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暴跌超90%,又一个被外资雪藏、绞杀的民族品牌

围炉话今朝 2025-04-04 01:51:49

那些卖身外资的民族品牌后来都怎么样了?天府可乐曾风光无限,市占率达75%,但卖身外企后被雪藏13年,市占率骤降至0.5%。还有曾经风靡的国民美妆品牌,被外企收购后逐渐没了声息;美加净被外资收购,销售额从3亿元锐减至600万元,彻底沦为边缘角色。类似的剧情,仍在不断上演。

山城啤酒:“牵手”外资后的销量“滑铁卢”

2013年,重庆啤酒被丹麦啤酒企业嘉士伯彻底控股。这一收购案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500多名重啤工人强烈抗议,他们觉得重啤正处于上升快车道,不应卖给外资。

2013年,重庆啤酒被丹麦啤酒企业嘉士伯彻底控股

但最终,重啤还是易主,新重啤就此诞生。此后,老字号山城啤酒销量开始“跳水”,降幅超90%,从曾经的啤酒界顶流,沦为不起眼的小配角。

拥有山城啤酒商标使用权的重庆嘉威自然不乐意。当初签订包销协议时,双方约定好嘉威生产、新重啤销售,共同做大做强。可如今山城啤酒濒临绝境,嘉威一纸诉状将新重啤告上法庭。今年3月14日,一审判决出炉,新重啤败诉,需赔偿3.53亿元。

嘉士伯坐不住了,发布一篇5000多字长文,喊冤叫屈,称审判不公,坚称自己从未违约,还指责嘉威是在“吸血”重啤,表示要坚决上诉。嘉威也毫不示弱,对嘉士伯的控诉逐一反驳。

核心争议一:包销协议是否成一纸空文?

这场纠纷的核心争议之一,便是重庆啤酒是否违反包销协议。当年嘉士伯收购重庆啤酒时,许下诸多承诺:将中国区管理总部迁至重庆,在重庆建立嘉士伯亚洲技术科研中心,把嘉士伯高端啤酒安排在重庆生产,还要将山城啤酒打造成全国性品牌。

可现实却狠狠打脸。嘉士伯没把中国区总部搬到重庆,反倒把重庆啤酒办公总部迁走;亚洲研发中心也没在重庆落地,而是选址佛山;曾经随处可见的山城啤酒,也快在市场上消失了。

市场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13年,山城啤酒年销量近100万吨,到2023年,暴跌至9.8万吨,跌幅达90%。曾经在重庆火锅店里人手一瓶、市场占有率超95%的山城啤酒,去年占有率已不到3%。

重庆当地网友纷纷感慨:“想喝得很,就是买不到。山城啤酒被控制了,城区买不到,只有乡镇上才买得到。凡是卖国宾乐堡的店是不允许卖老山城的,不然重庆啤酒会干涉。”在销量如此惨跌的情况下,嘉士伯却坚称山城啤酒在健康发展,自己严格履约,实在难以服众,难怪有自媒体呼吁嘉士伯向重庆道歉。

重庆当地网友纷纷感慨

核心争议二:嘉威真是“代工厂”吗?

争议的第二点,是重啤称嘉威为“代工厂”。这得追溯到80年代,当时重庆金星啤酒厂(嘉威大股东裕兴集团前身)与重庆啤酒厂(重庆啤酒前身)是竞争对手,各自主推金星和山城品牌。

同行竞争往往两败俱伤,于是在相关方面牵头下,1992年金星与重啤签订联合协议书。从根源来看,嘉威起初就不是单纯的代工厂,重啤也在合作中实现了长足发展。

在包销协议框架内,嘉威与重啤是分工明确的包销合作关系,不存在单方面依附。嘉士伯称嘉威只是代工厂,还表示重啤从未需要嘉威产能,这种说法既违背契约精神,也不尊重合作伙伴。

目前这场纠纷仍在持续,双方将继续法庭交锋。对于老一代重庆人而言,山城啤酒早已不只是一瓶酒,更是一段回忆、一种情感寄托。无论官司最终结果如何,都期望老字号山城啤酒能重焕生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

资料来源:财经不眠姐



0 阅读:0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