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谈到与贺子珍分手一事,毛主席对周恩来说:我没有对不起她

觅波评过去 2023-11-26 07:43:04

前言

1937年底,贺子珍告诉毛主席,她马上要离开延安了。1938年,身在苏联的贺子珍托人给毛主席捎回一封信,信上写着:“就此分手。”

这四个字,代表着贺子珍决定终止她和毛主席长达十年的婚姻;这四个字,也意味着贺子珍和毛主席这对相伴了十年的革命伴侣从此劳燕分飞。

不管是1937年离开延安,还是1938年提出“分手”,贺子珍都只是向毛主席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没有向毛主席说明个中缘由,也没有向毛主席解释为什么要放弃他们的婚姻,就这样离他而去。

一个曾经生死与共的革命伴侣突然要离开自己,而且没有透露其中的原因,这件事在毛主席心里埋下了一个深深的疑问。

以至于1959年,毛主席在阔别22年后再次见到贺子珍时,仍然想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问贺子珍:“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也许,在过去22年的时间里,这个疑问一直盘踞在毛主席的心头。

然而,虽然毛主席对贺子珍提出“分手”的原因疑惑不解,但他深知原因不在自己身上。因为在十年的婚姻里,贺子珍细心照顾着毛主席,毛主席也体贴关怀着贺子珍,尽到了做丈夫的责任。

1938年,在谈到与贺子珍分手一事时,毛主席对周恩来说:“恩来,你是理解我的,我没有对不起她,是她一次次地吵着要离婚,谁劝阻也没有用,最后我只能同意,并告诉了董必武同志。”

十年夫妻情

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婚姻总共维持了十年的时间。这十年,恰好是中国革命最为曲折的十年,也是毛主席的政治生涯最为跌宕起伏的十年。

在毛主席跌落人生低谷的时候,是贺子珍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同舟共济,生死相随,而毛主席也同样给予了贺子珍深沉的爱和坚实的依靠。他们恩恩爱爱,互相厮守,走过一路的荆棘,也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

遵义会议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毛主席一直处于“靠边站”的状态。作为妻子,贺子珍明白丈夫的处境非常艰难,也在心里为他担忧、为他难过。

在如此低潮的情况下,毛主席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生气,平日里十分健谈的他,话也变得少了起来,经常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一个人陷入沉思。贺子珍知道,相比对自身境遇的担忧,毛主席更多的是在担忧中国革命的未来。

那些日子,贺子珍经常陪着毛主席外出散步,或者陪着他坐在河边,看着河水静静地流动,有时候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只是坐着,贺子珍的默默陪伴让毛主席感受到了少有的慰藉。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就要离开瑞金,渡过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致使红军丢掉了辛苦建立的中央苏区,毛主席黯然神伤,带着一腔悲愤之情告别了瑞金。

10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红军五个主力军团成功渡过于都河。10月18日,毛主席跟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抵达于都城东门渡口,做好了过河的准备。

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身怀有孕的贺子珍举着火把,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寻找毛主席的身影,走了一段路才看到毛主席的担架。

当时,毛主席正发着烧,整个人虚弱地躺在担架上,身上盖着一条毯子。贺子珍走到毛主席身边,把手放在他的额头上,看他还烧不烧,结果他的额头还是烫的,这让贺子珍心里忧心忡忡。

随后,贺子珍把老乡塞给她的熟鸡蛋递给毛主席,又把毛主席身上的毯子重新盖了盖,还把手里拿着的一件棉大衣叠盖在了毯子上。

毛主席看着那件棉大衣,露出奇怪的神情,他担心贺子珍把自己的棉大衣给了他,自己挨冷受冻。贺子珍看出了他的疑问,解释道:“是泽覃、贺怡送给你这个病人的,留着用吧!别辜负了他们的一片心。”

