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北驱匈奴、筑长城、修直道,却被司马迁给“差评”,公平吗?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3-31 09:30:40

在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家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王翦、王贲父子,一个是蒙氏家族,就是蒙骜和他的儿子蒙武以及两个孙子蒙恬和蒙毅。其中蒙恬参与了攻楚、灭齐大战,统一中国后又去北部驱逐匈奴戍守边疆,修筑长城和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这样一位为秦统一中国立下赫赫功勋、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却被司马迁给了一个“差评”,这公平吗?

蒙氏家族历史

蒙恬的爷爷蒙骜在秦昭襄王时从齐国迁到秦国,共侍奉过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四代君主,为秦国夺得韩国十余座城池,攻占赵国三十七座城池,夺取魏国二十余座城池,使得秦国设立了三川郡和东郡,战功卓著,官至上卿。

蒙骜的儿子蒙武,和他一样是一名秦军将领,军旅生涯中屡立战功。秦始皇二十三年,作为大将军王翦的副将一起大破楚军,杀了战国名将项燕,第二年,蒙武再次进攻楚国,俘虏了楚王负刍。

蒙恬是典型的官二代,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曾经学习过刑狱之法,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一切依法治国,所以学习法律应该是“热门学科”。在掌握了法律基础后,蒙恬受家族传统熏陶,熟读兵书,胸怀大志,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

乳虎下山,展露才华

秦王嬴政刚即位时,由仲父吕不韦摄政,国家大事由吕不韦和嬴政的母亲赵姬共同处理,吕不韦和赵姬就发生了不可告人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吕不韦觉得终究是祸,就找了一个人嫪毐,假称是个阉人,送给了赵姬。嫪毐和赵姬竟然生了两个儿子后开始膨胀了,想杀死嬴政,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秦王。

秦王一天天长大,开始想收回权力,可是吕不韦又不想轻易放权。到了秦王二十一岁这年,蒙恬联合秦军中的将领王翦等人,帮助秦王杀死了嫪毐,秦王借机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经此一事,蒙恬成为了秦王嬴政的左膀右臂。

蒙恬

随着秦统一中国的逐步展开,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为家族中祖父和父亲世代为将的原因,被委任为将军,率军进攻齐国,初战便展现了军事天才,大破齐军,被拜为内史。根据《周礼·内史》记载:内史是拥有“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八种权力,是握有实权、镇守一方的重要官员,可见年轻的蒙恬在秦王心中的份量。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中原各国忙于“合纵”“连横”互相攻伐,没有精力对付北方匈奴人,他们就乘机南下占领了北部许多地方,甚至威胁到秦都咸阳的安全。

担重任,修长城,筑直道,开发西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确保北部边疆安全,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驱逐匈奴。蒙恬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天赋,率领将士们顶风霜冒雨雪,历经十年终于完全夺回被匈奴侵占的土地,并将其赶到了贺兰山以北的漠南地区放羊牧马去了。

随后,秦朝设立九原郡,置三十四县, 并从内地迁出三万户开发河套地区,使之成为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减少了从秦朝腹地运送物资到边疆的压力。河套地区一直到现在都是西北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被称为“塞外米粮川”“塞外粮仓”。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居住点,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三十万军队看起来不少,但防御北部边疆那么辽阔的地域,尤其是对付匈奴骑兵,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蒙恬在请示秦始皇后将原来燕、赵、秦的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形成一道无缝隙的城墙,在重要关隘处驻扎军队,其他地方每隔一段设哨所观察监督匈奴人的动向。如遇入侵,哨所发出警报,关隘驻军立即支援,这样使长城成为一个整体的防御系统,既加强了防御能力又减少了边境驻军人数,减轻了国家和人民负担。

秦长城遗址

匈奴面对这一堵墙也是无可奈何,骑兵以速度机动见长,就不能携带大型攻城器械,好像匈奴也造不出大型攻城器械,即使长城无人防守,人可以爬过去,马无法过去,没有了战马的匈奴兵,战斗力不是打对折那样简单了。因此长城起到了保卫国土和边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至少在冷兵器时代是这样的。

秦始皇三十五年,蒙恬奉命开始修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从九原出发直抵甘泉,挖山填谷,共一千八百里,但由于工程量巨大以及蒙恬被逼自杀,秦直道并未完工。

秦直道

蒙恬在打猎时受到一只受伤的兔子逃跑时兔毛被血浸湿在地上留下一道血印启发,发明了毛笔。他将兔尾巴毛剪下来插到竹管里,试着蘸墨水写字,可是由于兔毛外表有一层油脂,不吸墨,无法写字。蒙恬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一赌气将兔毛笔扔到了门前的石坑里,过几天他看到石坑里的兔毛更白了,捡起来一看兔毛吸满了水,原来石坑里的水含碱,融掉了兔毛表皮的油脂,变得吸水了,同样也就吸墨水,写起字来得心应手,蒙恬因此被称为“笔祖”。

