是钓鱼,清政府慢慢也对他放下了戒心。然而,清政府后来又启用袁世凯,自此,老袁东山再起。
照片中的袁世凯,站在私家花园里的小船上,头戴遮阳帽,手里扶着一根竹篙,俨然一位乡野艄公。这其实就是袁世凯的高明之处。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湖南街头,一名瘦骨嶙峋的小男孩,坐在一家米店门口。他举起手里一只大碗,向路人乞讨。而坐在他身后的米店老板娘,却笑嘻嘻地看着小男孩。
小男孩孤身一人,想必他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了。他的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破布包袱和一只粗瓷大碗。
这张照片拍摄于四川灌县。街头一名男子,是一位卖烟郎。他手里拿着好几只烟袋锅,身后的挂包里装着上等的烟丝。他走街串巷,遇到有人想吸烟,就停下来,将烟丝装进烟袋锅,吸烟者只要花费一点点钱,就能享受美妙的香烟了。
这种流动卖烟形式,在民国时期的四川随处可见。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但依靠良好的口碑,也能养活一家人。
上海街头,一名年轻的车夫,用板车推着一位大腹便便的老板。老板雇佣了车夫,他们将要去码头上进货。当时的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由于路途较远,老板要求自己坐在车上,车夫推着他走。为了能接下这单生意,年轻的车夫同意了雇主的要求。他们走在大街上,看到摄影师的警惕,老板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悦。
民国时期,街头的烟火气。这是一个路边小吃摊,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站在摊位前。不远处,有一名穷苦人家的孩子,朝这边看过来。
这应该是当时北方街头一幕。近百年前,路边摊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简简单单支起一个摊位,生意就开张了。当然,那时候街上还没有城管。
民国时期,老百姓打官司的场景,这张照片拍摄于陕西临潼。这个法庭有点简陋,两名法官正坐在审判席上。一名法警站在旁边。
两名当地农民,双方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因为协商调解无果,两人最终对簿公堂。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百姓的法律意识还是很强的。
农历正月十五,河北保定的一个胡同里,一名老太太正迈着小脚,手里拿着香火赶往寺庙。她身上穿着绸缎棉袄,看得出家境殷实。
这是通往寺庙的唯一小巷,巷子里有几名乞丐,他们向没一个路过的人乞讨。而这名老太太,好像根本就不向搭理这几个乞丐。
这张照片,拍摄于山东威海。城外的一条小路上,两名车夫正推着独轮车,车上坐着几名妇女,她们雇佣车夫推着她们进城。
在过去,这种独轮车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车上只有一个大轮子,当上面有货物或乘客时,驾驶独轮车需要一定的技巧,时刻保持平衡。车夫用独轮车载客,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足够养家糊口。
民国时期,在一座小破庙门口,一名男子坐在石头上,为另一名男子捉虱子。
在当时,卫生条件差,很多人头发上长有虱子。没有钱买药物,只能靠徒手去捉。捉住一只虱子,用指甲将其挤破,还能听到“啪”的一声脆响。
民国时期,福建一名茶商坐在自家的院子里。这名茶商奔波半生,积累下万贯家财,购置了宽大的宅院。他正坐在花坛前,方几上抱着茶盏和水烟壶。
福建,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福建是我国著名的茶叶大省,出品的很多茶叶闻名天下,其中的大红袍,铁观音等。
在这张照片里,四名居住在中国的法国人,雇佣了当地两名妇女做向导,在上海城外的乡下郊游。其中一名身穿蓝色衣服的妇女,嘴上还叼着烟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
民国时期,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生意、学习和生活。他们被神秘的东方文明所吸引,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国城市和人文风貌的照片。
河北定州,一个带着鸭舌帽的十来岁的小男孩,他的脖子上套着一个方形的纸枷。纸枷和木枷的作用是一样的。可以肯定的是,小男孩一定犯了什么错。
仔细看,纸枷上写有文字,注明了他犯了什么错、给他戴纸枷的是什么部门,以及纸枷戴到什么时间才可取下。
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投靠侵略者的汉奸。照片中这名郝老太,七七事变时,郝老太和丈夫,为日本伤兵送药送饭,成为了汉奸,照片是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
郝老太,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她身边,是日军为她写的表扬信。当时,她作为嘉宾参加日军举行的活动。最终,可想而知,郝老太的下场相当凄惨。
民国时期,一名老板和两名账房先生在盘点账目和收入。炕前的小方桌上,整齐码放着铜钱,老板更是笑逐颜开。两名账房先生正在清点收入。
他们面前的小木板,上面有几道凹槽,每一条凹槽里可以放100枚铜钱,这样清点钱币效率要高很多。所以说,这是最早的点钞机。
一条大路上走来一群人,他们是邮差。扁担上挑着的是邮包。他们十几个人一组,将邮件运送到指定的目的地。这是一份不错的差事,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开心和快乐。那时候车、马、邮件都很慢,经过漫长的等待,收到邮件那一刻,比现在拆快递都要高兴。
写在最后:看了这些民国时期老照片,让人感慨万千。几十年前的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场景,是那么的鲜活,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如果让你回到民国,你愿意过上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