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这个外国人,让我们看到了乾隆的真实相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吖 2025-02-19 14:52:56

在摄影技术尚未出现的年代,艺术家手中的画笔是记录和保存景象的唯一工具。而 18 世纪的宫廷画师郎世宁,就凭借其融汇中西方技法的高超绘画技艺,成功地记录下了乾隆皇帝的真实面貌。

郎世宁,1688 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自幼展现出绘画天赋,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19 岁时,他成为耶稣会的助理会士,以绘画为手段,终生传教。他的画作在修道院逐渐为人所知,名气也越来越大。

与当时许多欧洲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一样,郎世宁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兴趣。于是,他向教会提出前往清朝传教的申请,并于 1714 年开始了他的东方之旅。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历经一年多的艰难旅程,最终抵达澳门。

那时的大清国力强盛,康熙皇帝对西方科技和艺术人才求贤若渴。广东巡抚杨琳上奏后,康熙当即召郎世宁进京,并安排他在如意馆任职。

然而,刚进宫的郎世宁并不了解康熙帝的喜好和传统的审美观念,险些惹出大祸。有一次,康熙请郎世宁为自己作画,郎世宁用了十天完成了这幅肖像。康熙重视文化和艺术,审美水平很高,但看到这幅画时,却露出不满的表情,甚至扔下画拂袖而去。

郎世宁十分费解,他力求逼真,却未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后来,他向其他画师求助,才明白症结所在。原来,他习惯运用西方光影画法来处理人物面部,注重明暗对比,但国人的审美忌讳面部晦暗不净。康熙身为天子,形象应是神态清明、光彩照人的。因此,郎世宁的画被认为给他的面部添了“黑气”,是在贬低、诅咒他。

这次经历让郎世宁深刻感受到中西方审美的差异。西方写实绘画注重精准的形状比例和真实的光影变化,而国画更追求写意与传神。在完全不同的审美导向下,绘画技法需要不断协调。

公元 1722 年,雍正登基,他对待天主教的态度更为严苛,但郎世宁因其精湛的画技受到赏识。雍正的艺术修养很高,对艺术作品和画师的要求也很高。郎世宁只能揣摩迎合皇帝的审美意趣,融合中西技法。

在为清廷效力的五十多年里,郎世宁不断学习传统绘画技法,将其融入西方绘画技巧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涉及清朝政治、军事、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深受皇室的肯定与喜爱。

乾隆皇帝对郎世宁的才情十分欣赏,继位后将他升为首席画师。郎世宁为乾隆绘制了许多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皇帝朝服像》。画中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上,器宇轩昂,面部细节和庄重尊贵的气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绘制肖像,郎世宁还参与了圆明园的设计和十二生肖铜首的创作。他巧妙地融合了巴洛克西式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园林景观。

郎世宁在清朝度过了长达 51 年的时光,将大部分生命与精力都倾注于东方国度。他创作了近百件院画,深受皇室的肯定与喜爱。乾隆皇帝多次给予他礼遇和恩宠。

1766 年,78 岁的郎世宁在北京逝世。乾隆皇帝为之痛惜,追赐侍郎衔,并赐银三百两,照拂其后事。

郎世宁不仅是一位西方传教士,更是一位传播文化的使者。他把西洋绘画的技巧与精华带到了中国,与传统美学进行了深度融合,开创了全新的艺术体系。

你觉得郎世宁的画技如何?他对中国美术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5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吖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