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育专家、老师都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所谓课前预习,简单来讲,就是指学生在老师正式讲课之前。自己先提前对新课知识进行“预热”,明确学习方向,做到初步理解。
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在一节课上能够高效率的听课,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高度的注意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而高度的注意力又离不开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是周期性起伏变化,通俗讲就是课堂45分钟,真正有效时间大约不到20分钟,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要成为学霸,有效的课堂时间必须用来听重点,听难点,听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有目的的提前预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带着问题听讲。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要么不预习,要么稀里糊涂预习,虽然瞪大眼睛听讲,最后只能自证智商确实存在差异!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如果把课堂上的听课学习比作一场战役,课前预习就好比是战前的对敌侦查。敌情摸得越清楚,接下来打赢战役就更有保证。
做好课前预习,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学习来说都非常重要。养成课前预习习惯,不但能提高听课效果,还能提升自学等能力,有助于整体学习效率的提高。
02、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古人讲,过犹不及。对课前预习,要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在课前预习上为了某个难点问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对暂时还不能理解的难点,家长要教孩子做上标记,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就可以了。
二是课前预习完全没有计划性。今天心血来潮想到了预习就去预习,下次没有想到预习,就放弃了预习。这种做法毫无计划性。缺乏计划性的预习,不仅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也对提高学习效率没有任何事实质性的帮助。家长要引导孩子避免这种错误。
三是课前预习变成为预习而预习的形式主义。很多孩子课前预习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走过场,预习无目的、无方法,甚至连预习笔记都没有一个,这又谈何能提高预习的效果?
作为家长,最好为孩子准备一个课前预习笔记本,让孩子在每次预习时把预习要点记上去。这有利于在正式听课时进行对照,有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及理解。
03、课前预习的具体步骤有哪些我的女儿读小学一年级,在老师和我们的指导下,她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她来讲,通过课前预习,扫除了各种“拦路虎”,听老师讲的课比较轻松。慢慢她就发现预习完新课再去听老师讲课,原来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她在课前预习的基本做法是:
1、把生字圈出来同时注上拼音并准确读出来。扫除生字障碍,这是做好预习工作的第一步。
2、识别生字部首并描红。这不仅有利于把握生字的间架结构,还能快速进行识字。
3、试着默写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孩子对生字多写上几遍,比你在旁边反复吼着孩子字要这样写那样写的效果要好上很多。
4、有感情地把课文熟读至少五遍。语言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曾说:
学习语文重在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热了,内容也就理解了。
让孩子带着情感多读几遍课文,即使暂时还不理解,等到正式听课时,因为已经提前预习过,只要老师一点拨很快就会明白了。
04、家长的参与度怎么把握家长在孩子课前预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启发者,而不是包办者。家长包办过多,容易使孩子丧失学习的能动性,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当然,家长并非是完全被动地参与孩子的课前预习,相反,可以在某些环节中主动参与孩子的课前预习工作。
比如教孩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新课的重点、难点及利用工具书等查阅的相关资料等一一标注上去。
比如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课前预习,一起读课文,一起查找资料等。开展亲子课前预习,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少我女儿很乐意接受这种方式。
比如可以对孩子的预习效果进行简单有趣的小测试,孩子如果表现出色,还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
不过,随着孩子课前预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家长也要与时俱进,逐步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预习能力。
如果能够让孩子把这种高质量的预习好习惯从小学一直保持到高中阶段,你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将变得越来越轻松,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所以,真的不用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等到高考来临的那一天,你的孩子也和别人家的学霸一样,自信满满地笑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