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汉皇帝,一般人的印象中可能就这几位:开国的刘秀,治世的明章,败家的桓灵,以及亡国的献帝。
那东汉明君,自然是前三位,也是汉家七庙中的世祖、显宗和肃宗,身为东汉第四代的和帝刘肇什么都没捞着(实际上刘肇也曾有庙号——穆宗,只是被董卓给消了)。
其实,他才是东汉最杰出的皇帝。
之所以把他放在刘秀之前,是因为他的功绩太逆天了——
一、除权臣史上第一历史上智除权臣的皇帝很多,但没有一个像汉和帝这样的。
汉宣帝、明万历都是等到权臣死后才开始清算,是靠年龄取胜;后周武帝是硬挨了13年,靠忍功翻盘;孝庄帝虽然智除尔朱荣,但被尔朱氏反噬,也赔上了一条命;康熙智除鳌拜,还有个孝庄给他当主心骨撑腰,且鳌拜根本没有篡位的打算,主子杀奴才,难度并不大……
而和帝完全没任何靠山,自己一个人联合宫里面的太监和侍卫,就把当时权倾朝野的窦宪以及他背后的窦太后给灭了。
刘肇三岁为太子,九岁继位,十三除权臣,论年龄之小,对手之强(权臣+太后的组合),自身之薄(太监郑众+废太子刘庆+借来的《外戚传》),手段之坚决,参与之深(亲自制定计划+亲身到到北宫下令),根除之彻底(太后失权+窦氏兄弟自杀+无反扑),都堪称历史第一。
二、军事之辉煌两汉第一刘肇在位期间取得的军事成就堪称两汉第一。
之所以把他放在武帝之前,是因为——
其一,在位期间彻底平灭了匈奴。
汉武帝对匈作战的确振奋了汉人的士气,不过卫青、霍去病仗打的漂亮,可还是没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武帝之后匈奴仍是屡犯汉境,甚至武帝后期,还有赵破奴浚稽山之战全体投降、李陵东浚稽山战一战尽灭,李广利乌燕然山之战降匈这样的大败仗。
而窦宪稽洛山、金微山两战,大破北匈奴,俘虏单于皇太后,勒石燕然,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即使东汉末年,诸侯纷争,也还是可以吊打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和帝平灭北匈奴之功。
当然这一成绩大多是窦宪临阵、窦后决断之功,但霍光秉政犹可称昭宣之治,武帝从未亲临战阵却是千古一帝,将这一武功挂到和帝头上也不算过。
其二、在位期间版图鼎盛。
退一步讲,即便没有灭北匈奴,和帝的武功也足够耀眼。
班超二十余年大破焉耆、尉犁,降服西域五十余国,得自于他的支持;任尚平定於除鞬,周鲔剿灭烧何羌,庞奋斩杀禺犊王,王林击破车师杀车师王,更是在他的亲身领导下完成的。
刘肇在位期间,让南匈奴内附汉化,又剿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西域纳入版图,疆域达到空前的1157万平方公里,“冠斯往代,奄有万国。”
这与汉武帝的东并朝鲜、南吞百越、北破匈奴,奠定汉地十八省版图,应不遑多让。
三、治世数一数二。在一举扫平了窦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政,他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史称“劳谦有终”,虽然仅有13年,但比历史上绝大多数有始无终的明君,要好上太多,而且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有太多诱惑的青年帝王。
如果问和帝的勤政与历史上哪位帝王相似?那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同样在位13年,同样是皇帝中的“劳模”。
与历史上多数明君一样,他的政策并没有太多的稀奇之处,也就是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主张宽刑等等。
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如秦孝公、北魏孝文帝、宋神宗、雍正这样的改革之君。但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前有明章之治这样的治世,经济政治政策成熟,阶级矛盾也未显露。
如果这些表象无法证明和帝的治国之能的话,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这些数据——
永元十七年,东汉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人口增58万,户籍总人口5325万,都是两汉之最。西汉宣帝时是最鼎盛时期,人口年增的峰值是48万,总人口是5000万,都次于汉和帝时。
另据史料统计,和帝巅峰时期一年的税赋收成大约是刘秀时的三倍,粮价则低到了八十文一石,也就是1.3文一斤,不仅是整个东汉最低、也是最稳定的一段时期,在整个历史上也就仅次于唐贞观、永徽、开元年间的0.88文一斤。
刘肇亲政后使东汉达到极盛,不仅国力雄厚(使北匈奴退出了东亚历史),疆域最广(青海西域纳入版图),人口剧增(超过西汉全盛时期),且为政之风似文景、明章,继续与民生息,轻刑减赋,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四、文化繁荣、科技昌盛汉和帝在位时期,科技、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
文化上令班昭续写《汉书》,由许慎编撰《说文解字》,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本字典;
科技上派蔡伦改进军械,其所制秘剑及各类器具长期在技术上对周边势力形成碾压,更重要的是还顺带改良了造纸术。
还有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到达了今波斯湾沿岸,是历史上第一个探险开辟欧亚交通的人,也是汉代使者在“丝绸之路”上到达的最西点。
五、为人大度别看刘肇灭窦氏表现得勇猛果决,其实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好人”,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虚怀若谷,特别是他的胸怀大度、大局为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擒获窦宪以后,和帝为免太后伤心,并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而是让其返回封地,然后迫令自杀,四兄弟中窦环没有参与谋反,也被他免了死罪,这次宫廷政变的影响被降至最低。
永元九年,窦太后死。之前,由于宫廷守密,和帝为梁贵人所生之事始终未公开。窦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这时,和帝也才知道自己的生母实为窦太后所害,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他却没有翻旧账。
当时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刘肇却念及窦太后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但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还与章帝合葬。
那么,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皇帝却为何声名不显呢?
