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西征:一半国土险沦丧,收复新疆到底有多难?

观图文读历史 2024-10-31 22:31:03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像甩不掉的包袱,牢牢缠住了这艘摇摇欲坠的大船。

西方国家的先进军舰和大炮打破了国家的闭关锁国,古老的帝国不得不融入近代世界的历史潮流中。

东南沿海,海防吃紧;西北边陲,狼烟四起,就在这内外交困的危局下,一场关乎国家版图,民族尊严的战争,即将打响。

01

力挽狂澜

1865年,名叫阿古柏的野心家在英俄两国的暗中怂恿下悍然侵袭新疆,俄国觊觎这片丰饶之地已久,英帝国则企图将其作为扩张版图的棋子。

两者心照不宣,共同扶持阿古柏作为其代言人,妄图将中国西北领土割裂。

新疆其地理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而此时的清廷,国力衰弱,正逢政局动荡,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不仅掏空了国库,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新疆的失陷,无疑给清廷带来了更深的困境。

当新疆失守的消息传到了都城,整个朝廷及民众为之震撼,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边防与海防问题的广泛争论。当时李鸿章主张应当舍弃新疆,集中资源强化海防,他认为新疆偏远贫瘠,不值得大费周章。

主张将国力用于沿海地区,以阻挡西方强国的进一步侵犯。

这一论调获得了许多官员的赞同,他们认为海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湖南军阀左宗棠却对李鸿章的观点持有异议,他力排众议,坚决倡导收复新疆失地。

他深知新疆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它更是国家之屏障、民族之门户。若新疆不保,西北门户大开,沙俄军队可能长驱直入,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他表示:“定新疆者以安蒙古,安蒙古者以卫京师”,令人深感震撼,并突显了新疆的战略关键地位。

他的眼光是超越的,更深远地着眼于国家的未来利益。

最终左宗棠的坚定信念感染了清朝廷,赢得了必要的支持。 尽管慈禧太后对西北战局心存忧虑,但左宗棠的毅然决然,加上朝廷内多数人的声援,终究使得太后批准了他的西征提议。

可获得朝廷的首肯仅是开端,更多的艰险挑战正等待着左宗棠。 筹划战事,无疑是项大工程。

当时大清帝国财政困顿,北洋舰队正值建设之际,朝廷根本无法承担西征的巨大开支。 左宗棠需要自己解决七万兵士的薪俸、粮食补给及武器装备事宜。

筹集军饷的过程中,他四处奔波,向各省摊派捐税,寻求富商借贷。

商人巨头胡雪岩,为西征军付出巨大财富,甚至以身家性命作保,从外国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了经济上的关键支持。

除了资金问题,装备亦是一大挑战。 为对抗装备精良的阿古柏部队,左宗棠斥巨资从西方引进了各式先进武器,包括德国制造的毛瑟枪、美制雷明顿枪等。

这批新武器一经配发,清朝军队的战斗能力显著增强,为西征的成功增添了信心。 补给线的稳定,则是决定西征胜败的枢纽。

新疆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给养运输困难重重。 针对这一问题,左宗棠精心筹划了多个补给路线,确保前线士兵的物资供应不绝。

他明白,漫漫征途始于足下,哪怕是最骁勇善战的军队,若没有坚实的后勤支撑,胜利亦是空谈。 而在人员选拔与训练方面,左宗棠亦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提拔年方三十一岁的刘锦棠担任前线总指挥,这位年轻将领在随后的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才华,成为左宗棠的得力左臂。

左宗棠对军队的训练非常严格,他要求士兵不仅要精通武器的使用,还要熟悉新疆的地形地貌,掌握沙漠作战的技巧。

02

北疆之战

公元1876年左宗棠率大军七万,浩浩荡荡进发新疆。 长驱直入,西进之旅,路途艰险,终至新疆北部地带。 初征之地,古牧地,清军驻足,西征首站。

阿古柏贼众,意欲在此伏击,企图一举歼灭清军主力。

左宗棠洞若观火,预见敌军诡计。 兵不厌诈,率小股兵力发动佯攻,造成敌军误判,主力军则偷袭敌后,出其不意。 阿古柏军,仓促应战,损兵折将,首战败北。

宗棠乘势而进,目标指向乌鲁木齐。

此城乃新疆之心脏,政令所出,战略位置显要。 阿古柏军,匆忙抵御,但士气受挫,无力回天。

清军锐不可当,如潮水般席卷乌鲁木齐,斩杀敌军无数。 初战告捷,清军士气大振,敌军胆寒。 乌鲁木齐失守,阿古柏痛感重创。

实力悬殊,超乎其预期,阿古柏亟需扭转乾坤。

于是汇聚兵马决意在玛纳斯与清军大战, 玛纳斯位于乌鲁木齐以西,通往伊犁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非凡。 左宗棠深信,玛纳斯一战,关系到整个北疆战局。

他审时度势,细察地形,周密策划战法。 然而,天意弄人,一场变故使清军付出巨大代价。 玛纳斯战役中,清军内部纷争四起。

两位总兵,欲建功业,不遵将令,擅自进击玛纳斯北城。 结果陷入重围,冯桂增总兵殒命,额尔庆额总兵身负重伤。 此变故令清军蒙受损失,进军计划被迫延迟。

尽管受挫,左宗棠并未放弃,重整军备,围攻不辍。 数月之后,清军攻克玛纳斯南城。 这场战役,残酷至极,清军损失惨重,多位将领献身。

03

收复南疆

玛纳斯之战后,阿古柏的势力遭到重创,元气大伤,左宗棠抓住时机,挥师南下,开始了收复南疆的征程。

南疆的战斗,相对较为顺利,清军先后攻下了达坂城、托克逊和吐鲁番。

阿古柏军队节节败退,无力抵抗,达坂城之战,是南疆战役的第一场重要战斗。

达坂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阿古柏在这里派驻了大量士兵,想阻止清军向南推进。

然而清军的强大火力,让阿古柏军队的防御体系形同虚设,清军炮火猛烈轰击,迅速炸开了城墙,随后步兵蜂拥而入,与敌军展开巷战。

达坂城守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士气低落,最终不敌清军,溃不成军。

托克逊之战,清军再次展现了强大的火力优势。

清军炮兵与阿古柏军队展开炮战,精准的炮火压制了敌军的火力点,为步兵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军步兵勇猛地发起冲锋,很快拿下了托克逊城,消灭了敌人两千多人。

吐鲁番之战,则是一场心理战。清军兵临城下,吐鲁番守军慑于清军的威势,不战而降。

吐鲁番的和平收复,为清军节省了大量兵力,也加快了南疆战役的进程。

1877年春,一场决定新疆命运的战役激战正酣。大清国的军队在威武的进军中,击溃了阿古柏伪政权的防线,使得其统治力量分崩离析。

不久,阿古柏在忧心如焚中突然病逝。

他的去世意味着短暂的阿古柏伪政权画上了句号, 失去领袖的阿古柏残兵无心恋战,接连请求投降。

大清国的军队则乘胜追击,顺利收复了喀什、叶尔羌等重要城市,最终在1878年1月顺利拿下和阗,标志着大清国对新疆的领土完整性的恢复。这不仅是对左宗棠英明策略的见证,更是大清国国威的体现。

04

结语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场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它不仅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非常不容易,充满了不少困难和付出,从制定战略到实际战斗,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考验。

正是由于左宗棠的坚定决心、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清军将士的英勇奋战,才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0 阅读:8
观图文读历史

观图文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