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功臣,为何张良能够独善其身?古代参谋型秘书不是说说的

素戈儿 2024-12-24 14:39:37

在中国历史上,张良可以说是最出色的军师之一。

他为汉高祖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成就了一番大业。不过历史书上很少提到张良担任过什么具体的官职。

据说,张良身体不太好,所以他加入刘邦阵营后,一直在幕后默默地出主意。

作为刘邦的智囊团核心成员,张良最擅长的就是想点子和给建议。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绝妙的主意,帮刘邦化险为夷。

张良的这些高招,都体现了他把秘书理论和实际情况完美结合的能力,那么他到底都做了什么?

秘书职能环境是秘书活动的基础。

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对秘书职能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分为秘书与领导的关系、秘书部门与上级领导机关的关系、秘书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关系、秘书与群众的关系这四类。

张良的地位较为特殊,他在朝野中并没有组织根基。因此他既不能像萧何一样处理国家行政事务,也不同于韩信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只是为刘邦出谋划策,从不介入具体的国家事务。

因此,在张良身上主要体现的是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层关系,是张良身为参谋型秘书的必然要求。

秘书与领导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的多面关系,秘书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绝不能按照单一层面的教条方式进行。

在基于共同的事业和目标的前提下,秘书和领导的关系既有表面固有的一面,又有在不断深入交往中发展变化的一面。

公元前209年,张良归属刘邦时,多次对他讲起《太公兵法》,刘邦非常欣赏。之前张良也和别人说起过《太公兵法》,但很多人无法理解,于是张良感叹:“沛公殆天授。”

这段记载反映了张良与刘邦的惺惺相惜。自此之后,尽管张良想为韩国报仇而多次离开刘邦,但最终都因对刘邦的欣赏而最终决定留下来辅佐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和刘邦在灭秦的道路上因互相赏识而结识,除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之外,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当然,这种关系最本质的体现还是秘书与领导的工作关系,即辅助与决策的关系。这是规范秘书角色和秘书工作的起点。

汉朝六年,刘邦称帝后进行大规模的分封,群臣却因刘邦分封的不公平而争论不休。张良虽然没有战功,但刘邦认为他功劳甚大,封他“自择齐三万户”。

但张良却推脱说:“我与陛下能相遇,是上天要将我授予陛下。陛下采用微臣的计谋,只是我的侥幸,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想要分封张良三万户,是对张良功勋的高度认可和奖赏,而“臣愿封留足矣”则是张良不居功自傲的生动写照。

面对领导的嘉奖,张良能够在维护领导权威地位的同时,始终把自己定位于辅助参谋的配角,功成不居,正是他超群拔俗之处。

可见在平时工作中,如果没有领导的知人善任,秘书自己的才能再高也是无法得到发挥的。

汉朝初期正是朝纲上下急需稳定的时候,但刘邦却因为宠爱戚夫人,想要废除吕后所生的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如意为太子。就在许多大臣劝谏无果之时,吕后找来了张良商量计策。

张良深知,立嗣之事关乎国本,必须慎之又慎。但眼下自己既要答应吕后的请求,也不能公然违抗刘邦的意愿。

于是张良向吕后提出建议,让太子刘盈亲自请秦时“四皓”出山,并带其上朝议事。后来,刘邦见刘盈请来“四皓”助其谋事,终觉刘盈“羽翼已成,难动矣”,于是打消了变更太子的念头。

在这件关于国家立储的大事上,张良深知此时的刘邦贵为天子、不容置喙。如果此时对刘邦直言进谏,非但不能令其回心转意,还极有可能惹怒刘邦。

在这样一种两难的情形下,张良聪明地采取了一种迂回策略,找到了在刘邦心中非常有分量的人物,现身说法,间接地达到了谏言的效果。

由此可见,秘书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能够熟读领导之心,洞悉领导的各种言外之意,正确按照领导的心意行事,还要机动灵活地多做工作,从而更好地协助领导

秘书主体论,是指对秘书自身的素质、素养以及行为准则进行论述。秘书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规范行为准则,才能当好领导的助手与参谋。

秘书人员能否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与秘书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掌握好专业知识。

刘邦曾赞赏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就是对张良智慧的最好注解。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一位叫“黄石”的神秘老人将一本奇书《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传言《太公兵法》分析总结了古往今来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张良得此书后在下邳隐居避祸十年苦读和思考,使他思想大变,逐渐趋于成熟,立志要做“王者师”。

为此,班固曾在《汉书·张陈王周传》中说道:“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意思是说班固对张良黄石授书之事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高祖刘邦屡次身处危难的境地,却因张良的帮助而脱险,不得不说这是天意使然。

总之,不论传闻的实际情况如何,张良每每为刘邦解忧排难,甚至力挽狂澜,最后战胜项羽,绝不单单是天资聪颖的缘故。

正是张良十年来潜心苦读《太公兵法》,对战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能让他助力刘邦做出正确的决策。

由此可见,秘书只有不断加强知识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不失职不越权是对秘书工作行为的客观要求,也是秘书准确把握其自身定位的体现。

尽职不越权要求秘书在工作中既能守职、尽职、守纪、守规,又能根据需要,积极辅助和补益领导工作。

张良在辅佐刘邦时,无论环境如何艰苦,他都尽忠职守、不离不弃。公元前206年,项羽的军队攻破了函谷关,要与刘邦进行大战。

项伯偷偷潜入刘邦军营,把消息告诉了张良,让张良与他一同逃离。张良却说:“我是被韩王送到沛公这儿来的,今日之事,情况危急,若我一人独自离开,此为不义。”

随即张良就把一切告诉了刘邦,导演出一幕鸿门宴作为应对之策。

张良以身犯险,危机时刻极力保全刘邦,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充分展现了他的忠诚之心。

对此,王夫之也曾赞誉张良:“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认为张良没有私心,不看重权势,难能可贵。

鸿门宴事件之后,张良又将刘邦对自己的赏赐转手赠给了项伯,目的就是为了请项伯替刘邦说好话在项羽面前,为刘邦据筹谋到了汉中作为发展势力的地区。

后来刘邦占据汉中鱼米之乡,交通发达的优势,五年之内就扭转了局势。

由此看见,张良不仅清楚自己的职责,守职尽职,还能够巧妙地审时度势,为刘邦完美地解决问题,实现了其身为参谋型秘书的工作价值

0 阅读:6
素戈儿

素戈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