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是如何破除“敌国破,谋臣亡”死结的?

阿云说历史 2023-07-06 15:31:17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和刘邦在打下江山后,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树立了很坏的榜样,开国功臣和皇帝之间的不信任是个死结,如何破解,在这方面刘秀的做法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毋庸置疑,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文武兼备,豁达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知 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在统一天下后,善待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让他们一个一个安享荣华富贵。“虽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列侯,而太官无馀。有功,辄增邑赏,不任以吏职,故皆保其福禄,终无诛谴者”(宋《册府元龟》),为后世皇帝做出了榜样。

刘秀深知马上能够取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故而偃武修文,进文吏、退功臣,除邓禹、李通等少数人以外,其他功臣一概不许参与政事,而让他们保留爵位,赐以封赏,安享荣华富贵。

再者,光武帝本人对军事指挥权一直严加控制,很少对功臣假以方面的事权,而且常让不同将领打不同战役,不让单一将领占太多功。即使命将军在外领兵平叛,一矣战事结束也立刻收缴兵权,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君臣猜疑、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这也是光武所谓保全功臣、以柔制刚的治国方略的体现。这些开国功臣也非常“识大体”,大都善始善终,留下了千古佳话,刘秀对待开过功臣的处理方式,在制度上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建国后,虽然保留了三公的名位,却没有授予这些高官实权。实际处理政务集中在“尚书台”,尚书台分六曹(“曹”相当于“部”),设主官尚书令,以及一些副手尚书仆射及六曹尚书。但是这些尚书令品级极低,只是属于“千石”级别,仅仅相当于一个大县的县令,尚书仆射及六曹尚书品级只是“六百石”,相当于中小县的县令。官位都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有位的无权,有权的无位,享受高位的开国功臣,可以高官厚禄,高爵重赏,衣食无忧,但是没有实权,不参与治理国家,这样就可以防止这些开国重臣威胁皇权,这种制度,实际是保护了这些开国重臣,皇帝从此不用担心他们篡位夺权,也不担心死后儿子、孙子压不住这些开国重臣而先把他们除掉,如朱元璋和刘邦所为。所以,就不会上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悲剧。大臣也都可以安心享受富足的生活,不必整日过着提心吊胆,随时被皇帝猜疑甚至莫须有的被杀的日子。那些开国功臣也特别懂得皇帝的心理,比如贾复、邓禹等知道刘秀不愿意功成们继续拥有强大的武力和军权,都纷纷主动削减家兵,刘秀的妹夫李通,更是在宣布任命后,就直接请假回家修养,不参与政治。这些功臣都在家一心只读圣贤书,向皇帝表面偃武修文,无心争夺皇位,皇帝不用担心他们,也不用担心他们威胁皇帝的子子孙孙,既解除了皇帝的担心,也保全了自己及家人的姓名,乐得一个两全其美的结局。

所以,刘秀善待开国功成,不仅仅是他个人品行向善的原因,更是他智慧的结果,他从制度上解决了开国功臣和皇帝之间相互不信任的问题。大家皆大欢喜。

所以,如何解决“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死结,不能仅靠帝王的人品和良心发现,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帝王和大臣之间建立信任”。这方面帝王又握有主动权,大臣更多时候处于被动的地位,做皇帝的应该思考:如何从制度上进行设计,避免大臣威胁皇权,进而避免悲剧的反复上演,也许是一个较好的历史解决方案。
3 阅读:302

评论列表

银河

银河

1
2023-07-12 00:21

刘秀退出绿林后,依靠世家豪族起家,大肆分封爵位,荼毒汉末魏晋南北朝400年。想要豪门谋臣亡,也得他有这能力才行。

用户10xxx20 回复 07-17 19:09
他手底下的谋士不太行,不如刘秀聪明,打天下的时候就净干傻事,反倒是武将猛的一批

百善爱为先

百善爱为先

2023-07-06 17:01

可惜后世的帝王没能学习继承刘秀的方法!

用户18xxx51 回复 07-07 17:14
这个是绝活!学不来的!

阿云说历史

阿云说历史

学习历史,洞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