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这是赵丽蓉老师的经典小品台词之一,也是看过的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过了多少年都还记得的梗。
从八十年代的开始步入新时代,到千禧年的遍地开花,再到现在的“任务型”晚会,每次结束都会迎来一大拨人的吐槽,不仅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让人觉得现在的晚会就像游戏里面做任务一样,只要做了就好了,不管结果,更不会让人觉得用了心。
为什么晚会从曾经人手一把瓜子、花生,搬个小板凳就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好几个小时,期间夹杂着时不时的大笑声和叫好声;到现在很多人吐槽“我现在都不看晚会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现在晚会只剩下倒计时和包饺‘咂’”!
是啊,为什么现在的舞台布置很好看,可是晚会却越来越无聊了!无聊到有人宁愿刷抖音、快手上的视频也不愿意看晚会;无聊到有的人宁愿闷头睡觉都不想去看晚会了。为什么呢?
有很多人都发现,现在的晚会舞台上,那些老艺术家们的身影我们连看都看不到了,有人觉得他们老了,退居幕后或者当老师去指导别人了,但是他们可能年龄大了,无法承受晚会上各种彩排、唱跳表演等巨大的压力了,可是他们的徒弟为什么也很少出现呢?
首先就是流量时代的冲击。八十年代我们走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会,艺术同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刚开始进入新社会,所有表演者、幕后团队都尽心竭力的想创造出好的作品、受人欢迎的作品给观众,为艺术献身、让观众开怀大笑。
千禧年更是遍地开花,进入巅峰时期,歌手、小品等表演者都具备了充足的经验,更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实力,无论是歌曲还是小品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是台前幕后所有人数不清的编写、排练、调试的结果。他们表演的节目很难不让观众印象深刻,传颂成经典。
可是最近几年,我们时代的变化更是一日千里,快节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短视频的兴起更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流量时代。网红、明星被更多人追捧,流量带来的红利更是让众多人眼红羡慕,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团队、公司,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各个卫视也不例外,于是,不仅平时综艺节目、电视剧有各大流量明星、歌手、女团男团以及各种网红达人参加,跨年晚会这种大型节目他们更不会放过。
可是众多的流量明星、歌手中很少有能撑起舞台的,也许演电视剧他们在行,参加综艺他们顺手拈来,但是晚会表演节目他们未必就是专业的。但是资本不会管这些,因为他们自身自带的流量就足够让资本叫好。
真正的艺术家们不屑让艺术被流量沾染,变成“俗物”,不愿将就,他们认为如果无法表达出优秀的作品,宁愿退出晚会的舞台,在他们心中,艺术表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可能被将就。
与之相反的是,很多新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投身流量的怀抱,无法沉下心来去潜心钻研艺术,浮躁的人又怎么能真正表演出好的作品,更不要说创造经典,而没有好的作品,观众又怎么愿意去买账,又有谁会愿意去看!
就拿2023年的跨年晚会来说,假唱的、对口型的、挑战摇滚翻车的、不停看提词器的、妆容造型不适合本人的去后台二次修改的……不知道他们是想给观众带来和平时与众不同的“惊喜”、却不小心翻车,还是根本就不够用心。真正用心的人会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而不是拖延到舞台上才去发现。
有人解释假唱是为了避免舞台上出现意外,影响节目效果。不说假唱本就不应该被提倡,只说想避免意外影响舞台效果,难道老一辈艺术家们表演的时候没有意外吗?有,不仅有,还不止一次。
经典的例如: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的时候,枪带意外断裂,接上发现短一截,不仅没有不好的影响,反而增加了小品本身的滑稽感和趣味性;赵丽蓉老师表演小品时腿痛难忍、意外摔倒,却让观众捧腹大笑,处理自然到看不出来。
就是因为舞台的突发情况,才有了宋小宝那句“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以及和沈腾搭档的马丽,颤巍巍的那句“那可都是我的词儿啊!”的经典,直至今天都被大众拿出来玩“梗”。
所以“怕意外”不是理由和借口,意外处理好了也会成为经典,只看表演者“功力”够不够,以及是否足够用心。“提前安排好”是可以避免了意外的产生,但同时也避免了经典的诞生,不是吗?
有的粉丝认为,演员任务太多,忙不过来,可既然忙不过来为什么要接?接了还做不好,这不是在戏耍观众是什么?割韭菜吗?还有人辩解,自家爱豆本就不是专业的,既然这方面不是专业的,为什么要跨界表演,想挑战跨界表演那就提前好好练,练好再上台,练不好上台干什么,难道是让观众看看你有多不专业吗?
