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秘诀,走进孩子的内心

鹰哥爱写文 2024-06-06 11:38:50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作者:海蓝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当今社会养育孩子的种种误区。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帮助孩子成为他喜欢的样子才是。

那么,在这一节中,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说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会说:“我很了解我的孩子啊,他爱吃什么饭、爱穿什么牌子衣服、爱玩哪款游戏,我都知道。”然而,这些了解和认识,仅仅是衣食住行方面,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倾听。

可惜,父母们总是将孩子视为一个不成熟的个体,时常忽视他们的感受、忽略他们的表达、无视他们的心声,甚至指责他们想法、批判他们的行为。长期以往,很多孩子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和父母沟通,不再相信父母。

在海蓝博士看来,想要影响和教育孩子,我们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那具体该如何做呢?

海蓝博士提出了八个秘诀,也就是把孩子当宝贝、把孩子当天才、把孩子当独立个体、把孩子当老师、做孩子的助手、做孩子的托底、不让孩子受伤、做孩子的榜样。这八个秘诀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核心只有三点,那就是:爱孩子、相信并尊重孩子、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

以孩子需要的方式,爱孩子

先来说爱孩子,很多人会说,我很爱孩子,一直都把他当宝贝。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家里的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干,还送他去学琴棋书画……为了他,我起早贪黑,拼命赚钱,买最好的学区房。每天花大量时间研究怎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还不算是爱孩子吗?

对此,海蓝博士认为,这并不算真正的爱孩子。因为家长所做的一切,说到底并不是为了孩子,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恐惧,甚至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是否把孩子当宝贝,是否真的爱孩子,不是家长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才算。我们总是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自己认为是好的,就是孩子需要的。

爱和感受到爱其实是两回事,只有感受到爱,才会感受到温暖。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爱孩子,把孩子当宝贝呢?海蓝博士提出了“三要”和“三不”的标准。

“三要”指的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它包含了面部表情、沟通方式和肢体接触三个层面,可以让孩子在感官层面直观地感受到爱。而“三不”则是不指责、不命令、不打骂。

这可能和很多中国家长的认知有些不同,毕竟我们传统教育奉行的,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所以,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必须严格,这样才能达到“立规矩”的目的,才是为孩子好、对孩子负责。

但海蓝博士却认为,这种对孩子的指责、命令和打骂,不过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最悲哀的是,家长们一边用自己的情绪伤害着孩子,一边还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委屈又无助。那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不是也有被父母指责和打骂的时刻,哪怕已经长大成人,但回想起当时,我们依旧会感到委屈难过、害怕和愤怒。

所以,千万不要以爱和教育之名,对孩子进行言语暴力和行为暴力。我们骂掉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我们打掉的,可能是孩子的自信,我们留给孩子的,可能是几十年的伤痛和创伤。

上一节我们提到,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在家庭中感受爱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这是爱的直接表达,也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把孩子当成宝贝,那就请对他们温柔一点,请多抱抱他们,请勇敢地表达我们的爱意。

相信和尊重孩子

除了爱孩子,我们还要相信和尊重孩子。海蓝博士提出要把孩子当天才。不论外界怎么评价孩子,不论孩子的成绩怎么样,父母都应该深深地相信,你的孩子就是一位天才,而父母的工作,则是帮孩子不断探索他自己的天才部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相信和期待具有巨大的能量,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在感受到信任和相信后,也能激发出超越自身的潜能。所以,相信具有改变孩子行为的力量。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信任和赞美时,就会更加的自尊自信,更加的积极主动,更加努力地达到我们的期待。

信任也是我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现在很多家长喜欢包办孩子的生活日常,监控孩子的衣食住行,替孩子进行思考和抉择。连孩子写作业,也要装个摄像头,远程监控着。但没有人喜欢被监控、被包办的人生,这种被制约、被束缚、被监视的生活,只会让孩子感觉到压抑、痛苦和无奈,最后演变成与父母的对抗。

发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还是源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做好,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思考和抉择。

举个例子,今天很多家长视手机和平板电脑为“洪水猛兽”,担心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短视频,对孩子严防死守。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手机、电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连我们大人也没有多少能离开手机、电脑。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地严防死守,不如大大方方地接纳世界的改变和发展,然后努力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电子产品,让他们为我所用。比起成绩,这也是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如果利用得好,孩子同样会获益一生。