毛主席向贺子珍周身上下看了一遍,看到她穿得很暖和,才放心了下来。

离开瑞金前,毛主席、贺子珍把儿子小毛托付给了毛泽覃、贺怡夫妇照看。这时候,贺子珍看着毛主席,伤感地说:“小毛喊着要跟我来,要找爸爸,哄了好久才答应跟他叔叔、姨姨走。临走,还要我快快去接他。”说这句话时,她的声音是哽咽的。

毛主席心里也不是滋味,安慰道:“有叔叔、婶婶照顾,他会习惯的。”说完,毛主席嘱咐贺子珍:“你行动不便,路上要当心。”贺子珍答应了下来:“你也要当心。病还没有好,天气一日比一日凉,不要再伤风了!”

按照之前的安排,毛主席要跟着中央第一野战纵队先走,贺子珍则跟着总卫生部休养连随后走。

两个人告别时,贺子珍不放心毛主席的身体,再三叮咛道:“药在小吴那里,别忘了吃!”毛主席握了握她的手心,意思是让她安心。

眼看时候不早了,毛主席说:“那我先走了,代我向董老、徐老、谢老问好。”贺子珍把大衣又给毛主席盖了盖,说:“走吧!”

于是,毛主席朝着警卫员说:“走吧!”警卫员听后举起了火把,战士们抬着毛主席一起向河边走去,准备过河。

贺子珍也举着火把,目送着毛主席一行人远去。这时候,远处无数的火把已经形成一条火龙,没过多久,毛主席就跟随着“火龙”涌入了夜色中。

在整个长征途中,毛主席和贺子珍是分开走的,虽然两个人也有相聚的时候,但都只是短短见一面,又匆匆分开。

在险恶的长征路上,毛主席和贺子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经受了世所罕见的磨难,他们跨过了寒冷的雪山,穿越了凶险的草地,与严寒和酷暑作斗争,吃草根,啃树皮,经历了种种无法预料的艰难险阻,最终走完了长征。

随着长征进程的不断推进,毛主席的处境开始好转,红军的命运也出现了转机。

有一次,贺子珍听到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在讨论红军的重要军事行动。从他们的谈话中,贺子珍惊喜地意识到,毛主席不再是“靠边站”的状态了,她顿时高兴得不能自已,嘴里一直重复着一句话:“这两年,他太孤立了。”

1935年1月,红军成功占领遵义。毛主席、贺子珍住进了遵义城内的一座小洋房里。几天后,遵义会议顺利召开。

那段日子里,毛主席变得异常忙碌,连续好几天不回家。有时候晚上回来也不能立即休息,还要伏案工作好几个小时。

有一天,贺子珍上街买了一条鱼,回家做了毛主席最爱吃的鱼,等他回来一起吃。可是等了一整天,还是不见毛主席的踪影。

直到天黑,毛主席才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家门,虽然他看起来很累,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光彩。贺子珍知道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替毛主席开心。

毛主席看到桌上的饭菜,不好意思地说:“子珍,让你等苦了,来,我们一块吃吧,把你饿坏了吧!”于是,贺子珍把饭菜热了一下,两个人说说笑笑地吃了起来。

遵义会议期间,毛主席十分繁忙,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周恩来也是如此。毛主席的住处紧挨着周恩来的住处,贺子珍晚上走到窗户前,好几次透过窗户都看到周恩来屋里的灯还亮着。

第二天,周恩来的警卫员告诉贺子珍:“周副主席为了准备这次会议,熬了个通宵,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在遵义会议召开的日子里,很多同志都密切关注着会议的进展,焦急、紧张地等待着会议的结论,贺子珍也日盼夜盼着。

时间来到1月中旬。有一天,贺子珍和一些同志正在房间里写标语。突然,一位同志兴冲冲地跑进来报喜:“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了!”

