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教科书级战役?就是一提起来,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兵家眼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其中可借鉴之处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每一场都是令人顶礼膜拜的神战!
举两个例子——
比如,唐以后的将领但凡有了奇袭的念头,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借鉴雪夜袭蔡州的经验,如果成功了,朝野上下都会称赞这个人有李元直的风采。雪夜入蔡州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战役。
再比如淝水之战,虽然这场战役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称得上绝世名战,但它对后世的借鉴意义,尤其是战略战术方面,却乏善可陈,所以并不是教科书级别。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史上能称得上“教科书级”的七场名战:
一、桂陵之战史上最经典的围点打援成功战例!!
桂陵之战孙膑所呈现出来的战略手段堪称万世之师,他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魏围邯郸,田忌、孙膑受命往救,按照一般逻辑,齐军应快速赶赴邯郸救赵,如此一来,就将是一场遭遇战,魏军反而是以逸待劳的一方。
孙膑不愿这种情况发生,于是,抓住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的弱点,率军攻大梁。在此之前,为了尽多的消耗魏军实力,他还示敌以弱,先攻平陵不克,这样庞涓就产生了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并由此被拖在了赵国。
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孙膑却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最终迫使庞涓疲师回救,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一举重创魏军。
桂陵之战除了战略层面的攻敌必救、调动对方、围点打援以外,细节之处更是满满,齐国大张旗鼓出师,是为了坚定赵国守城的决心;孙膑示敌以弱,也是为了尽可能消耗魏军的实力。如果齐军在第一时间攻大梁,庞涓未必会救,因为至少他还有邯郸未下、两面受敌的借口,而等到邯郸城破,再无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坐视都城被围,只能仓促回援。另外,齐军如果真在第一时间攻大梁,时间一久就会暴露真实意图,庞涓必有所备,将不会轻易被孙膑所趁。
后人也被孙膑的这一整套战略设计所折服,将他首创的“围魏救赵”战法列入“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之中,并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调动敌人的常用手段。
唐德宗时期,韦皋从四川进攻吐蕃,迫使攻打盐州、麟州,威胁长安的吐蕃主力回援,以及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是这一经典战法的运用。
“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喜欢在运动战中调动敌人,削弱敌人,战胜敌人的伟人亦是此道高手。
二、雪夜入蔡州雪夜入蔡州,相比历史上其他几次经典的奇袭战,比如李靖的夜袭定襄、邓艾的偷渡阴平、霸王的奇袭彭城、韩信的暗渡陈仓,无论是从作战规模、激烈程度,还是战略意义上,都要远逊。但它在史学界,尤其是广大军迷心中却是教科书般的巅峰存在。
而这完全得益于李愬教科书般的“微操”!
为了达成奇袭的目的,李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就是示之以弱,麻痹敌人。他对将士们说:“战者,非吾事也”,不但不整顿军纪,还对军中事务不闻不问,由此吴元济放松了警惕,大调兵马北上,以防备淮西北面的李光颜。
其次,大打攻心战,剪除淮西羽翼。他通过俘虏的淮西骁将丁士良,收降了文城栅的吴秀琳,又通过吴秀琳,找到了奔袭蔡州的关键人物李祐。这些淮西将领不但让李愬掌握了淮西内情,还帮他搞定了蔡州外围。
在这一过程中,李愬最大难题是不能引起吴元济的警觉,因而不能大打,暴露真实实力,但也不能不动,否则以少量兵力突袭处于淮西中心的蔡州,无异于送死。
事实证明,李愬拿捏的火候刚刚好。
