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郡县制,为何历代王朝总喜欢走极端?

东江学习社吖 2024-11-01 10:19:07

翻开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历来王朝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看起来是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改革,在实施上却不免矫枉过正,为自己的灭亡也埋下祸根。

我们就从分封制和郡县制说起。

周朝开始大规模分封,周王把大批宗室和武王伐纣的功臣分封到各地区做诸侯,让他们自己去建城,建国。分封制,对当时开疆拓土,扩展华夏文明影响力是很有效的。

但是,这种分封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吞并。最后秦国统一天下,连周王室自己也被秦国灭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训,觉得分封制虽然省事,但权力分散,导致江山不稳,而自己有能力镇的住所有地盘,于是开始了大一统,实施郡县制。所有诸侯王都没了,全国最初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又攻取岭南设立南海、桂林、象郡等三个郡,北取匈奴设置九原郡,后来又析置了一些郡。

但是,秦末农民起义,又打破了秦始皇的美梦,郡县制并不能打造铁桶江山,防住了贵族势大却没防住贫民造反。

刘邦建立汉朝,他分析了秦朝灭亡原因后认为,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不能调动军队,他们与朝廷并不能完全一条心,还是得有分封。于是,刘邦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刘邦后来又想,韩信,彭越这些异姓王未必靠的住,于是把异姓王都杀了,换成了刘家子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大封刘氏子孙为王,天下就长治久安了吗?没有。

汉朝皇帝亲自掌握的郡县在西边,诸侯国都封在东边,诸侯王不但自己能收税,还能铸造钱币。如此一来,诸侯王势力加起来比中央还强大,难免有异心。都是高祖的子孙,凭什么只有你能做皇帝?于是,“七国之乱”爆发了,刘氏子孙内部大打出手。

所以,汉朝以后的皇朝,对于分封都持谨慎态度。两晋、南北朝、隋唐朝有分封,但是土地基本上都掌握在朝廷,封出去的王爵,权力也受到很大制约,威胁不了中央。

在唐朝,不是藩王的节度使的实际权力反而比藩王大,于是就有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可见,藩王也好,节度使也好,只要让地方的权力过大,就有造反的可能。

到了宋朝,赵匡胤吸取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教训,认为不能让武将势力过大,于是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用文官来压制武将,甚至用文官统兵,导致宋朝武备松弛。

宋朝还有一个特点,宗室藩王不领兵,属官也很少,基本上就领一份俸禄。再加上宋朝皇室本身就子嗣艰难,皇帝还经常绝后,所以,宋朝的皇室对朝廷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朱元璋推翻明朝以后,认为宋朝的赵家子孙没有发挥出保护祖宗基业的作用,又走了一个极端,捡起了被历朝丢了一千多年的分封制这个法宝。

朱元璋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还给军队,给实权。结果,他死了没几年,四儿子朱棣就起兵造孙子朱允炆的反,搞了个靖难之役。明朝后来造反的朱家子孙还有后来宁王。所以,只要给实权的分封,就有藩王造反的隐患。

明朝,还有一个一刀切的政策,成年之后的皇子必须离京,到外地就藩。藩王被削掉实权之后,连离开自己封地游山玩水的权力都没有,只能拼命寻欢作乐生儿子,结果造成了宗室膨胀造成了明末财政危机。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皇子一个都不许出京,全部在京城待着。于是,有本事的皇子就争权夺利,争夺皇位,没本事的皇子就提笼架鸟,变成纨绔子弟。

纵观从西周到清朝的三千年历史,分封和郡县交替,各种政策来回走极端。为什么如此,专制制度决定皇帝想不出稳固统治的更高明的办法。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
  • 2024-11-14 09:52

    你可以理解成大地主和小地主之间的利益争夺。皇家大地主,儒家世家小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