众人听了,发出一阵阵欢呼,贺子珍也发自内心的高兴。

当天,毛主席回家后,亲口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贺子珍:“今后有发言权了。”贺子珍高兴地直笑,那是喜悦的,是欣慰丈夫终于苦尽甘来的笑,是为丈夫担忧的心终于放松下来的笑。毛主席看到她笑,也跟着笑了起来。

就这样,毛主席和贺子珍挺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在十年的婚姻时光里,毛主席和贺子珍一路同生死、共患难,共同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共同体验过许多往事、欢笑、惊喜、悲伤,他们的悲哀喜乐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的情意是深厚的。

1937年,贺子珍心里有很多心事,却不肯和毛主席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来到1937年。

1937年,28岁的贺子珍想了很多。

首先,她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

回顾贺子珍的革命轨迹不难发现,如果她没有早早步入婚姻,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里,她会和其他女同志一样,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最终成长为一名女性革命骨干。

而和毛主席结婚,使她的革命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她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内容。从那以后,她离开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群众工作,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秘书,照顾毛主席的衣食起居。

身为生活秘书,贺子珍每天的工作是把报纸分门别类,供毛主席浏览。毛主席看完后,她再把毛主席用笔标记的重要新闻剪下来,保存起来。

在消息渠道不畅通的井冈山时期,在“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提出、红军深入距离国民党统治中心较远的农村区域后,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贺子珍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毛主席正是通过贺子珍整理的报纸和其他的方式,来了解外面的形势,掌握敌人的动向。

贺子珍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但她的内心是抵触的。因为这份工作无法让她得到长久的进步和锻炼,也无法带给她想要的成就感。

贺子珍还是喜欢做地方群众工作,做一些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她想在革命道路上大步前进,在革命队伍里有一席之地。

因此,长久以来,贺子珍的心里是委屈的。

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形势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7年,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越来越稳固,这也使贺子珍发现她和毛主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向要强的贺子珍不愿意只被别人当作是毛主席的“夫人”,她想有自己的一番作为,想经受更多的考验,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而且,当时延安成为很多人向往的革命圣地,许多充满革命热情的年轻人、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海内外记者纷纷奔赴延安。

毛主席知识渊博,对很多事情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经常和知识分子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从他们口中了解各种各样的讯息。如此一来,毛主席和贺子珍相处的时间少了,沟通也少了。

所以,在1937年,贺子珍迫不及待地想要追赶毛主席的步伐,想要进步,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件心事,翻来覆去地敲击着她的心房,在她的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其次,由于在长征过程中身受重伤,贺子珍的身体里还残留着弹片。一到阴雨天,这些弹片就折磨着她,常常让她痛得难以忍受。而且,多年来频繁的生育,也加重了她的身体负担。

因此,身体上的不适,也成为贺子珍的一桩心事。这一桩桩心事都萦绕在她的心头,久久挥散不去。

之后,一件事情的发生促使贺子珍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有一次,毛主席正和一些记者聊天,其中也有女记者的身影,大家聊得很愉快,时不时发出笑声。

农村出身的贺子珍思想比较保守,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谨慎的,必须保持远远的距离。看到这一幕,贺子珍心里接受不了,还因为这件事和毛主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毛主席知道贺子珍只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才产生了误会。他理解贺子珍,包容她的个人思想,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劝她用平常心看待这件事,但贺子珍心里转变不过来。

就这样,因为一件原本司空见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的感情有了裂缝。

这时候,贺子珍对现状的不满、对身体不适的苦恼一下子涌上了心头,她的情绪产生了巨大的波动。

然而,贺子珍只是在心里把这些事情想来想去,却不肯告诉毛主席。她太倔强了,不愿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不愿向毛主席袒露心事,不愿和毛主席谈谈她的迷茫和苦闷。

没过多久,医生告诉贺子珍:她再次怀孕了。

虽然生儿育女确实给贺子珍带来了幸福、快乐,但在现阶段,她想要奋战、想要把心血倾注在革命事业上。她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做出改变,给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自尊、自强、自立的性格使贺子珍一旦产生某个念头,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很快,贺子珍向组织上提出离开延安的请求,并将这件事通知了毛主席。

