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武悼天王冉闵,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他的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以及他最后怒斥前燕皇帝慕容儁的那句——尔曹夷狄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实际上他最大的特质是个人武力,无论是性格还是武勇,都是堪比霸王的存在。
冉魏国祚仅三年,冉闵27岁即没,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再加上杀胡令难有准确的评价,史书中对于冉魏的记载并不详细,对于冉闵这个人更是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史书中零落的记载,窥见冉天王的武勇。
一、自小就是猛将料子冉闵从十几岁起就跟随“乞活军”四处冒死冲荡,一直是石虎帐下得力的勇将,晋书中说他“幼而果锐。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无论是性情还是身体素质,都是名将、良将的好料子。
二、首战:孤胆赵子龙338年,石虎进攻慕容鲜卑时,二十多万军队全线崩溃,唯独冉闵一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
季龙(唐人为避讳李虎称石虎字)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晋书》
此战,史书中并没有多少细节描写,但“将是军中胆”,可以想象,全军溃败之时,如果没有将军殿后坐镇,怎能一军独全?
梁犊的东宫戍军叛乱,冉闵又是诸军先锋,数战数胜,其勇武和果决,胆量和血性,使人不得不服。书生名将是打不出这种效果的。
三、多次凭个人武勇粉碎刺杀阴谋匹夫一怒,血溅三尺。权臣帝王最怕什么?刺杀。即便有再多的护卫,如果让人近身,很难全身而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尔朱荣被女婿杀掉,高澄被厨子刺杀,鳌拜被布库生擒……
但冉闵就没有这样的困扰。
第一次刺杀:石鉴称帝没几天就打算除掉冉闵,他暗中派兄弟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人趁夜潜入琨华殿,意图谋刺正在殿内议事的冉闵和李农二人,当时刺客数十,护卫仅有数人,但即便如此,冉闵毫发无损,石苞等人却是个个带伤,狼狈逃回禁中。
为了掩盖自己主谋的事实,石鉴将石苞、李松等剩下的几个倒霉蛋全部灭口。
有备打无备,又有皇帝掩护,行刺却没能成功,可见冉闵个人的武力。
第二次刺杀:
其实这次已经不能称之为刺杀了,用反叛更为合适。
当时羯族人、龙骧将军孙伏都密结了三千多羯族士兵,埋伏在宫内胡天殿附近,准备趁冉闵、李农入宫时袭杀二人。而从东掖门进宫的石闵、李农身旁仅有护卫数百,但结果却是交战不久,孙伏都等羯人就不支而退,冉闵又亲自纠众数千,自凤阳殿一直杀到琨华殿,羯族兵士人头滚滚,“横尸相枕,血流成渠。”
也正是这次叛乱引出了那纸著名的诏令——六夷胡人敢持兵器者皆斩!
四、第二战:杀败石琨《杀胡令》一下,整个后赵炸了窝,许多羯人纷纷外逃,各地后赵宗室也纷纷闭城自守,或起兵想捞一把。
汝阴王石琨、太尉张举以及王朗等数名赵将就召集了七万大军,前来挑战冉闵,结果冉闵带着一千多骑从邺城北门奔出,手执两刃矛,飞驰闯入敌阵,如狼入羊群,一次冲荡下来,三千多敌军人头落地,余下诸军一哄而散,飞奔而逃。
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鄴,石闵率骑千余,距之城北。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斩级三千。琨等大败,遂归于冀州。
——《晋书》
一千对七万,亲自冲锋,此役不次于霸王的彭城之战。
五、第三战:杀败石祗冉闵称帝后,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国称帝,并得到六夷胡人的承认,一时军威颇盛。350年8月,他派相国石琨(兵败后投了石祗)以及镇南将军刘国率十万大军进攻邺城,同时后赵宿将张贺度也率军五万赶来助阵。冉闵则亲统二十万大军屯扎黄城以拒。
冉闵以多打少,结果自然是毫无悬念,张贺度虽是沙场老将,但在战场上却远逊冉闵,十来万军队被杀近三万,除主要战将骑快马逃走外,其余军士皆被冉闵所俘。
闵躬统精卒八万继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追斩勒豚于阴安乡,尽俘其众,振旅而归。
——《晋书》
六、第四战:先败后胜冉闵在苍亭击败后赵联军后,便打算灭了石祗。350年底,他亲率步骑十万进攻襄国(后赵旧都)。
冉闵一路过关斩隘,直抵襄国城下,然坚城深濠,一时难下。猛攻三个多月,军士死伤无数,仍未能冲入。
这也是猛将们普遍的短板,无法凭个人武勇带动整个军队攻城。荥阳对峙,项羽也是急切难进。毕竟统帅无法亲身进行攻城战,这怪不得冉闵。
而困兽犹斗的石祗采取的策略也极为对头,他自去皇帝之号,派太尉张举亲去慕容燕国那里乞师,并许诺以传国玉玺送之(实际玉玺在冉闵之手);同时,又派将军张春去羌族首领姚弋仲处,乞军求援。
结果,姚弋仲派其子姚襄率二万八千兵来救,慕容儁也派将军悦绾率三万兵来赴。
他们之所以如此积极,归根结底还是“杀胡令”将胡人杀得太狠了,让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冉闵登时陷入三路合围。
本来冉闵打算依卫将军王泰之计——坚壁高垒,观势而动,寻机出奇兵,但经不住道士法饶相激——外贼大至,畏敌不击,何以服众?
