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江城子•读西夏》
-威记
乱世称雄两百年,兴于唐,卒于元。
千里国疆,竟未入史藏。
空留墓冢待人识,衬残阳,映苍凉。
入夜捧书读西夏,战三方,镇八寰。
细评无言,合页暗神殇。
叱咤风云终过往,冇谁赏,又何妨?
西夏王朝从立国到灭亡,一共存在了190年,如果加上前期公元1004年李继迁攻占灵武,那么西夏占据宁夏这片地方就超过200年了。而要是算上先祖李思恭占据陕北银、夏、绥、宥一带,成为有名的藩镇势力,那么历史更是久远了。
可是,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在历史上彪炳的王朝,却“竟未入史藏”。在二十四史中,西夏王朝的历史也仅配作为《辽史》《金史》《宋史》的附属部分被记载下来。而是被记作“夏国传”。
这是为什么?
01
西夏灭亡174年后的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藩王朱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奉命从韦州移居银川。本来想着大展身手,一展抱负的。结果却遇上四哥朱棣“靖难”上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于是朱棣把削藩进行到底。
就这样,朱栴被撸了下来,成为了一位有名无实的“富家翁”。
百般无聊之下,他只得寄情山水。
可是又想做点什么,因为他是有名的“才子王爷”。于是,他决定编写一部《宁夏新志》,介绍宁夏的风物和风景。就这样,在实地考察中,他来到了银川西尽头的贺兰山东麓,看到了一座座高大的“土堆”。
一番了解之后,他在《宁夏新志》中这样写道:“李王墓,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
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记录,无意间浅窥了西夏王陵的神秘面纱,同时也让西夏王朝开始渐渐浮出历史长河的水面。
几十年后,他的儿子,安塞王朱秩炅也曾到访这个地方,于是写下了一首《古冢谣》: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
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这也说明,古人从上至下,对西夏王朝的认识也是很浅的。
02
古代的每一个朝代在更迭之后,都会对前朝进行一个修史的操作,元朝也不例外。
但是让人费解的是,元朝却没有对与辽、金、宋并立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进行独立成史,而是把它编撰为“夏国传”作为宋史的一个附庸而存在。
要知道,西夏王朝可是一个拥有自己文字、法典与城池的帝国,和辽、金、宋三足鼎立,并称“小三国”。
这其中说道就多了。
有一个说法就是元朝修史官们对于关乎“正统”的争论。也就是如何定位辽、金、宋三朝正统的争论,
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有学士说“宋承唐统”;也有官员说“辽金皆北朝正朔”;而在提到“西夏是否也该单独立史”这个问题的时候,丞相脱脱这样说:“西夏事简,宜附载他史。”
就这样,争论半年之久后,结果出来了。
其实这关乎到元朝对于统治合法性的需要。
因为作为草原民族,他们居统治地位,而在具体管理事务上却是有大量的汉臣士大夫在扛鼎。简单来说,就是既要满足汉臣们对于继承“宋统”的执念,也要维护蒙古贵族对于“草原法统”的认同。
而西夏显得特殊,它是农牧文明兼具,有些“非胡非汉”的特性,要是单独给立史,会动摇元朝"混一戎夏"的统治合法性。所以,西夏成为了牺牲品,失去了单独修史的资格。
于是,据看到了如今所看到的《宋史·夏国传》《辽史·西夏外纪》等碎片化记载。
03
也有人提出来说,西夏没有独立修史的资格,源于成吉思汗临死前的一道诏令:"殄灭无遗,以灭之、以死之。"这是一道针对西夏王族的绝杀令。
很多人理解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对于西夏的恨!
因为,西夏是蒙古铁骑驰骋天下中让其耗时最长,消灭最难,损失最深最多的一个对手。
从公元1205年首次试探性伐夏,到公元1227年最终覆灭西夏,蒙古大军总共六征西夏。其过程之惨烈和艰难远超伐金攻宋。
尤其是最后一次伐夏,在河西走廊由西自东一路走来,每攻下一城,都消耗很大,吃尽了苦头。因为每城都拼死抵抗。神臂弓的恐怖,西夏军的勇猛,让蒙古大军尝到了什么叫真正难啃的骨头!
这也难怪,二者都同属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可谓势均力敌。可惜西夏的短板就在于内耗严重,加上家底不够深厚,还不懂联金抗蒙,不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也是因为这样,致使元朝有意识淡化西夏的历史地位,因为西夏如此强悍,却还给如此强悍的对手修史,那该如何写?写太祖成吉思汗死于征讨西夏阵前吗?这不是在自损武功神话吗?
04
还有,西夏灭亡有些决断。使得其在历史传承上出现断裂。
比如,西夏遗民被遣离故地,分散到内地,难以形成文化传承,虽然被归入"色目人"中的"河西"类,可是却没有话语权,修史的话就有些尴尬了。
同时,文字使用被有意识地弱化。在官方,虽然允许使用西夏文字,可是却又规定"诸衙门奏目用蒙古字标译,河西字附注",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官方的话语权;在民间则是因为西夏贵族阶层基本消亡,那些掌握西夏文的僧侣、学者逐渐凋零。没有了传承的渠道。
简单来说,西夏文字没有进入到官方的文字传承体系。史馆总裁官张起岩就曾奏称:"夏国文书多虫鸟篆,译者不能尽通其义。"这也说明了西夏文字的传承困境。
05
话虽如此,但是西夏王朝的历史还是被有心人发现并传承了下来。
比如清人吴广成在公元1825年完成的《西夏书事》;
比如20世纪黑水城文献的出土,彻底改写了西夏历史研究的面貌。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夏王陵考古挖掘和发现。
......
这些都让西夏王朝的历史渐渐为人们所熟知,弥补了“竟未入史藏”的遗憾。
话说,了解西夏王朝的历史吗?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西夏那点事第11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