他派丁士良率小股部队攻取了距蔡州西南一百二十里的文城栅,又派吴秀琳攻击了蔡州西北的吴房,他本人则率部攻击了蔡州西南的朗山、马鞍山,以及西北的白狗栅、汶港。对此,吴元济都派出了援军。
而李愬除了拿下文城栅、吴房外城、朗山以外,基本都是见好就收,一战即走,既没有引起吴元济的警觉,又达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抽空蔡州城、拿下文城栅。
第三、反间谍战和特种作战。
所谓奇袭,关键就在于一个“奇”字,主打的是一个出其不意,而吴家在淮西经营近三十年,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吴家的耳目。
所以,李愬对淮西军民采取了反间谍战,对来附的民众,特设行县以为安置;对来降的将士,任其自便,愿意加入官军的则入唐邓军谍报系统。另外,对敌方间谍不但废除了全家处死的规定,还对反正过来的予以重用,于是“淮西间者皆感之”,不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还让淮西就此失聪。
除了反间谍战,李愬还秘密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时唤“突将”,由被吴秀琳推崇为“若欲破贼,必得此人”的李祐统领。他们除了一般的军事训练外,还练习潜伏、过马、骗马、云梯攻城等科目,特别是负重越野更是重中之重……
这支部队是李愬专门为奇袭蔡州准备的特种兵。
最后一步,当然是出其不意,一剑封喉。
为了保密,奇袭蔡州的计划仅限于少数几个可靠的智囊人员知道,出发后,所有将士得到的命令只有三个字“但东行”。
出击的时机也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被发现的可能性,当年六月到八月,淮西先是下了整整两个月的大雨,随后就是军于北线的李光颜部,数次发动对蔡州的攻势,搞得吴元济疲于应付,再接下来就是连绵数日的大雪,而这个时候,李愬决定奇袭蔡州。
准备工作充分,过程自然顺利无比,除了在蔡州城下,李愬故意让兵士惊起鸭塘,以掩盖行军脚步以外,其他并没有多少可讲述之处。而它之所以被视为“教科书级”,主要原因在于,李愬的“微操”对后世的奇袭战,有太多的借鉴之处,甚至被后世公认为是奇袭战的“规范”、“流程”操作。
三、玉璧之战玉璧之战,高欢绝唱,孝宽初啼,城池攻防教科书的绝世名战!
在此之前,亦有许多城池攻防战,但从未像玉璧之战这样,展示出如此多的攻防手段。
玉璧城处于汾河南岸,黄河以东,是峨眉台地的关口,亦是汾州与高凉间的重要关隘,宇文泰在此经营八载,说它是铜墙铁壁不为过。
这是高欢第二次攻玉璧,四年前,他就在此吃了大亏,强攻九天不克,最后死伤惨重,无奈撤退。
所以,这一次,他带足了攻城器械以及攻城战术——
首先,就是在玉璧城南、城北筑起两座几与城齐的土山,以压制城内弓弩,同时不断延长山体,就算不能抵尽城下,也要给敌军足够的压力。
韦孝宽的应对中规中矩,他命人加高两侧城楼,并连在一起,同时派兵袭击土山,就算不能攻取,亦要延缓筑山时间,这样西魏仍牢牢控制制高权。随后高欢命军士从土山上向高楼射箭,韦孝宽亦派戴铁面具的兵士登楼,由于仰射的因素,东魏军收效甚微,反被射杀多人。
上面攻不过去,高欢便转攻地下,他让兵士在城南大挖地道,韦孝宽便用古法,一面以牛皮覆瓮,派听力佳的士兵侦听地下动静,一面又在城内四面开挖长堑,只要有人从地道露头就会掉入堑壕。
另外,韦孝宽还研制出一种鼓风装置,类似于现在的风箱,让人将柴草加上巴豆放在堑壕边,只要有地道挖通就将柴草点燃塞进洞口,再用风箱猛吹,可想而知,挖地道的东魏兵有多惨。
高欢见地道战不能奏效,又对城内水源打起了主意。玉璧城紧靠汾河,城中百姓惯于出城汲水。于是高欢命人连夜掘移汾河,汾河由此改道,远离了玉璧城的控制范围。
但是,韦孝宽马上命人掘土为井,因为玉璧靠近汾河,地下水源丰富,守军轻易的便可打井取水。
不久,高欢再生一计,他命人用巨木坚铁赶造了一种攻车,车到之处“莫不摧毁,虽有排楯,莫之能抗。”
根据现有史料来看,这种攻车应属于撞击类,即采用大型车辆装载巨木,吊起后撞击城墙。对付这种攻车没有太好的办法,除用投石机砸毁以外,就是出城突袭搞破坏,但韦孝宽采用了一种新式战法——幔战。
他命人缝制出许多面积很大的布幔,然后从城上向下张设,一可遮挡敌军视线,二可缓冲攻车撞击。
此办法收到了奇效,冲车攻击受阻。高欢又命人以长竿缚火去烧布幔,韦孝宽则以长钩利刃割之。
高欢无奈,只得重新祭起地道战,与上次相比,这次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土木作业。
东魏军在城东动用极大人力分四路开挖了20多条地道。为了防止韦孝宽放烟,地道只挖到城墙底下,然后用粗梁支撑,等兵士撤出再烧断梁柱,城墙很快便塌出多个缺口。
西魏军兵力占绝对劣势,失去城墙的保护,就是待宰的羔羊。
但韦孝宽的应对来得及快,他组织士兵运来早已准备好的木栅堵在坍塌处,一面让弓箭手躲在其后放箭,一面用砖木加固,东魏军无法扩大缺口,在狭小的空间进攻,兵力发挥不出来,仍然打不进去。
高欢用尽了战术,仍攻城不下,便又耍起了心理战。他先是派参军祖孝征去劝降,被严词拒绝后,又使出离间计——“你们坐困愁城,也未见一兵一卒的援军,玉璧已被宇文泰放弃啦!”