蒙恬的弟弟蒙毅,因为才华出众,被任命为上卿,秦始皇出行时,蒙毅与秦始皇同乘一辆车,那时候一辆车只能乘坐三个人,中间一人为驾车的驭手,左侧为尊位,秦始皇当然坐在左侧,蒙毅坐在右侧,上朝时蒙毅站立在始皇旁边。蒙恬负责秦朝外面的事务,蒙毅在内政方面为秦始皇出谋划策,蒙氏在秦朝深得始皇帝信任,尊崇无比。

蒙恬兄弟并没有因为受到信任恃宠而骄,反而更加勤勉工作。中车府令赵高犯了大罪,蒙毅依法判处他死刑,但秦始皇认为赵高办事认真勤勉,就赦免了他。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呀,赵高把这个仇记下来。

秦始皇在沙丘驾崩后,赵高联合李斯矫召赐死长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即位。赵高公报私仇先是捏造罪名杀死蒙毅,又逼蒙恬自杀。蒙恬对使者说:“我蒙家三代在秦带兵打仗,立下战功无数,我手握三十万大军,就是现在被囚禁,如果想背叛,那都是易如反掌。你回去告诉二世,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比干,失去了江山,我说这些不是怕死,而是为秦朝着想。”使者告诉蒙恬:“我是奉命来执行刑法的,不能把您的话带给皇上。”蒙恬叹了一口气:“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无罪而死呢?”想了想慢慢说:“我筑墙修路,从临洮直到辽东,难免挖断地脉,这可能就是我的罪过吧。”随后吞药自杀。这真够逼人的,让人家自杀还得自己找死的理由,而且是一个牵强附会的理由。

司马迁对蒙恬有失公允的评价

蒙恬戍守边疆十年,威震匈奴,保证了边境安全,并修筑了长城和直道,成为开发西北边疆第一人,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司马贞评价说: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蒙恬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却给了一个“差评”: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为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大意是说:我去北方,回来时走的直道,沿途看到了蒙恬修的长城和堡垒,也看到了挖山填谷修的直道,确实太轻贱百姓的人力物力了。秦刚刚灭掉诸侯,天下人心还没安定下来,受伤的没有痊愈,你蒙恬身为名将,不在此时极力劝说秦始皇救百姓的急难,供养老人,抚育幸存的孤儿,致力于建设百姓的和平生活,却迎合秦始皇的心意去建立自己的功勋,这样看来,他们兄弟都遭到诛杀,不是应当的吗?为什么归罪于挖断了地脉呢?

在我看来,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不公平的。首先,他对蒙恬的评价是建立在先入为主的“暴秦”观点上的,后世把修长城、筑直道都作为秦朝“暴政”的证据,而忽略了长城作为一个防御体系的存在。长城在冷兵器时代,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等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入侵。正是有了依托长城的防御体系,才能减少边境驻军,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现在都在讲“要想富,先修路”,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直道,将西北边境地区与秦朝腹地连结起来,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建设。同时,边境一旦被入侵劫掠,后方援军以及补给物资通过直道快速抵达前线。至于司马迁说秦始皇修直道为了出巡方便,我觉得有些不靠谱,因为仅仅为了一次出巡就动用三十万人修条道,这脑子能统一中国吗?再说直道长达一千八百里,今天修也需要三年五年的,秦朝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二、三十年恐怕修不完,秦始皇能等吗?

其次,长城并非秦朝时开始修建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凡是和草原游牧民族接壤的列国就开栓砌墙防御,到秦朝已经修了几百年了。蒙恬带人去只不过是把以前的“墙”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体系,所以工程量未必有那么大。

最后就是作为一个能统一中国的政治家,以秦始皇的远见卓识,肯定知道让人民安养生息的重要性。但“乐业”的前提是“安居”,如果边境没有一个永久的防御措施,外来入侵不断,国家还得征调人民东防一下西御一下,靡费更大,人民天天打仗,何来“安居”?哪有“乐业”?修长城、筑直道、开发边疆是最有效最稳妥的防御方法,不应该用“暴政”“阿意兴功”来形容的。所以,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是有些片面的,他只看到了修长城等工程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忽略了长城、直道等对防御匈奴、开发边疆的重要作用。

秦始皇

如今,萋萋的芳草掩盖了那条使用近两千年直到清朝时才逐渐废弃的秦直道,万里长城依然巍峨矗立在中华大地,早已失去最初的防御功能的她,无言地述说着蒙恬等戍边英雄们一个又一个保家卫国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勇于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0 阅读:0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