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的“稀缺牌”,乐视的“财务造假”,国台酒业似乎为冲击IPO将两者均落到了实地。
近日,国台酒业的经销商优化策略已然开始实施。不久前,国台酒业发布《关于2021年不再新增经销商的通知》,表示自2021年4月15日后,不再接受新增经销商审批,国台将全面进行服商、优商工作。
或是得益于糖酒会上的“酱酒热”带来的正面效应,酱酒已经成为多家酒企的新发力方向。其中,水井坊高调宣布进军酱香酒领域。国台酒业作为茅台镇的知名酒企,其热度或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国台酒业对其亦对其经营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借酱酒之势,开始主打酱酒的“稀缺属性”,进而促使业绩提升,完成上市目标。
不过,有媒体爆出,国台酒业与母公司及旗下其他子公司存在数额巨大的关联交易,业绩虚实存有疑虑。若是国台被扣上“虚假业绩”的帽子,其上市恐需再做筹划。
01
“表面茅台化”的国台
事实上,国台酒业的经销商优化策略包含两个关键信息。第一是国台不再新增经销商;第二是优化调整经销商。
在国台酒业的通知中提到,如后续有未按合同约定完成配额任务被优化调整经销商的区域,国台将则根据当地情况另行制定补商计划。亦可以体现此次国台对经销商体制的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下半年,茅台便开始优化、递减经销商。数据显示,茅台目前已有1589家经销商出局。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郎酒等头部酒企同样有相应的“经销商优化措施”。
对此,国台酒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国台酒业在各地的空白区域、渠道已经很少,各地区经销权已成为稀缺资源。按照国台酒业的商业网络布局规划,企业难以在一个地方超量招商。
事实上,国台酒业不仅在渠道上塑造出国台的稀缺性。产品端亦如出一辙。
据国台酒业表示,在产品稀缺性方面,国台酒业便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包括产能稀缺、老酒稀缺、产品稀缺、区位稀缺、品牌稀缺和经销权稀缺。国台酒业从成品投放量、老酒产能等方面试图建立起国台酒业的“稀缺形象”。
不过,有媒体报道,国台酒业存货由2017年末的11亿元增加至2019年末的13.85亿元,主要因半成品和库存商品增加所致。库存商品是以完整包装形式对外销售的成品酒,国台酒业库存商品由2017年的4665.49万元增至2019年的1.14亿元,3年增长144.35%。
对此,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认为,国台酒业的业绩增长是依靠酱香品类增长和全国性招商,没有经过市场检测,其库存过高可能正是产品动销率较低的表现。
02
涉嫌关联交易或难上市
去年5月22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了国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显示,国台酒2019年实现营收18.88亿元,净利达3.74亿元。国台本次发行不超过4282.1万股,募集资金除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外,主要将投入到年产6500吨酱香型白酒的技改扩建项目当中。
2020年上半年,国台营收达13.59亿元、净利2.45亿元,继续保持业绩增长。
1999年,天士力在茅台镇收购一家老字号酒厂,并在此基础上累计斥资40亿元、花费20余年,打造出如今号称“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的国台酒业。国台酒业的董事长,为天士力实控人之一的闫希军。
据了解,因在医药领域失利,闫希军试图将旗下唯一的酒类业务国台酒业送上资本市场,抢夺白酒市场红利。
不过,据招股书显示,国台酒业第一大客户为天津帝泊洱生物茶连锁有限公司”(下称“帝泊洱生物茶”),2017年至2019年先后向国台酒业采购3641.08万元、4816.56万元、4661.46万元,占国台酒业营收比例分别在6.36%、4.09%、2.47%。据了解,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为吴迺峰,而闫希军、闫凯境、裴富才是该公司董事。
据了解,该公司在国台酒业提交招股说明书的前夕悄然注销。接棒的是一家名为广东粤强酒业有限公司的经销商,以接近8500万的金额,成为国台酒业的头号经销商。招股书显示,2020年1~6月,粤强酒业及关联方累计实现销售额为8495.37万元,占营收比例为6.25%。
闫希军控制下的另一家企业天津天士力医药商业有限公司在国台酒业关联方交易中,排名第二位。2018年,其对天士力医药的销售额增至1398.99万元。更有媒体报道,国台酒业的业绩增长共计获得了来自其实际控制人闫希军旗下44家企业的支持。
以此来看,国台酒业不断攀升的业绩或有“注水”之嫌。
另外,数据显示,2017-2019年,国台酒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6.71%、58.3%、61.1%,而同期A股白酒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30.04%、31.75%、32.34%。国台酒业的资产负债率大致为可比企业均值的1.9倍。
“欲速则不达”,拟IPO的国台酒业在业绩狂飙的同时引发了诸多问题。国台酒业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眼下就被业界认为欲“收窄经销权”为上市造势,那么,国台酒业能如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