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知阴阳晓八卦,最后陨落五丈原,可能他忽略了易经的乾卦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3-31 09:29:19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辅佐刘备由兵不满三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开创了与魏、吴三分天下的蜀国,可谓风光无限。但建立蜀国后,诸葛亮的仗就打得不顺利了,六出祁山,未得一寸土地,最后陨落五丈原。是江郎才尽还是所谓天意?其实,可能是诸葛亮忽略了《易经》的第一卦——乾卦。

乾卦的大象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从出山到五丈原病死,为刘备为蜀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自强不息奋斗的一生。

乾卦初爻:潜龙勿用。

诸葛亮27岁出山以前,他都像潜龙一样潜伏着,“潜”不是一动不动的干呆着,而是不断地学习,吸收营养强壮自己。否则,他也做不到“未出茅庐而定天下三分”。

“勿用”也不是永远不用,而是等待机会。他在《出师表》中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真如他所说,他为什么自比管仲和乐毅呢?要知道,管仲作为春秋时期的发家代表人物,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那个时代的霸主,曹操和他学了这招,“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长江以北的中国土地;乐毅作为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要不是受到燕惠王猜忌,把齐国灭了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这时候的诸葛亮是处于“潜伏”的状态,一方面充实自己,一方面观察到谁家去打工。

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巨龙出现在田野,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世。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表现出诚意。诸葛亮一看时机到了,不能总“潜”着啊。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意气风发,从火烧博望坡、新野开始到和周瑜一起火烧曹操的大营,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做事的开端,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三把火彻底扭转了刘备的被动局面,将荆州、襄阳、南郡等收入囊中。刘备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再也不用寄人篱下、看别人脸色、被人攆得满世界跑了。诸葛亮得到了刘备和刘备阵营的认可、信任和尊重。

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主终日健行不息,时刻戒悌警惧,小心翼翼的,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能免遭祸患。

诸葛亮三把火把曹军烧够呛,也把曹操和孙权烧醒了:如今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要靠种菜掩盖志向的“大耳贼”了,帮助他达到目前状态的是一个叫诸葛亮的年轻人。

曹操一看,战场上打不过你,派人去隆中抄诸葛亮的家,好在诸葛亮有准备,把家搬走了。孙权倒没什么,把妹妹都嫁给刘备了,两家关系处于蜜月期。周瑜不行啊,“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没斗过诸葛亮,把自己气死了。

这时候的诸葛亮,虽然已经证明自己是不世之材了,但资历尚浅,就是刘备集团内部是否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呢?后来的后主刘禅听信谗言从前线调回诸葛亮,致使第三次北伐无功而返,就说明了,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人会算计你,所以,任何时候都需要处处小心谨慎,时时提防,遇到危险才能逢凶化吉。

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巨龙伺机而动,有时腾跃上进,有时退处深渊。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攻取了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刘备回到荆州驻扎,改油江口为公安,自此钱粮广盛,贤良归之,事业蒸蒸日上。

这时的诸葛亮当然是人气爆棚,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腾空而起。但他没有任何的骄傲,有时依然俯下身来。周瑜气死了,诸葛亮俯下身子去柴桑口吊孝,这是需要胆量和智慧的,毕竟周瑜是和你诸葛亮斗智中气死的。但是为了孙、刘两家联盟,不给曹操机会,还得去。

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巨龙飞上云天,利于发现大德大才之人。

刘备在进驻荆州之后的日子好过多了,事业更加顺遂。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先是领了荆州牧,后来赶跑了自己的同宗兄弟刘璋,成为益州牧。随后,又占领汉中,进位汉中王。至此隆中对策时的“三分天下”构想基本完成。

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重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想不“闻达于诸侯”也不可能了。

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巨龙飞行至极顶,必遭困厄。也就是说,人是不能无限度发展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刘备从拿下荆州到进位汉中王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的,文臣如云,武将如林,得到一个就可以得到天下的“伏龙凤雏”,他都得到了,武将“五虎上将”等能征惯战比比皆是,争夺地盘做到了战必胜、攻必克。

随着曹操病死,曹丕篡位,刘备在大家的“劝说”下,正式称帝,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蓝图变成了现实。

诸葛亮通过辅佐刘备,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到这个时候,诸葛亮和刘备都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富民强国、养精蓄锐上来,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想匡扶汉室,统一中国。因为当时的蜀国不具备那条件。

首先,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魏国,此时的魏国已经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地盘都远远超过蜀国。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率军三十余万。魏国方面,第一次派夏侯楙率军二十万抵挡,失败后,又派曹真率军二十万,被打败后,请出司马懿率军二十万对抗蜀军。一年的时间,魏国先后调动六十万大军,充分说明了魏国的国力强盛和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诸葛亮的几次北伐,率领军队的人数均为三十余万,这应该是蜀军能调动的最多的人数了。

还有,魏国人才济济,单单一个司马懿就够诸葛亮忌惮的了。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先用反间计使魏主曹睿解除司马懿兵权,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之,大喜:“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当听说曹睿重新任用司马懿时,诸葛亮对马谡说:“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处处被动,时时被诸葛亮算计。可是,每到关键时刻,司马懿总能将诸葛亮逼回西川,致使诸葛亮寸土未得。

其次,当时的中国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和魏国要打败对方,都想要和吴国结盟。吴国充分利用了自己砝码这个作用牟利,每次都是出兵不出力,每次都是一看没利益自己先退了,把盟友撂到那了。而且,蜀国还得时时刻刻防备吴国背后捅刀子,关二爷大意失荆州的教训对蜀国来说太深刻了,这牵扯了诸葛亮很大的精力和人力、物力。

再次,蜀国内部也不一定完全赞成北伐。老百姓在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之后,好容易等来了三足鼎立,都需要滋养生息。诸葛亮从建兴五年春首次北伐到建兴十三年春的第五次北伐,耗费物力不可计数,人员损失更不可能少数,民心是不可能像小说中说的那样支持北伐的,很明显,你就是统一了中国,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嘛,到头来还不是该种地种地,该纳税纳税。

就是后主刘禅也不愿再出兵北伐了。建兴十三年春二月,诸葛亮准备第五次北伐时,刘禅对他说:“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其实,刘禅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思:人家没来打我们,我们却三番五次的去“北伐”,大家一起过太平日子不好吗?

最后,就是“天意”。第一次北伐时,太史谯周和诸葛亮说:“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第五次北伐前,谯周又上奏:“臣夜观天象,见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北伐。”

司马懿上奏魏主曹睿:“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灭亡也。”

你可以认为这个是迷信。

这些诸葛亮应该都懂,在家种地时就已经预测将来天下三分的他,对当时的各路诸侯的基本状况能不明了吗?可是他干嘛非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北伐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白:先帝没有因为我出身卑微,三次去请我,临死前又把儿子托付给我。我只有努力工作,完成先帝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至于谯周和司马懿所说“天象”,诸葛亮认为:“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

很明显,诸葛亮之所以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北伐,一是报恩,二是认为认定胜天。但他忘记了“亢龙有悔”,人都是有天花板的,能力和做事不可能无限制扩展。到达一定程度时该收手时就收手,否则就不是“无咎”了。过于执着自信而忽略了客观因素,是不可能达成你所有想要的目标的。

0 阅读:0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