冉闵头脑一热,竟然下命主动出击,魏军本就顿于坚城之下日久,意沮力疲,战力大打折扣,如今,又正好撞到两支生力军的锐矛之上,冉闵就是再猛也无济于事,最终魏军在三面夹击之下,一败涂地。冉闵死战,与十余骑逃还邺城。
然而,石祗不依不饶,让大将刘显带着7万多人继续攻打冉闵。刘显以为,冉闵新败,肯定龟在城里不出来。
但冉闵何人?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主,他二话不说带兵出城,如风一般杀入后赵军中,不光击败了刘显的7万大军,还将其一路追杀至阳平,斩首3万,迫使刘显投降。投降后的刘显,回去就宰了石祗。
于是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显惧,密 使请降,求杀祗为效,闵振旅而归。
——《晋书》
七、第五战:再败刘显杀掉石祗后,刘显觉得冉闵威胁已远,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次进攻冉魏辖下的常山。
虽然当时的冉魏因为无月不战,四处树敌,早已经将资粮储备消耗殆尽,但以冉闵的性格还是忍不了,所以又亲率八千精骑驰援常山。
结果军马一到,刘显的大司马王宁就率军投降。冉闵根本不给刘显缓神的机会,在常山以东以少击众,再次大败刘显,并乘胜追至襄国。刘显刚逃入城中,想凭城拒守,他的大将军曹伏驹就已经大开城门迎降了。
可以说冉闵灭亡襄国完全是凭着他的百战威名,当时不可与冉闵力战已经成为各方势力的共识。
八、第六战:对慕容恪,十战十捷这是最有分量的一战,也是冉闵的绝唱。因为他对上的是十六国中公认最厉害的军事家,南北朝第一战神慕容恪。
冉闵虽然屡战屡胜,但也是军疲乏粮,只能率军四处游食,史载,“魏主闵既克襄国,常游食常山、中山诸郡。”
这一消息被前燕探知,燕主慕容儁便派慕容恪前去没了冉闵。慕容恪带着10万大军出征,装备精良、后勤有保障,冉闵这边则是轻装简行,没什么后勤补给,人数更是只是对方的十分之一。
352年,冉闵的一万汉军与慕容恪的十万鲜卑精骑相遇于常山、中山一带。
因为双方兵力极为悬殊,且前燕擅长野战,因而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冉闵避战,但冉闵不听——“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一心要与鲜卑军拼个高下。
于是不纳董闰、张温之言,在安喜扎兵,静待慕容恪。但后者也因深惧冉闵神勇,不敢贸然进攻。
不久,魏军粮尽,冉闵便率军往常山方向转移,慕容恪也鼓起勇气,麾兵进击,双方在廉台展开较量。
十次交锋,虽鲜卑兵数倍于魏兵,但皆大败。更可一提的是,燕军俱是骑兵,冉闵多是步卒。
“闵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悍勇野蛮如鲜卑,竟也惮冉闵十分,可见这位大汉英豪的能力和刚武。
可惜,魏军十战皆捷,却未动摇燕军根本。不久,魏军势穷,冉闵且战且退,这时慕容恪又想出一招毒计——利用“连环马”,诱冉闵步军于平地决战。
史载,冉闵骑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钩戟,一马当先冲入燕军阵地,一人斩杀三百多燕兵燕将。
如在平日,以冉闵之神勇,会在极短时间内杀出一条血路,但此次战阵,慕容恪的“连环马”,人马即使死掉,仍旧锁在一处,形成重重障碍,使冉闵根本无法突围。
三面受敌之下,又寡不敌众,激战半日,魏军悉数英勇战死。
但,冉闵虽被围数重,最后仍能溃围而出,向东跑出二十多里,可惜上天绝人,他所乘朱龙宝马突然倒地而毙……
乃与恪遇,十战皆败之。恪乃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晋书》
单论个人勇力,冉闵就算是放到千古以来的战将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要知道,当初项羽在乌江畔背水一战的时候,也只是斩杀了100多名汉军。
霸王力能举鼎,冉闵双手持戟,手不牵缰,仅凭胯下力气就能自如地操控朱龙宝马,论气力,冉天王也不遑多让。
说冉闵的武力堪比霸王,应该没人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