贺子珍要离开延安,她没有向毛主席提到她的迷茫和苦闷,也没有向毛主席提到他们之间的裂缝,只是告诉毛主席,体内的弹片使她疼痛剧烈,她要去做手术取出弹片。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毛主席十分惊讶,他极力劝说贺子珍留在延安。但毛主席的苦心挽留并没有使贺子珍回心转意。贺子珍用不可商量的语气说:“我一定要走。”

1937年秋,贺子珍离开延安,离开了和她一起生活了十年的毛主席,放弃了这辈子最真挚的感情,走上了一条再也不能回头的路。

贺子珍的离开,成为毛主席心里的一道“伤”。

1938年1月,贺子珍抵达苏联,毛主席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上问道:“我们难道就此分手了?”贺子珍回复:“就此分手。”

也是在1938年,毛主席和周恩来谈起了他和贺子珍分手的事情。当时,毛主席不无伤感地说:“当初我们结婚没搞什么形式,现在是好说好散,也不需要什么形式。”

1938年秋天,在贺子珍离开延安一年多后,毛主席再婚了。

事实上,贺子珍离开延安是受了情绪的干扰,是心烦意乱之下的冲动之举,是一时负气的举动。到了苏联,当她冷静下来后,发现自己对毛主席还有很深的感情。

因此,她的心里十分后悔,后悔当初意气用事做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1939年,周恩来即将到苏联治病,毛主席托他给贺子珍捎了一封信。

周恩来抵达苏联后,因为要尽快住院,便把这件事托付给了任弼时:“我这里有毛主席给岸英、岸青的信,还有一封是给贺子珍同志的,请你代我转交吧,我怕进医院后就不方便出来了。”不久后,毛主席的信被送到了贺子珍手中。

贺子珍打开信时,脸上的表情还是高兴的。但当她开始读的时候,读着读着,眼泪就流了出来,只见信上写着:“你寄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拿着那封信,嘴里不停地重复着那句让她哀哀欲绝的话:“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怎么都想不到,当初一个错误的决定,会使她后悔不已,这种后悔会使她抱憾终身,也给她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收到信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贺子珍十分痛苦,每天晚上都会失眠。

当时,贺子珍在东方大学八部学习。由于晚上睡眠不足,她早上无法准时起床,常常错过早饭,赶不上早上第一节课。

在寂静无声的夜里,当大多数人都已经入睡,贺子珍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脑海里回想的全是她和毛主席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哪怕她极力控制自己不去想,也无济于事。

为了打断烦乱的思绪,贺子珍只能穿上衣服下床,洗衣服、收拾屋子或者到院子里踱步,直到累得再也没有力气想那些事。但是,把家务活统统做一遍,天已经亮了。

由于太过疲惫,贺子珍去不了第一节课,甚至上午所有课都去不了。好在东方大学的学业不重,有些时候一天只有两节课,而且不安排考试,也没有“毕业”这一说,到了规定的期限,学习就算结束了。

直到1941年,女儿李敏抵达苏联,贺子珍一颗悲伤的心才得到了抚慰。

毛主席: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此后,贺子珍在异国他乡经历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革命舞台,而毛主席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向前、向前,并领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了胜利。

毛主席和贺子珍,这对曾经在革命道路上相遇的同志、战友,他们的人生早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1947年,贺子珍从苏联回国。自那以后,毛主席始终默默地关心着贺子珍。

1959年7月,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重逢。两个人交谈时,毛主席问出了那句:“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贺子珍回答:“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一句跨越22年的问语,一句悔恨半生的回答,从这一问一答里,能够看到时间的无情流逝,看到世事的沧桑变化,能够体会到人生的百般况味,令人无限唏嘘......

23 阅读:4918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