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冠心病一经确诊,血管就堵了80%以上?如何尽早应对?

鸟儿评健康 2024-04-01 05:25:09

在心血管专科病房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平生第一次做“冠脉造影”检查就被医生告知“冠状动脉血管已经堵了80%以上,需要放支架”……

很多时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都对此表示非常惊讶!明明每年都在做体检,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CT都没说“心脏有问题”,怎么心脏里的血管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狭窄了呢?

而对于广大的、还没有被确诊冠心病的朋友们来说,最想了解的无疑是怎样才能在还没发展到这么严重的程度以前,就及早应对这个问题。

冠脉轻、中度狭窄 常常“无迹可寻”

医学上,【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这种疾病的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了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不过,在冠状动脉内,并不是只要血管有了一点儿狭窄,就一定会引起非常明显的“心肌缺血”现象。

这是因为,冠状动脉其实具有很强的扩张性。举例来说,正常情况下,在人体进入到剧烈运动的状态时,冠状动脉会明显扩张,使血流量增加到休息状态下的6-7倍,从而显著提升对心脏的血流供应。

所以,如果冠状动脉内只是出现了轻、中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很多时候其实并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

经验显示,当冠状动脉内至少存在>50%的血管狭窄时,“心肌缺血”的相关表现才会逐渐显现。并且,这些表现多半不会出现在平静状态下,而是在劳累、运动或情绪激动状态下才会比较明显。因为,只有在这些状态下,心脏对于血液的需求量才会显著增加。

这也就是为何,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冠状动脉内的狭窄要超过50%”。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由此可见,当冠状动脉内的狭窄尚处于轻、中度时(<50%),患者可能完全不会有任何“心肌缺血”的相关表现。这使得早、中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问题常常因为“无迹可寻”,而被大家所忽视。

常规体检 也难发现早、中期冠心病

除了轻、中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常常“无迹可寻”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导致冠心病很难在早、中期被发现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常规的健康体检项目很难在早期“看清”冠状动脉内的情况。

事实上,在常规健康体检当中,与心脏有关的检查项目并不算少。比方说,心电图可以观测到心脏的基本电活动情况。其中,像“ST段抬高”、“ST段压低”以及“病理性Q波形成”等特异性征象,被认为是比较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

不过,很可惜,一般当这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出现时,往往意味着冠心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而在冠状动脉内只有轻、中度狭窄时,往往心电图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异常。

再比如,心脏彩超能够从结构、大小以及功能等方面评估心脏,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心脏影像学检查技术。

然而,冠状动脉并不算非常粗大的动脉血管,并且,它们走行于心脏的表面,会跟着心肌组织的搏动而发生位移。这些因素都使得我们很难通过心脏彩超就“看清”冠状动脉的各层结构。

当然了,在有些情况下,心脏彩超也可以给冠心病提供某些辅助诊断价值。例如,若心脏彩超发现某个区域的心肌组织搏动明显减弱,那么,这可能提示这些心肌组织正处于缺血、缺氧或坏死状态。

但不得不承认,等心脏彩超都可以观察到明显异常时,这同样代表冠状动脉内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此外,胸部X线摄影或CT平扫也能“照到”心脏。有时候,在X光或CT报告上还可以看到类似“冠状动脉钙化”这样的描述。

虽说,“冠状动脉钙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但是,有“冠状动脉钙化”并不意味着冠状动脉内就一定存在着狭窄。在一些中老年人群身上,“冠状动脉钙化”也可能只是动脉血管“老化”的一种表现。

总体而言,不论是心电图、心脏彩超还是胸部X光/CT,它们都都无法直观地“看到”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狭窄。

而一旦等这些检查发现了非常明显的“心肌缺血”征象时,又往往意味着冠心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因此,我们也很难通过常规的健康体检来有效地识别早、中期的冠心病。

基于症状做冠脉血管成像 或能早一步诊断

目前,能够清晰评估冠状动脉内狭窄程度的检查手段主要有两种:

1,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也叫【冠脉CTA】;

2,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也就是【冠脉造影】。

这两种检查都利用了“血管造影剂(含碘对比剂)”来帮助冠状动脉“显影”。因此,能比普通的超声、CT平扫等检查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

其中,冠脉造影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不过,由于需要对动脉血管进行穿刺,且必须到心导管室才能完成检查,所以,很多人对这种检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恐惧感。

而相对来说,冠脉CTA则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一般,通过静脉注入血管造影剂,并在普通的CT扫描室就可以完成检查了。

理论上,通过冠脉CTA与冠脉造影是完全有可能在冠状动脉内的狭窄尚处于轻、中度时就发现问题的。但是,这两种检查不光费用较高且需要使用“血管造影剂”并接受X线辐射,因此,它们都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检筛查手段来使用!

让所有人都通过定期做这两种检查来排查冠心病,这无疑是一种“过度”的检查行为。

所以,一般来说,医生只会对“出现过疑似冠心病症状”的人群开具这两种检查。

这里,所谓“疑似冠心病症状”主要指的是【典型/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

根据《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所提供的定义,【典型心绞痛症状】指的是同时满足以下三项条件的胸痛:

条件一:胸痛位于心前区、胸骨后,有手掌大小的范围;性质上属于压榨性疼痛、憋闷感与紧缩感,而不是针刺或刀割样疼痛;可以伴随有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则多为3-5分钟或数十分钟,一般不会是仅仅几秒钟。

条件二:胸痛不是在安静状态下随机出现的,而是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比如剧烈运动、劳累以及清晰激动等。

条件三:休息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后,胸痛症状会有明显的缓解。

而仅仅只满足其中任意两个条件的胸痛,则属于【不典型心绞痛】。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目前的医学理念认为,曾经出现过【典型/不典型心绞痛】的人,患上冠心病的概率会明显升高。因此,针对这一部分人开展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检查是相对合理且值得的。

也就是说,大家若想尽早发现冠心病,关键是要在平时注意自己有没有出现过【典型/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假如出现过,那么,应该尽早到医院接受冠脉CTA或冠脉造影的筛查。这样一来,才会更有希望在冠心病还不太严重的时候,就将其提前诊断出来。

预防轻、中度血管狭窄 关键从控制危险因素做起

事实上,从前面的内容当中,大家已经可以明显体会到:想要刚刚好在早、中期及时发现冠心病,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何,很多冠心病患者一经确诊,血管就已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狭窄甚至完全的堵塞。

也正是因为心血管的专科医生都非常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因此,他们才反复强调:面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往往更重于“检查”。

而“预防”所针对的主要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等。

按照“脂质浸润学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向动脉血管壁内的“渗透”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始动环节。而高血压与糖尿病以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于血管内皮的损伤,则会共同推动这一过程。

因此,与其想着等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已经形成了再去发现它,倒不如趁着它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就及早阻止或者延缓它的发展。这才是能够从根本上应对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疾病的措施!

具体来说,大家要趁着还没有出现任何胸痛症状以前,就改善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久坐不动、饮食不健康等等。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在常规健康体检当中所发现的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血糖升高等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与合适的药物治疗,完全有希望将这些指标给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以内,从而大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冠心病在早、中期的时候常常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而常规健康体检同样难以发现问题。这也就是为何,在临床上,不少冠心病患者一经确诊,就会发现血管存在严重狭窄。

若想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大家平时需要特别关注【典型/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一旦出现,应该尽早通过冠脉CTA/造影来排查冠心病;而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长期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通过管理心血管疾病的各项危险因素将这些风险给扼杀在摇篮之中。

【参考文献】

1,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10月 第25卷 第10期

2,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9月 第46卷 第9期

3,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10 阅读:3157

鸟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