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跨国食品饮料公司达能发布声明,公司通过出售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简称:蒙牛)9.8%的股份,筹集154亿港元(16亿欧元),所筹资金多将通过股票回购返还股东。该笔交易定于5月17日进行结算。
据达能当日公告显示,达能亚洲通过大宗交易出售3.875亿股蒙牛股票,出售价为每股38.95至39.8港元,即较当日收市价41.9港元折让5-7%,套现至多154.2亿港元。交易完成后,达能将不再持有任何蒙牛股份。
身为乳品行业的“两大巨头”,达能与蒙牛二者的合作结束,对乳品行业释放了什么信号?
01
蒙牛达能双向下滑
资料显示,达能作为一家跨国食品饮料公司,涵盖了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饮用水和饮料,以及专业特殊营养三大业务领域。其中,达能旗下拥有爱他美、诺优能、牛栏牌、可瑞康和禧贝等奶粉品牌,被业内称为“法国乳业巨头”。在减持蒙牛之前,达能为继中粮之后的蒙牛第二大股东。
追溯达能与蒙牛二者的合作,2013年成功获得蒙牛4%股份;2014年,蒙牛向达能定增6.6%股份,达能出资51.53亿港元,配售完成后,达能持有蒙牛股份升至9.9%,成为蒙牛第二大股东。彼时,分别为国内外乳业巨头的蒙牛与达能的合作被视为乳品行业的“强强联合”之作。
事实上,达能与蒙牛的合作从2019年5月才真正开始。彼时,中粮集团及蒙牛与达能的合作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中粮集团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亘达公司。中粮将所持有的蒙牛1.48亿股转让给亘达公司,达能间接持股蒙牛;其二是达能中国的酸奶业务将与蒙牛酸奶业务合并,双方将组建新的合资公司专项从事酸奶生产及销售业务。合资项目在交割时将由蒙牛与达能分别有效持有80%和20%。
不过,蒙牛与达能的合作似乎并未达到大众所期待的“1+1>2”的效果。据达能2020年年报显示,由于蒙牛和雅士利业绩表现不佳,来自联营公司的净收入从9800万英镑降至8500万英镑。数据显示,蒙牛2020年营收为760.34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8%;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35.25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4.1%。
从达能来看,数据显示,达能2020年销售收入为236亿欧元,同步下降1.5%。每股收益为2.99欧元,同比增长1%;2021年一季报显示,达能营收57亿欧元,同比下降3.3%,未能达到分析师预期。
对此,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达能对蒙牛的投资收益率有所下滑,因此减持蒙牛股份并将资金转移到其他业务上,以保证未来在华发展的可塑性和独立性。”
02
潜在同业竞争或成“分手”主因?
除了蒙牛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之外,蒙牛、达能二者“分手”亦有诸多因素推动。
3月15日,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法国食品集团达能董事会周日投票决定罢免Emmanuel Faber的董事长职务,因为达能试图在管理危机和来自股东的压力下与该名高管划清界限。董事长职位将由去年12月刚刚加入达能董事会的Gilles Schnepp接替。特别是股东要求提高回报的压力,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达能对效益减弱的蒙牛业务的剥离。
业务冲突亦为二者“分手”的重要因素之一。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双方合作之初,除了酸奶等业务,在市场经营层面并没有太大的交集,但是随着蒙牛的壮大,两者在中国市场已形成了竞争关系。达能在中国市场运作着独立的酸奶品牌,而近几年蒙牛酸奶业务开始崛起,低温、常温酸奶等产品已经具有一定的体量,对达能酸奶的渠道和市场份额造成了挤压。”
事实上,跨国食品企业调整在华业务的案例早有表现。近年来,达能、恒天然、菲仕兰等企业相继结束了与国内企业的相关合作,尤其在乳业领域几乎清一色地退出与国内乳企合作。恒天然计划2021财年完全退出贝因美,目前减持贝因美股份至2.82%、利洁时考虑出售大中华地区婴儿配方奶粉业务(美赞臣)……在国内乳品行业加速升级的背景下,跨国食品企业已然开始重新规划布局中国市场。
以达能来看,2019年,达能在中国内地首个跨境电商自有仓库在南沙建成并开仓;2020年,达能收购的青岛工厂投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上市。另外,达能植物基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5%,在全品类中处于领涨位置。其中,中国作为达能的第二大市场,植物基领域的投入在不断加重。
有关人士认为,达能与蒙牛的“分手”,以及众多跨国食品公司对中国企业合作业务的剥离,或将进一步推动国内食品的洗牌,并加速国内外企业间竞争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