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失眠的人,一定学会这6个方法,助你睡到自然醒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4-06 04:09:08

在当下这个堪称 “最好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文化生活前所未有的富足与便利,可奇怪的是,越来越多人却被睡眠问题缠上,入睡变得愈发艰难,睡眠质量每况愈下。

在资本裹挟带来的内卷压力与焦虑之外,还有诸多因素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睡眠,那么,究竟如何从科学角度改善睡眠?

一直以来,人类始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可这背后的主导者,仅仅是太阳吗?1729 年,法国天文学家让・雅克・德梅朗从含羞草身上找到了新线索。这种植物的叶子会在白天张开,夜晚闭合,以往人们都觉得是太阳光照射导致了这一变化。

但德梅朗没有轻信,他将一盆含羞草锁进密闭橱柜,不定时观察,结果发现,即便没有太阳光,含羞草叶片依旧保持白天打开、夜晚闭合的规律。这个简单实验,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固有认知,揭示出植物似乎拥有内源性昼夜节律,并非单纯受太阳控制。

顺着这一思路,“睡眠科学之父” 奈塞尼尔・克莱德曼大胆猜测人类或许也有生物钟,并且能人为篡改。为此,他与学生理查德森来到猛犸洞穴一处地下 140 英尺、常年无光的恒温住所,强行设置了一个每天 28 小时的生物钟,9 小时睡觉,10 小时工作,9 小时休息。

实验中,20 多岁的理查德森一周后就适应了这种作息,睡眠模式稳定且可预测。而 43 岁的克莱德曼却难以适应,睡眠糟糕。尽管因样本有限,实验未得出明确结论,但却为后人研究生物钟奠定了基础。

后来,人们成功找到了位于大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确认人类拥有内源性昼夜节律,同时发现生物钟会受外界温度、运动、饮食、社交等授时因子影响,其中阳光是最稳定、可靠且主要的授时因子,它精准维持着人体一天 24 小时的昼夜节律。

正常情况下,生物钟在白天依据视网膜接收的光线信号让人保持清醒,夜间光线减弱时,指示松果体释放褪黑素,促进睡眠。不过,不同年龄段入睡时间有明显差异,青春期青少年普遍入睡变晚,12 至 20 岁区间入睡时间显著后移,20 岁后趋势逆转,人们又逐渐早睡。

部分家长没意识到这点,依旧秉持 “早睡早起身体好” 的观念要求孩子,导致少年们早早上床却难以入眠,误以为自己失眠,好在繁重课业与电子产品让他们 “如愿” 晚睡,暂时化解了这一困扰。

除了生物钟,睡眠还有稳态调节机制。简单来说,人清醒时间越长,疲惫信号不断累积,睡眠压力就越大。大脑中的腺苷被证实与这一过程相关,随着清醒时间增加,腺苷不断累积,与神经元上的腺苷受体结合,降低神经元兴奋,抑制神经传导,进而促进睡眠,当腺苷浓度达峰值,人就会产生难以抗拒的困意。

进入睡眠后,腺苷数量逐步降低。人体的昼夜节律与稳态调节相互协作,塑造出每日稳定的睡眠与清醒周期。

基因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入眠时间。原始社会为保障部落安全,需部分人守夜站岗,这部分人的晚睡习惯延续下来,让不同人群演化出不同睡眠类型。有清晨型,早睡早起;有夜晚型,晚睡晚起;还有处于两者之间的类型。

但在现代社会,习惯晚睡晚起的人很难适应快节奏生活,被迫早起,导致睡眠时长不足,整个上午都昏昏沉沉,尤其是掌控理性逻辑情绪的前额叶皮质,处于 “离线” 状态,这也是老师、老板常抱怨员工 “魂不守舍” 的原因,这并非主观懒惰,而是基因 “作祟”。

既然了解了影响睡眠的因素,那如何改善睡眠呢?

首先必须控制咖啡因摄入,若要喝咖啡提神,尽量选在上午,且注意适度。

此外,午睡虽能弥补睡眠缺失,但不宜过晚,时长最好不超 30 分钟,傍晚午睡或时间过长,消耗大量腺苷,会影响夜间睡眠。周末也别过度补觉,以免打乱作息,导致晚上难以早睡,影响下一周工作学习状态。

睡前减少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因为其发出的光线会强烈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晚睡晚起、上夜班的人,睡前要注意减少阳光对生物钟的影响,比如回家路上戴墨镜,在家安装遮光窗帘。

微冷环境能促进睡眠,睡前洗热水澡,可降低核心体温,有条件的话,选择舒适清爽的床上用品,或开空调调节室温。

社交和固定的学习、工作时间也会影响生物钟,放假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因生活过于自由,容易生物钟紊乱,导致晚睡。所以,我们要给自己制定规律作息,包括规律饮食、运动、工作与休息,利用好各种授时因子,让生物钟保持稳定。

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大家都能改善睡眠,夜夜好眠,这或许也是克莱德曼教授多次拿自己做睡眠实验的心愿所在。

文章来源:医学科普联盟

1 阅读:521
嘉慧浏览趣事

嘉慧浏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