“高手在民间”也不是一句空话,短视频如此发达的时代,里面有无数曾经草根无名者,却因为有一技之长一夜间火爆全网,就像有人说过的“专业的事情,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可以吗?老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不是没有道理的!否则只会贻笑大方。
在流量的驱使下,能真正踏踏实实做实事、将艺术进行到底的屈指可数,河南卫视就可以算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并用心进行演绎。
无论是唐宫夜宴、纸扇书生、还是洛神水赋、龙门金刚都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在众多“样板间式”的晚会中脱颖而出,还传承并弘扬了传统文化,将“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真实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人真正的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得不为其拍案叫绝。
希望其他卫视的晚会也能像河南卫视一样“卷”起来,不仅节目卷,表演者也要卷,也许都称不上卷,而是足够用心,毕竟在流量的诱惑下,表演者们都浮于表面,无法沉下心来,就没有办法呈现出好的作品,没有好的作品和实力,无论拥有多大的流量最后都会被流量反噬、被别人取代,更无法长久。
在流量红利的诱惑下,不仅表演者们实力欠缺、走马观花,就连电视剧也变成了流水线作业,跨年晚会更是成为资本追逐利益下的牺牲品,节目变得呆板、无趣,内容也变得没有新意,只是寿星弹弦乐器——旧调重弹而已。
早年的节目,不管是小品还是歌曲,每年晚会上不仅会推陈出新,更会有很多新经典被创造。表演者们随便出口便是一个“包袱”,在他们眼里,开场抛不出“包袱”或者丢出的“包袱”不能让台下观众捧腹大笑,那么这个节目就会冷场,这样就是失败,那么台前幕后这么多工作人员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以至于赵本山的“没事儿走两步,走两步试试”“没毛病”“要啥自行车要自行车”,小沈阳的“人活着呢,钱没了”“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这些“旧梗”到现在依然有人在用。
这些节目无论现在再看多少遍,依旧会让大家开怀大笑、经久不衰,还有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以及冯巩那句经典的“观众们,我想死你们了”,一提这句台词,他的表情还能立马浮现在观众脑海。
以前节目的台词是张口就来,拿到现在个个都是金句,简直就是“降维打击”,随便一个就能让观众们哄然大笑,而现在的晚会节目又有什么新“包袱”?表演者们只会旧壶装新酒,拿旧梗来敷衍观众,不仅把观众当韭菜割,还非得强行搞煽情,或者表现得有教育意义。
借用溜溜梅的广告词就是“编导,你没事儿吧!”晚会的本质就是要笑起来,过年不就是要欢乐吗?让大家笑就达到晚会的目的了,却有人疯狂的就想要煽情,煽不起来情就硬煽,煽风点火的也没节目煽的无聊,估计观众看的尴尬症都要犯了。
除了煽情就是教育人,观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部分都在工作,好不容易放假也会各种加班或者调休,工作期间要受老板教育,学生上学要受老师教育,放假还有家长教育,而一年最后一天看跨年晚会,再听节目演员教育,好好快乐的跨年非得弄些让人郁闷的事情,就问问这样的节目谁想看啊?
跨年晚会高兴就好啊,节目让观众哈哈大笑,忘记烦恼就好了,谁愿意去听你怎么煽情感动,怎么教育别人啊!真正能戳到观众心坎里的点,不煽情都会被感动;不戳观众泪点的,就算把观众的心捅个窟窿也无济于事。不该是过年的主题,又何须偏往节目上生拉硬拽,让观众扫兴。
早年舞台布置不如现在,但是表演的节目仍旧记忆犹新,仍旧有很多大人、小孩都争相蹲守在电视机前,手里拿一把瓜子、花生,边吃边看晚会,一坐好几个小时也让人心甘情愿;现在舞美特效很好,演员也都青春靓丽,可是却少有人愿意真正静下心去看,其中看晚会的人在看完之后也会有不少吐槽,这难道不该反思还等啥呢?
以前娱乐活动少,跨年除了烟花爆竹就剩下晚会值得人们期待的时候,还有无数作品的诞生,成为观众眼中、心中的经典,广为流传;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不仅电视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物品,人们的审美、以及精神需求的要求更高,手机更是人手一台,跨年的娱乐活动也不只有跨年晚会这一种,可选择的活动非常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不要说跨年晚会出现了巨大的滑铁卢,不再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其他活动的衬托下,跨年晚会只会显得更加无聊,如果跨年晚会继续像“做任务”这样下去,观众越来越少就会成为必然!希望都像河南卫视一样“卷”起来,让“百花斗艳”的作品重现在观众视野中!
从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