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粟西进中原,华东野战军番号被撤销?一封“叫苦电”还原真相

度度狼观抗战 2024-07-06 11:19:33

1947年9月中旬,正向豫皖苏地区挺进的华野外线兵团,粮饷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陈毅和粟裕无奈,联名致电军委和晋冀鲁豫中央局邯郸分局叫苦:“此前经费只领冀南票8万元,现在为止,只有二日菜金了,不得已拿携带的北海票支用,亦不能支持很久”!注意冀南票和北海票那都是解放区发行的货币,而豫皖苏地区原是敌占区,这些钱根本不太好使,部队怎么过日子?

豫皖苏地区,是指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大运河以西、平汉铁路以东的区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经济尚属发达,原是敌人的重点控制区。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以后,该区敌正规军基本南调,只剩下少数杂牌和地方保安部队,因此成为我军经略中原的首选目标,军委特命华野西兵团迅速攻取之。

根据野司的统计(华野司令部随外线兵团行动),此间整个"西兵团"由于连续作战造成大量减员,在新区又得不到补充,实力下降得厉害:“总计全军人数为13.2万人,连民夫在内是16万人”。

这可是野司加七个纵队(含特纵)的人数,意味着主力纵队兵力已不足2万人,而后勤和供应问题更直接影响士气,此前华东野战军的粮饷鞋袜和伤员新兵,全部是由华东局组织当地政府筹措解决的。

如今华野主力骤然离开根据地到达新区,方方面面都不适应,极大影响了部队的管理和作战,陈粟在电文中委婉地叫苦说:“部队因西进,脱离土生土长的根据地,到此转移频繁,诸感不便,故普遍有回山东的要求”!

一、陈粟兵团划归晋冀鲁豫是现实需要

一句话概括,华野主力确实有军心不稳的征兆!陈粟遂于9月17日发出那封“叫苦电”,问题是豫皖苏作为新区,根本没有我们的地方政权,它既不属于华东局、也不属于晋冀鲁豫局的辖区。

所以华野主力面临的巨大困难,某种意义上,跟刘邓初到大别山差不太多。陈粟也尝试自力更生解决问题,毕竟部队后勤供应不上,就不能在新区站住脚跟,为此华野政治部于10月1日,发布了《关于我军进入新区解决给养的指示》。

要求各部队既要尽量想办法,筹措粮饷和给养,又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实际上,这些指示和政策用处不大,因为敌占区反动宣传很厉害,华野部队所到之处,掌握粮食的地主早已望风而逃,而贫苦百姓哪有什么余粮?

因此初到豫皖苏之际,华野主力打胜仗倒不是难事,各纵纷纷横扫土顽,然而给养却成了大麻烦!

(叫苦电节选)

华野七月分兵,并以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战场,配合刘邓的作战,是遵奉军委的命令,如今部队有困难,中央当然要统筹解决。

军委于9月22日,回复了《重新划分华东野战军及渤海区建制》的指示电,着令“陈粟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受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同时规定豫皖苏(渤海区)就近划归晋冀鲁豫局。

一些军史爱好者,简单地以此电为证据,认定“华东野战军自1947年9月22日起,已经被撤销了番号,部队划入刘邓大军建制”,而且这种观点近期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是大错特错!

注意本文开篇陈粟“叫苦电”的发送对象,除军委之外还有个“邯郸分局“,实际是晋冀鲁豫局的留守机关,由滕、薄等首长主持工作,因为晋冀鲁豫局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们,此刻还在大别山呢!

(9月22日指示电)

在刘邓首长尚未转出大别山的情况下,晋冀鲁豫局、军区以及野战军的留守首长们,根本不具备领导华野主力的资格和能力,军委9月22日电,原本只是为了紧急解决陈粟部队的供给问题:

即将华野西进中原的部队,临时划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如此,晋冀鲁豫中央局及其领导下的地方政权,就有义务保障陈粟部队的供给:豫皖苏地区已划给了晋冀鲁豫大区!

然而军委很快感觉不妥,在刘邓主力远在大别山的情况下,中原战场当时以陈粟部队为主、晋冀鲁豫野战军留守部队为辅,在刘邓所属10纵、12纵也确定南下大别山的情况下,能够留在中原作战的只剩一个11纵。

况且陈粟西来时,还带着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机关,华野“野司”如果也更名的话,那么刘邓在大别山的“野司”又怎么算?另外还须考虑,华野西来将士们,在心理上是否能够接受。

二、部队建制和作战序列不是一回事

不久以后的10月15日,军委在《东西兵团的指挥和建制等问题的》复电中,最终给出了解决办法:“你们部队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建制”。

其实是修正了命令,继续保留华野西兵团的番号和建制,但在序列上归属晋冀鲁豫军区,而暂时划入“晋冀鲁豫”的唯一原因,是晋冀鲁豫留守机关和地方政权,须负责给华野主力筹措给养。

注意电文最后一句讲得很清楚:“以利部队补给及地方工作统筹“,同时根据中央的决定:“一级军区及野战军、直属兵团受中央军委指挥,野战军和直属兵团在行政上,一般受其主要活动的军区管辖”。

陈粟率华野主力西进中原后改称“华野西兵团”,已经完全符合“直属兵团”的建制规格,那可是华东野战军2/3的野战力量,另外还带着野司和直属队呢!

