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作诗感恩朱元璋,只因为有一个“殊”字,就被凌迟处死?

一更历史 2021-07-15 22:53:02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安徽凤阳,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大明政权。

其后,朱元璋平定西南、西北、辽东,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少数从南打到北,建立一统政权的开国帝王。

由于朱元璋的生平履历极其传奇,许多影视剧、文学作品多以朱元璋为原型,虚构出让人难辨真假的情节或桥段。

近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与一位高僧关系不错。某次,朱元璋邀请这位高僧来到皇宫参加宴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现场气氛非常融洽,高僧主动写了一首诗,表达对这位明太祖的尊敬。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醒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这首诗乍看上去没有看大问题,歌颂朱元璋创造了一个盛世,用词精雕细琢,赞美功夫炉火纯青。

不过,其中有一个“殊”字,似乎触怒朱元璋。

明郎瑛《七修类稿》:大怒曰:“汝诗用‘殊’字,是谓我为歹朱耶?又言‘无德诵陶唐’,是谓朕无德,虽则欲陶唐诵我而不能耶?何物奸僧,辄敢大胆如此!”

因为这个“殊”字使用不当,朱元璋便把高僧打入大牢,凌迟处死。

那么,朱元璋真的仅仅是因为这么一个“殊”字,就下令将这位高僧处死吗?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位明初高僧,法号叫做“释来复”(上来下复),俗家名讳叫“元明濬,字天渊”。

据史料典籍记载,释来复是胡人,即为西域或者东亚印度人士。起初,释来复并不是和尚,来到中国之后,结识了多位有学之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元朝灭亡后,释来复剃度出家,保留了自己的一副美髯。因为释来复特别喜好舞文弄墨,加上能说会道,谈吐不凡,许多达官贵人都愿意与他结交。

洪武初年,朱元璋将释来复召入南京,除僧录寺左觉义,诏住凤阳槎牙山圆通院。释来复结识胡惟庸等人,并将自己多年所著作品编撰成册,留下一本《澹游集》。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释来复不知因为何故,被朱元璋贬入大牢,惨遭凌迟处死。

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元明濬,字天渊,胡人也,世祖朝明安之后,髯长数尺,仕元为学士。元亡,削发为僧,改名来复见心,而髯如故。太祖既有天下,召至,圣而问之曰:“汝不欲仕我而出家为僧,吾亦任汝。

民间多有传言,释来复应该是牵扯进了胡惟庸案,所以朱元璋才会怒不可遏,下令将其杀害。

这只是市井中的传言,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记载。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莫过于释来复面圣时,写了一首诗,触怒了朱元璋的龙颜,导致惨遭凌迟活剐。

无论是牵扯到胡惟庸案,还是因为写诗触怒了朱元璋,这两种说法都很站不住脚,也缺乏史料记载为佐证。

明朝末年,有一本叫做《释鉴稽古略续集》的书籍曾记载,洪武十六年,有人举报释来复所在寺庙的僧人,犯下贪污奢靡,诽谤罪。

这次事件中,释来复因为不守色戒,包庇他人遭到牵连。因其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释来复并未受到过多惩戒,还是像往常一样,继续当着他的主持。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洪武十六年,有人举报释来复所在寺庙的僧人:且今之罪,报也,人神共怒,为集金帛、构是非,要虚名。今之罪也,在奏愆匿愆,观喜怒,乘颜色及盗众僧用。”

此后,朱元璋更是既往不咎,屡次邀请释来复到皇宫内做客,当众赐予他金襕袈裟,允许释来复以僧人身份当官。

按理来说,办事雷厉风行的朱元璋,居然对这位“外来和尚”有如此礼遇,这也足以证明释来复善于与人交流,处事特别圆滑。能和朱元璋结下如此深厚的友谊,这可是一件稀罕事儿。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清楚,释来复的另一层身份是“元朝遗老”。但朱元璋似乎并不在乎他的这层身份,二人关系相处融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除了《释鉴稽古略续集》有载之外,清代文人赵翼在其著作《二十二史札记》里,也有相关文字引述。

