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前的各位看官好,今天来分享我的胡侃水浒系列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水浒传》前前后后一百回,说实话,这一回我属实看的不是太懂。
不太懂的地方就是——瓦罐寺。
像《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它里面的每个人物,每个场景,每个故事等都有极强的关联性,绝不是随随便便出现的。正是这些细节上的严谨才塑造出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比如:史进来到经略府,刚来正巧就碰到了鲁提辖。而且偏偏是在茶楼上(为了引出路上碰到李忠,所以茶楼又换酒楼)而鲁智深又偏偏听说过王进与史大郎。
于是,两人很快成了朋友。
在去酒楼的路上,史进非要看热闹,这个时候又引出了李忠。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单从这个故事上看,就算没有李忠,这个故事也成立,毕竟李忠在这个场景中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而且施耐庵还给李总塑造了一个吝啬的形象。
那么为什么施耐庵非要费这么大劲引出李忠呢(茶楼换酒楼,史进街上看热闹)?
目的就是为了后面的桃花山抢亲做准备的。
梳理一下就是:
史进引出鲁智深,然后再次引出李忠。
鲁达打死镇关西造成史进以及李忠出逃。
李忠出逃后遇到桃花山,然后成了山大王。
接下来才有了鲁智深解救刘太公女儿这一幕。
如果没有李忠,鲁智深根本做不成这件善事。
假设没有李忠,鲁智深惹怒了周通,就像刘太公所说的,惹怒了山贼的后果很严重的,他(鲁智深)能留下来看守一辈子么?显然不能。
等他离开时,就是周通报复桃花村的开始。
那个时候血流成河,而这样的惨剧,鲁智深身上也沾有一半的因果。
正是因为李忠这个中间人,才让这件事顺利办成。
再比如:赵员外
鲁智深出逃遇到了金老汉,而金老汉的出现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赵员外。
施耐庵更是连赵员外的姓名都没有交代,显然赵员外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
赵员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鲁智深能够顺利登上五台山而准备的。
所以说,不管是赵员外还是李员外都无所谓。
这就是为什么说读名著能让人沉醉的原因。
而让我痛苦的地方偏偏也是这些该死的关联性。
瓦罐寺它的出现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者关联什么?
有人认为,瓦罐寺的情节是为了引出在赤松林碰到史进。
因为史进、李忠、鲁智深在经略府分别后,就剩史进没有交代去处了,所以瓦罐寺的出现就是为读者提供史进去处的。
我觉得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因为没有瓦罐寺,这个故事同样成立。
没有瓦罐寺鲁智深同样可以在赤松林碰到史进。只要有赤松林就可以了,没必要单独拎出来写个瓦罐寺的情节。
有认同我这个观点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既然施耐庵写了,那我就絮叨一下。
一、
在瓦罐寺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鲁智深身上的率真。
比如:
在和和尚们争抢粥时,当他听到几个和尚说自己几天没吃东西了,鲁智深便停下了手。
在遇到丘小乙后并没有直接动手,而是听对方解释。
听了丘小乙的话后,鲁智深又返回去找老和尚们要说法。
当听了老和尚们的解释后,他又返回去找丘小乙。
在这一来一回中,有书友评论鲁智深是个傻子,没有判断力。
话也不能这么说,鲁智深的行为确切说应该算是性格内的率真。
他愿意相信你,愿意听你解释,这也是佛家里的众生平等。
在于丘小乙与崔道成打斗的过程中,因为一时敌不过,鲁智深扭头就跑,这和他在桃花山偷抢了金银后滚下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不过就跑,饿了就吃,不为所谓的面子束缚。
这种洒脱才是他超越世人的内核所在。
当鲁智深一把火烧了瓦罐寺后,我们再去回顾瓦罐寺的一生,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一生竟然像极了人的一生。
在瓦罐寺内有男有女
有善有恶
有诡诈有忠厚
有正义有邪恶
...............
而瓦罐寺本身呢?
有过先前的恢宏大气烟火鼎盛的繁华,也有过后来的破败萧瑟残垣断壁的凄凉。
当鲁智深一把火之后,这些所谓的善恶、正义。忠厚、诡诈等等都不复存在。
它能留下的只有百姓口中的谈资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连那点谈资也会消融。
而我们的人生呢?
有过对名利的诱惑,也有过对善恶的评判;有过力争上游,也有过自甘堕落。
不过你曾经的人生怎么样到头来都是一把黄土而已。
所以说人生短暂,所有的是是非非最后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尽。
与其患得患失,顾前顾后,不如像鲁智深一样,来一个随性洒脱。
斩不断、理还乱的烦恼事,一把火之后,统统烧掉。再也不去念,再也不去想。
剩下一个自由身,轻松上阵,让自己为自身活一回。
二、
鲁智深来到大相国寺之后,因为长老的嫌弃,便把他安排到了外面看守菜园。
他每天的工作也从打坐修行变成了与破皮无赖打交道。
可以说鲁智深从和尚再次踏入了社会。
在大相国寺,和尚彻底沦为一个名头,而他本人也即将开始自己另一端新的人生。
烧了瓦罐寺好像烧了自己的前半生一样。
就像开头那句诗写得:
古刹今番经劫火,中原从此动刀兵。
林冲是鲁智深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他遇到林冲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下一回再聊。
再次声明一下,我只是一个学识浅陋的底层民众,以上观点只代表我个人。
路过的尊客,还请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