(10月15日指示电)

既然如此,华野西兵团在作战和调动事宜上,必须接受中央军委的指挥,这是没有含糊的。只是华野西兵团已经离开华东军区的辖地,进入到晋冀鲁豫的“地盘”,暂时纳入晋冀鲁豫的作战序列,既符合规定,也有利于后勤补给。

陈粟首长出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的委员”,名正而言顺,方便对地方政府和部队下达指令。比如华野副司令员粟裕,稍后曾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一职,而实际上,根据豫皖苏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宋任穷的回忆,粟裕根本“未到职”。

豫皖苏军区的军事工作,主要是由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张国华承担的,粟裕的兼职,只是为了方便华野西兵团在该区作战期间,能够实现“军地统一战斗”,野司作战指挥工作繁重,粟裕不可能分身到二级军区,常识嘛。

(粟裕和陈赓)

至于军委“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建制”的电文,千万别做有违军事常识的误读,你不能要求战争年代,每封电报每个词都是完全专业的,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序列”,因为部队建制和作战序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建制是跟番号关联的,而序列并不需要,比如陈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延安保卫战打响后,曾划入西北野战兵团战斗序列,接受彭老总的指挥,这样的序列调整,只需军委的命令即可。

但陈赓纵队从未更改过番号,一旦配合西北战场作战的任务结束,即归还刘邓大军建制,军事术语叫作“归建”。再比如受陈粟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后来的中野11纵),在建制上自始至终都属于刘邓大军。

逐鹿中原期间,军委令该纵划入陈粟西兵团序列,期间打豫东打淮海,一直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才正式归建,也从没有更改过纵队番号(野战军整体更名不计)。

(滕代远)

三、华东野战军的建制和番号一直存在

同理,华野西兵团在初到中原时,只是在序列上划入晋冀鲁豫,但是建制并未撤销,各纵队的番号仍有“华东野战军”的名头。如果按照部分人的误读,那么华野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的番号,理应改成“晋冀鲁豫野战军某纵”!

从1947年7月到1948年9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是根据战略反攻的需要,根据军委的直接命令实施的“分兵”,作战序列必然有所调整:东兵团和苏北两个纵队暂由华东军区(华东局)指挥、西兵团由军委指挥。

华野的战斗序列虽然被拆分,陈粟也暂时失去了对华野全军的指挥权,但华东野战军的建制和番号仍在,没有什么“被撤销”一说,留在山东和苏北的七个纵队,无论哪个纵队的番号之前,都得冠以“华东野战军”的名头。

历史事实是,陈毅11月初曾专程前往邯郸,拜会了晋冀鲁豫局的薄、滕等首长,一方面是表达感谢,感谢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对华野西兵团后勤保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还特别介绍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情况”。

刘邓大军是1948年2月跃出大别山的,在此期间,陈粟部队的番号始终为华野西兵团。至1948年3月间,为执行南渡长江的战略任务,又奉命组建了华野第一兵团(野司加三个主力纵队),特别调回黄河以北整训。

同时组建了第二兵团(后来的山东兵团)、第三兵团(原陈唐兵团)和第四兵团(后来的苏北兵团),而命令电的落款,赫然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和副政委谭震林,这是华野建制和番号一直存在的明证!

在逐鹿中原的高潮期,军史上均称为“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呈品字形在中原地区纵横驰骋”,其中陈粟兵团、陈谢兵团均受军委直接指挥,如果华野已经事实上撤销番号属于刘邓建制,岂非自相矛盾。

先期渡江的“东南野战军”计划取消后,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在中原局和中原军区(1948年5月由晋冀鲁豫改称)的支持下,指挥七个纵队发起了著名的豫东战役,这其实又是一次序列调整:华野西兵团重新合兵。

济南战前,粟裕率华野挺进中原的所有部队,返回了山东战场,从此离开了中原局辖区,其兼任的中原局委员、豫皖苏军区司令员的职务,自然再无必要而一体撤消,至淮海战前,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全部归建。

由此可见,分兵只是根据形势需要进行的序列调整,但华野建制和番号一直都在,从来没有什么被撤销一说,这就叫作“分兵不分家”!

(陈老总和陈士榘)

1 阅读:544

评论列表

maris

maris

2
2024-11-06 20:44

[点赞]明白人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