编者以为原因有四:
其一、受东汉拖累。相比其他朝代,东汉太稳定了,故事少,话题性不强,自然存在感就弱。
东汉初期,刘秀光芒万丈,后世帝王如果没有相当出彩的话题就只能被遮盖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事则被算进了三国,留下姓名的也就只能是“自桓灵以来……”
相对应的西汉,从楚汉相争,到文景之治,吴楚七国之乱,再到武帝北伐匈奴,卫霍横空出世。明君宿将,至今仍然令人神往。
西汉皇室的后宫,传奇色彩也很强。文帝之母薄姬,原是魏豹的女人,被俘虏后,充实入刘邦的后宫;武帝之母王娡,先是嫁给金王孙,离婚后入宫,联合馆陶长公主,娶阿娇,斗倒栗姬,妥妥的宫斗剧本。
还有昭君出塞、飞燕掌中舞、王政君等等,都为中国的演绎事业贡献了很多的艺术作品。
西汉从不缺话题,相较而言,东汉的那些皇帝,除了刘秀(即便是他,除了天降陨石好像也没什么,只能送他一个“位面之子”、“开挂帝王”的称号)都缺乏传奇性,就算把他们的故事编个剧本,写个演义,也不太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所以,汉和帝就只能像“云台二十八将”那样,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其二、成就都挂在了其他人身上。和帝初期的勒石燕然不亚于武帝时期的封狼居胥,但是初中历史课本没有提,高中课本也没有讲,为何如此?因为封狼居胥是雄君+名将的组合,而燕然勒石则只是一个乱臣贼子偶然下的“作品”。如果这次战役是刘肇亲自指挥的,又当如何?
另外还有造纸术、汉书,世人只知蔡侯纸,班固,哪知汉和帝。这些成就的直接参与者的名气太大了,无疑遮掩了和帝的光芒。
其三、盛世太短。历史课本讲到古代几大盛世也没有提及永元之隆,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则被轮番提及,而原因之一就是永元之隆盛世太短。
文景之治有40年,昭宣之治有25年,明章之治32年,开皇之治23年,贞观之治22年,开元盛世30年,洪武之治31年,康雍乾盛世更是持续134年。
这些著名的盛世持续时间都比较长,而像永徽之治(6年)、会昌中兴(6年),大中之治(13年),仁宣之治(10年),永元之隆(13年)盛世时间都较短,在历史上不太出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东汉的短命皇帝特别多:十四位皇帝,活过四十的只有三个,其余十一位,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的,是史上短命皇帝最多的朝代,而和帝年仅27岁就崩逝,虽然在位也有17年,但没有时间的积累,素材自然少的可怜。
反观西汉皇帝,平均寿命要长的多,特别是几个重要的贤君,在位时间都在二十年以上,汉武帝甚至超过五十年。一个皇帝再出色,也需要时间来完成伟业。
其四、史书中的评价有瑕疵。汉和帝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重用宦官。
在刘肇夺回政权的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所以在论功行赏时,被超擢至“大长秋”(皇后近侍首领),并由此开始参政议政,史书评价:“宦官用权自此始矣”,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遗祸推到了刘肇身上。
但刘肇重用宦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为了不重蹈外戚干政的前车之鉴,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限制外戚,重用宦官,而他选择的郑众又恰好是一个正直之人,史书中说他,面对封赏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刘肇的赞赏,于是愈加器重,让其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另外,和帝时期,刘肇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些朝臣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朝堂缺乏中坚力量。这些都为和帝重用宦官,乃至崛起提供了机遇和土壤。
虽然,刘肇驾崩时,遗命出生仅一百余日的儿子刘隆继位,但他留下的皇后邓绥却是一代贤后,可惜后来的安帝、少帝、顺帝不是同样短命,就是不纳忠言,不辨贤愚,政移私门的昏君,东汉也就此衰落了下去。
让刘肇为此背锅,实在冤枉。
Ai
刘彻倾国之力也只跟匈奴拼个各自半残,刘弗陵压根就没给到什么压力,因为他和霍光要收拾刘彻连征战留下的烂摊子,至于刘询,面对匈奴内乱只收复了以呼韩邪为首的南匈奴,还有东汉打北匈奴时,刘肇才继位,刚10岁,一个10岁小孩能做出这样的事?完全就是窦宪自己强行打的
霸王龙
对孝和皇帝功劳有所夸大:不是说他不行,不好,可是你仔细想一想若无世宗孝昭中宗持续不断的对游牧民族是以压力,仅靠孝和皇帝一人的统治时期是可以直接消灭匈奴的吗?确实是他收功匈奴,但仅凭此就说他比孝武皇帝更出色,论据不足。而且单从庙号被取消这件事来看,世宗孝武皇帝就比他强。所谓国恒以弱灭而独汉以强亡,这件事的起点在于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他定下的规矩,士非教不得征。也就是说在征召士卒的时候必须征召那些已经完成军事训练的。在这一点上,是与其他封建王朝有着决定性区别的,这使得两汉在征兵时获得的兵员都是完成了军事训练的兵员,不像其他朝代一样直接征召的农民当兵(当然这是指紧急动员的情况,即使其它朝代平时的常备兵是肯定有训练的)
Ai 回复 霸王龙 09-01 16:34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你谈国土?况且东汉和鲜卑是合作关系,不是臣属关系,还有东汉每年要花钱维持合作
霸王龙 回复 09-01 09:23
那南单于呢?而且鲜卑是以汉之臣属的身份击败了北匈奴,失去了国土流亡和被灭国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