赵翼《廿二史札记》:又僧来復谢恩诗,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

结合史书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我们能否判断,释来复被凌迟处死,似乎与胡惟庸案,还有他献给朱元璋的那首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不过,无论《释鉴稽古略续集》或者《二十二史札记》,都无法算得上正统史料,顶多只是明清文人所著的闲散笔记。

朱元璋之所以会杀害释来复,而且是以如此残酷的刑罚,莫过于朱元璋执政生涯后期,思想包括执政理念,相较于以往有了极大的转变。

晚年的朱元璋从不喜形于色,且大开杀戒,为的就是让皇太孙朱允炆安安稳稳地上位。

在此期间,胡惟庸、蓝玉等大明开国元勋,相继受到牵连,全家被诛。除此之外,晚年时期的朱元璋,似乎有些大兴“文字狱”的念头。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发生了一起影响深远的“南北榜案”,又称“南北科考案”。所谓的“南北榜案”就是,在明洪武三十年2月举行的会试上,录取的51名学子都是南方人,引起了北方学子的不满。

朱元璋亲自策问,最终录取了61名北方学子,又杀了一批官员,这才平息了“南北榜案”之争。

后世学家认为,“南北榜案”其实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笼络举子的政治事件。不可否认,朱元璋早就想插足教育,彻底净化大明的文坛之风。

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特别在意当时科举、官场,包括文坛的动静。一旦有些风吹草动,朱元璋便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平息纷争。

其目的还是有些大兴“文字狱”,统一社会舆论,好让朱家人坐稳江山。

回过头再来看看释放来复,他虽然是一位得道高僧,但精通笔墨,其书法颇像赵孟頫,又结识了一大批明朝上层官员。

起初,朱元璋与释来复还有说有笑。到了晚年时期,朱元璋有些疑神疑鬼。再加上释来复此前又传出贪污、包庇的丑事,不由得让朱元璋开始提防自己的这位好友。

公元1391年,释来复面见朱元璋时说的那首诗,成为了他被凌迟处死的导火索。

朱元璋早年间因生活困顿,不得已进入皇觉寺为僧。由于朱元璋曾当过和尚、乞丐,尝尽人间疾苦,造成性格上的自卑。

大家别以为这番话是胡说八道,西汉开国帝王刘邦同样出身赤贫,刘邦成为皇帝后,整天也是疑神疑鬼,提防这个又提防那个,临终之前还在率兵四处讨打逆贼。

朱元璋与刘邦二人,在出身背景方面颇有相似之处。朱元璋当上皇帝,他肯定非常忌讳自己的这些过往事迹,尤其是当过和尚这件事,朱元璋更不想别人提。

究其原因,更多出于朱元璋一种自卑心理,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这种自卑心理,在晚年时期的朱元璋身上被无限放大。

释来复曾犯下腐败案,与朱元璋渐渐疏远,二人就此产生隔阂。然而,释来复说的那首诗才彻底成为导火索。

在朱元璋看来,这首诗揭开了自己心底的伤疤,他甚至认为,释来复说自己没有德性,是不合格的君主。因此,朱元璋才会怪罪于释来复,很快将其凌迟处死,以解心头之快。

综上所述,释来复是否因为一首诗,或者因为一个“殊”字而得罪朱元璋,这其实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可是,释来复之死与胡惟庸案应该没有任何关系。按照释来复的生卒年月来看,他是在胡惟庸被杀10多年之后,才遭凌迟处死。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即使释来复没有犯下滔天大罪,本意只想用这种诗来感恩朱元璋。

可在朱元璋眼里,释来复这就是僭越,是想图谋不轨。另外,当时的朱元璋想统一社会舆论。他绝不允许任何人污蔑自己或者朱家皇室成员。

而释来复的这首诗,恰恰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再加上明洪武末年,朱元璋刚愎自用,官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那在这种情况下,得罪了朱元璋的释来复,下场还能好得了吗?

0 阅读:28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