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影响了制度的建立,后期形成八股取士的惯例

北展溜溜球 2021-06-17 22:55:53

如今的高考和之前的科举考试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种程度可以说,高考是科举考试在新时期的延续,在新时代的发展。

科举考试就能产生于隋朝的“进士科”,607年,隋炀帝颁布召令定下了十科举人,这就是分科举人,这其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成为了以后的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

唐代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又增加了明清民法等科目,一直沿用到明清,到了明清之时,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成为如今制度的一种历史沿袭。

明清科举考试正式考试分为三级进行,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是院试,通过者称为秀才,院试是县、府一级的考试,类似于今天的中考,由各省的督学官吏主持考试,及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第二节为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乡试又被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每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举行,这场考试就由皇帝派主考官来主持,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就可任知县、教官等职务,算是正式迈入了官场。

这也就是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会高兴到疯癫的原因。取得了举人这一层身份,就成为了朝廷的官吏,就能获得官职,十年的寒窗苦读也有了结果,高兴也就能够理解了。

第三级就是会试和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分为两步举行:先是会试后为殿试。

会试也被称之为“春闱”,乡试举行后第二年的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也是三年一次,参加考试者为举人,录取者称为“贡生”。会试主考官为四人,一正三副,官职为尚书以下,出身为进士出身大学士,过程是由礼部提名皇帝钦派。

会试结果发榜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正在开放,所以称作杏榜。会试考中者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第二步是殿试,由皇帝作为主考官,清朝自乾隆年间固定在故宫保和殿举行,因为是在宫廷之内亲发策问,因此又被称之为廷试。参考者为会试录取的贡士,一般不会黜落贡士,大多都是重新分配。

古代有“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说法。二月杏花指的是会试得中 ,八月桂花值得是乡试得中,代表了人们的美好追求。

为什么考中者又称为金榜题名呢?这是因为在殿试发榜时用的是黄纸,表里分为两层,分为大小金榜:小金榜存档朝廷的有关部门,大金榜则张贴在太和门和长安门之间的宫墙之上,所以考中者被称作金榜题名。

金榜按殿试的成绩,将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各有历史内涵。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后两者名额不等。连中三元值得就是乡试、会试、殿试皆为第一,历史上出现了17次。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科举考试也就成为了八股文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文体和写作程序。之所以被称为八股文,是因为它要求文章内,拥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八股文”中的“股”正是对称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多是出自《四书》、《五经》,论述的内容,也以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等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定。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各不相同。

此外,八股文也有明确的字数限制,文中要求点句、勾股、涂改等字句皆要放在文章末,并且用大字来注明、试题要低两格、试文要顶格写等等估计不胜枚举,不符合规定的诗句将会取消资格。

0 阅读:14
北展溜溜球

北展溜溜球

分享文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