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716亿,出事的海银财富,胆子到底有多大?

匀枫商业 2024-05-31 05:27:14

在2018年时,德先生在上海,曾经接触过海银财富,去过他们的线下场所,当时脑袋就是一个想法,“萝卜快跑”,小心自己的荷包。当时没想到他还是又存活了6年,而且规模还扩大了,真的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当时看到接待的伪装成金融专业人士的头目,看到那人声鼎沸的投资人大厅,看到接踵而来的上海的富有退休老太老头,以及像打了鸡血一样的贴身业务人员,最终见到所谓的包装精良的非标投资项目,德先生不禁打个冷战,这个海银系将来早晚可能要出事!而且收割的绝对是那些中高净值的家庭。

证券时报长篇大文的深度揭秘,海银财富从2023年12月开始不兑付之后,出现了诡秘的半年静默期,现在证实正式出事,涉及金额高达700亿元,受害的“投资者”(未来会被界定为受害者)遍达全国90余个城市,一共有4万名。当然他们都是被所谓的河南永城首富韩氏父子及其家族收割了。

其实在2023年12月17日,海银财富就开“摊牌了”,讲述旗下的理财产品违约,不能再做兑付了。投资者们开始急躁担心,忧虑,恐惧,他们又一边抱着幻想,等着所谓的兑付方案,一边又想上门讨一个说法,争取自己的出资可以全身而退。当时虽然有着兑付方案,当时监管有无介入呢?

从2017年开始,这种事件都形成了套路,只要到了“良性退出”方案时,基本后续无好的进展呢?现在随着证券时报的这篇文章,也就预示着海银财富及其关联公司,包括其控制人以及内部的高管和业务人员迎来灭顶之灾,当然最重要的是打破了这些投资者的兑付梦想。

证券时报的长文,其中的调查数据非常权威完善,通过将数百份合同及募集说明书进行解剖式分析,以及调取了海银财富的核心内部数据,最终发现,目前的海银财富存量的理财项目,大部分是在2022年之后发布的,涉及发行人共计22家,产品数量465只,总规模716.9亿元。

但是在其中,所有22家发行人都是空壳公司,注册资本都在1亿元以上,但是实缴资本基本为0。空壳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有可能是真的吗?可能后续有钱给回投资者吗?这是一个残酷而简单的事实逻辑。

实际控制人韩氏家族,他们除了海银财富之外,还有着美股上市的海银控股,但是现在市值才3,000万美元。而且随着整个财富帝国的崩塌,有可能很快也一文不值。

国内控股的岩石股份现在市值30多亿,其主营业务是贵州酱酒,这个业务也是在密集的营销宣传、高额的返利营销基础上发展的,同海银财富模式基本类似,那么也不排除未来股价也将一落千丈。但即使有这两家上市公司,与出事的理财产品规模对比,那也是沧海一粟。

现在大幕揭开之后,发现里面全都是假的,只有所谓投资者的钱是真的。理财产品的发行人公司是空壳公司,资金托管是假的,根本没有在银行。所谓的在金交所交易也是假的,那些金交所也是韩氏家族控制的伪金交所。

那么这700多亿的理财产品,就是在最初伪造的底层资产完成后,再通过所谓的合同和协议的层层嵌套,例如从空壳公司的保理业务,包装成理财产品的收益权产品,再通过金交所变成了所谓的挂牌交易的净值产品,掩盖了虚假实质,欺骗了投资者。

其实在2015年之后,海银财富也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撮合的业务,但是不知道为何能在2017年开始的互联网金融整治行动中全身而退?其实那时候所做的业务已经高度怀疑,是没有任何真实交易和资产的资金池骗局。德先生思考后,有可能海银财富将所谓的互联网平台出借人,转化成了线下理财客户,他们在全国很多个城市开设了上百个网点。

那么未来事件会如何发展呢?经过证券时报的这篇报道,基本上可以定义为非吸案件,但有可能更严重的定义为诈骗。但是不论如何,那些曾经在海银财富工作过的业务人员和内部的骨干人员以及高管,未来可能要退赔其在海银财富收获的所有工资奖金和绩效提成。除此之外还是家族到底有多少财富可供兑付呢?没想到经历过2018年互联网金融风暴之后,现在还有那么多投资者,敢去这些不明不白的机构里做理财,为了那年化7%~10%的收益,真的将自己本金的安全都不顾了吗?



3 阅读:671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7:53

    将中国人的财富全部卷去美国,然后移民,然后公布真实身份:FBI!潜伏中国数十年,完成任务回国。。。前有恒大许约翰。。。。

  • 2024-06-01 23:08

    一切金融“创新”都是诈骗犯,下一个就是家族理财、保理、供应链金融!

  • 2024-06-03 12:54

    没有弃国税资金还是外逃的

匀枫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