比如,海蓝博士在听到女儿想要一个平板电脑的愿望时,趁机给她立规矩,想要东西可以,但必须自己去挣。那时,她女儿的作文写得很差,海蓝博士便出了个主意,三个月内写完30篇作文,就可以得到平板电脑。女儿照做了,最后,孩子不仅靠自己努力挣得了平板电脑,还喜欢上了作文。与此同时,这种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感觉,也磨炼、提升了女儿,让她对自己更有自信。这种精神也会平移到她今后的人生经历中。

不过一段时间后,海蓝博士发现,女儿特别沉迷于电子游戏,成天打、停不下来。她也着急,就和女儿心平气和地沟通。她了解到,女儿之所以打游戏,是因为游戏是她和朋友联结的方式,也是她放松调整自己的方式。

海蓝博士尊重女儿的行为方式,也充分地相信女儿。她和女儿约定规则,帮助女儿处理好游戏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女儿也如期做到。这也是海蓝博士提出的第三点,做孩子的助手,不包办、不替代,学会放手。

尊重孩子还意味着我们要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家族的“面子工程”。很多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殊不知,听话的背后,是父母意志的强加,听话的后果,是对孩子独立人格和思考判断的抹杀,很多小时候听话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主见,习惯于等、靠、要和讨好,从而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掌握,成为一个个的“妈宝”和“爸宝”。

在幼年阶段,父母就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很幼稚、很可笑,但这是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一环。

当下,科技日新月异,ChatGPT的出现,更加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可以轻松替代很多机械化的工作,但替代不了独立的思考、判断、选择和创意。所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创意和思考,就是在保护他们的未来,也是在帮助孩子成为他真正的自己。

给孩子安全的港湾

爱孩子、尊重并相信孩子之后,我们就建立了走进孩子内心的情感基础。但接下来,我们还要注重倾听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最终带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海蓝博士提出的把孩子当老师、做孩子的托底、不让孩子受伤、做孩子的榜样,核心都是如此。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封闭内心,从不和自己交流,其实,孩子封闭内心之前,一定是经受了很多次的受伤,比如想和家长交流,家长却高高在上地指责,想寻求家长帮助,家长却只会抱怨孩子多事,哪怕家长事后知道自己误会了孩子,也从不道歉。

海蓝博士说,想要走进孩子,就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不妨把孩子当成老师,遇到矛盾和难题时,倾听一下孩子的真实想法,尝试孩子提供的解决方案。比如有个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闹吃了亏,回家后向家长倾诉,家长听完直接冲到学校,把老师和对方孩子都骂了一顿,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却将孩子置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事后孩子表达,他只是想把事情告诉父母,让父母给自己撑腰,可他并不希望父母和老师参与到这件事中来,这样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现在同学都不和自己说话了。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想着包办孩子的一切,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智慧。我们要做的,是平复自己的情绪,弯下腰来,放下我们的评判,耐心地倾听孩子、了解孩子、请教孩子。

如果孩子的确犯了错,触碰了社会规则,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学校打骂同学,我们也要认真倾听,从孩子的逻辑去引导和教育他,好的部分巩固强化,不好的部分努力改变。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的错误中进行的,那些出格的行为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他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父母要做的,不是一味打压,而是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当然,如果家长通过沟通,发现自己确实有误解和伤害孩子的地方,也要勇于向孩子道歉,真心诚意地向孩子说对不起,并表达想要弥补的愿望。勇于道歉,才能第一时间弥补孩子身心的创伤,帮助孩子重建自尊和自信,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保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

信任还意味着我们要做孩子的托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悲伤和崩溃的时刻,但当他明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做他最坚实的后盾,都会不指责、不评判、不责怪,而是给他宽容、包容、力量和相信时,孩子就会有强大的内心,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风风雨雨,然后无所畏惧地探索世界、展现自我。

当然,信任也要求我们要做孩子的榜样,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做孩子的榜样,就是成为爱的榜样。这意味着我们要爱自己,要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要助人为乐,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