高欢的攻心术耍的是有理有据,很有蛊惑性,玉璧之战打响后,西魏大本营确实一直处于静默状态,既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也未见任何嘉奖诏令,西魏士兵的心里是打鼓的。
所以,韦孝宽绝对不能输阵,他状似不屑一顾:“玉璧城兵足粮多,守军不劳,东魏劳师远征,疲劳发困,如不早日退去,必成异乡一枯骨!”
韦孝宽油盐不进,高欢便又射书入城,表示只要有人斩杀韦孝宽,就封开国公,赐帛万匹。韦孝宽看后,连材料都省了,直接在降书背面写:“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然后原样射回东魏军营。
城中士兵被韦孝宽一番操作激的哈哈大笑,一度动摇的军心也重新高昂起来。
玉璧之战可以说将此前所有的攻防战术都用了个遍,高欢攻的花样百出,韦孝宽守得亦精彩绝伦,后世凡有守城战必提韦孝宽之玉璧。
四、赤壁之战不管赤壁之战是不是发生在赤壁,也不管是不是曹操烧船自退,还是对曹军造成了重创,反正它在史书中的定位就是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中国战争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场战争。
而在兵家眼中,它就是水战的范本,后世凡遇到水战,首先想到的战术就是火攻之术。比如河阳之战时,史思明欲效仿赤壁之战故计,趁夜纠集战船百艘,置火船于前,意图烧毁河阳连接黄河两岸的浮桥,却被早有准备的李光弼用数百根裹有铁叉的长杆叉住火船,让其“玩火自焚”。
再比如,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部将郭兴建议,命常遇春分调渔舟,外装芦革,内置硫磺,立草人于前(简直就是赤壁之战的翻版),趁东北风起,火攻陈友仁大舰,最终半个鄱阳湖被血水染红,“飞火照耀,百里之内,水色尽赤,焚溺死者动一二万,流尸如蚁。”
而后者之所以成功,并不是陈友谅不知赤壁,而是朱元璋在前两次接战中并未采用火攻,正因为赤壁之战太过于经典,反而让陈友谅丧失了警惕。
五、彭越挠楚游击战古已有之,其中以“彭越挠楚”最早,亦最为经典和出名。
真打起仗来,刘邦远不是项羽对手。彭城一战,五十万大军如鸟兽散,萧何尽发关中老幼才堪堪抵住了霸王,但即便如此,刘邦也只在荥阳城内能当缩头乌龟,瑟瑟发抖。而项羽也是一根筋,刘邦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须臾不离”。
这时,先前和汉军遥相呼应的彭越就开始活跃起来。这位巨野水寇以定陶、巨野为根据地,四处袭扰楚军,截杀楚军运粮兵,更过分的是,还攻占了鲁南战略要冲下邳,杀掉楚大将薛公。
于是,项羽被迫回师东击彭越。
彭越见项羽亲来,禁不住一打,很快就逃之夭夭。
打跑了彭越,项羽率军回还,再次包围刘邦。
刘邦依然龟缩不出。彭越则又在楚军后方大搞破坏,四处焚烧楚军粮仓。
项羽七窍生烟,马上点起一军回头去打彭越。
彭越再走,项羽再还,彭越又来……循环往复,貌似无穷尽也!
