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学士、硕士,外语学校不是现代产物,识字班有历史的影子

北展溜溜球 2021-06-16 20:47:14

填报志愿完成后,许多学生会进入自己理想的校园,成为一名大学生,其中的大部分人会取得学士学位,但学士并不是现代人的原创,在古代就有学士,硕士这样的称谓。学士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指的是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成为官名,或者有学问的人,以及文人学者的范称。因此,古代的学士和我们现在的学士不一样,可以将其理解为饱学之士的简称,但现在的学士是一个学位的统称。

魏晋南北朝之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唐朝开始,学士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朝政的商讨之中,其中翰林学士为众学士的头领,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此常被称为内相,足见其位置的重要性。到了宋朝,一旦被授予翰林学士的位置,即是一个宣告,此人有担当宰相的可能性。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朝廷正一品,是文职官员之首。硕士一词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之中并不多见,它通常讲的是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的人。此外,古代也经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硕儒”等称呼那些博学多才的士人。终究是对学者的一个称呼,而不是学位。

高考是国家的第一大考,而最重要的科目非数学和英语莫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他们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那么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又出现了何时呢?鸦片战争以后,腐朽的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时的清政府感到国内找不到多少精通外语的人才,所以长寿外国侵略者的欺谋,为此决定在国内创办外语学校。可见创办的学校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同西方接轨,而是避免被西方人欺诈。1862年8月,北京同文馆创办之后,学校聘请了许多外国籍的老师。这所学校开办之后,曾遭到了守旧派的群起而攻,他们认为开办同文馆,聘任外籍教师是背叛祖宗、大逆不道的行为,后来在清政府的干预下,同文馆才得以保留。

同文馆并非按照中国的学校来办,此后陆续开始了设置了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入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外语,还要学习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为八年,时间到了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且早期女性是不能入学的,也就有了上世纪产生的识字班一说,那么最早的女性管教条例是从何而起的呢?《礼记》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之一,其中的《内则》就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管束条约。所谓的《内则》就是指在闺门之内可以效法的做法,专门记载男女在家侍奉父母公婆的规章制度。

对古代女性来说,《礼记》为女性一生制定了繁琐的规章制度。像是在十岁以前,女子不能外出,成年后,每当雄鸡报晓之时,就要起床洗簌梳洗、打扮整齐,然后将唐诗内外打扫干净。出嫁为人妻之后,规章制度则更多,房屋建筑有内外之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女的用具都不能胡乱放在一处,如果一个丈夫有多个妻妾,那么妻妾的名分制度不能紊乱。媳妇,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侍候公婆,妯娌之间也要和睦相处。

《礼记》之中特别强调男女有别,七岁时男女就不能同席,以便他们从小就有这种意识,不论是未嫁之事还是出嫁之后:“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出门时还要用头巾遮住面容等等,诸如此类,繁琐至极。

0 阅读:2
北展溜溜球

北展溜溜球

分享文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