前204年冬,彭越再次趁项羽脱不开身,攻占陈留、外黄、睢阳等十七城,还“耀武扬威”的给刘邦送去了几十车粮草,摆出一副欠抽的表情——有本事来打我呀!
这时的项羽也早没了往日的脾气,反而表现得甚为清醒,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勿与汉军交锋。十五日之内,必定梁地,彻底解决彭越。
但是这次,项羽还没等赶跑彭越,就急匆匆的回师来救钟离昧,因为他千叮咛万嘱咐的曹咎因受不了汉军辱骂,在五日后即出城应战,渡兵汜水,结果楚军半渡,汉军反攻,楚军大败,曹咎自杀,汉军不仅收复了成皋与荥阳,还在荥阳东围住了楚军大将钟离昧。
项羽被迫回师,而刘邦还是故技重施,坚不出战。
就这样,短短数月之内,项羽就从极大优势打成了粮草不足,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
而韩信也利用这一段时间在第二战场大杀四方。
当然彭越的战法在史书中并不叫游击战,而是另有一个相当当的名字——彭越挠楚。后世兵家如果遇到以弱击强,又有广阔的后方,便“效彭越挠楚之法”,四面出击,让敌方疲于奔命。
六、唱筹量沙成功的撤退不亚于一次伟大的胜利,史上的完美撤军有很多,比如诸葛亮五丈原退兵,诸军交替掩护,旌旗井然,号角不乱;比如高欢带病坐帐,大唱《敕勒歌》,军中尽是悲怆之声,韦孝宽不敢追击;再比如李陵的边打边撤……
但都没有“唱筹量沙”这般经典,被后世这般推崇。
到彦之北伐失利后,宋文帝又命檀道济为兵马大都督,替换其北伐。此时黄河行将封冻,到彦之惊慌失措,竟烧毁辎重船只,仓皇从陆路逃回了彭城。
而这时的檀道济刚进至寿张,因到彦之的擅自撤退,成了一支孤军,虽然他先是将阻击的魏安平公乙旃眷杀败,又在高梁亭大破魏军,但架不住魏军不断自西北两面集结。
最终,檀道济被牵制在济州附近,困战了二十多天,大小战役三十多场,虽胜仗不少,但还是陷入了强敌环伺,兵少粮尽的境地。
而这时,宋军又出现了投敌的叛徒,泄露了宋军兵少缺粮、准备撤退的军情。于是魏军加快集结军队,缩小包围圈,由此檀军将士更加惶恐不安。
檀道济为了迷惑敌人,便使出了流传千古的疑兵之计——“唱筹量沙”。
所以当北魏的谍报人员,偷偷来到檀军大营前,看到的是一片繁忙景象——士兵们正忙着分粮,只听见高喊分粮筹码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一筐筐粮食。北魏侦察兵哪里会知道这一筐筐粮食竟会是沙土,上面只是撒了少量的米。
于是魏军以为檀军足粮,不敢再过于迫近,而那个投敌的叛徒也因情报不实被斩首。
虽然暂时渡过危机,但宋军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如何摆脱强大的魏军,安全退兵才是关键。
最终檀道济把军事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走为计。
他令全军将士身裹铁甲,军容整肃,堂堂正正的列队开拔。他自己则身穿素服,方巾芒履,一副儒生打扮,坐着车子,走在最后,像是部队调动转移,而不像撤退。所以魏军一时拿不定檀军的意图,竟然不敢出击,让檀道济安然退军。
檀道济也因此留下了完美撤军的两个经典战法和典故——唱筹量沙和以走为计。
七、水灌晋阳智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虽然多数时候是作为反面典型,但他采用的决水灌城战术却是史上第一次,成效显著,《战国策》说晋阳“城不沉者三板”,《国语》说晋阳“沉灶产蛙”,若非智瑶自毁长城,面对韩、魏两家家主悠悠的说了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后世兵家面对坚城,又有水利之便,就往往采用智瑶的这一战术,比如白起伐楚,水灌鄢城;王贲攻魏,水淹大梁;潍水之战,韩信掘开潍河,水淹龙且;襄樊之战,关羽水漫樊城;七国之乱,栾布水灌邯郸。
连关二爷都知道用水淹之法,可见水灌晋阳影响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