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夏天,我从市里的师范学校毕业回到老家,被分配到镇上的小学教书。那时的我,刚满二十二岁,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却不知道人生的转折正悄然而至。
我叫周晓梅,在我们那个年代,能上中师已经很不错了。全村就我一个女孩考上了师范,父母逢人便夸我争气。可随着工作安定下来,家里人开始为我的终身大事操心。

那年的秋天特别长,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学校的小路。每天放学后,我都喜欢在这条路上多走一会儿,看着学生们追逐打闹的背影,觉得生活静好。但母亲的话语却总是如一片乌云,笼罩在我心头:"你都二十二了,再不找对象,就真的要成老姑娘了。"
在农村,二十二岁的未婚女子确实不多见。每次回家,邻居们都会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仿佛我是个怪物似的。更让我烦恼的是,村里的媒婆隔三差五就往我家跑,口袋里总装着几个待字闺中的小伙子照片。
我的小姑姑是县医院的护士长,在当地很有威望。她知道我对相亲这事心存抵触,便常常开导我:"晓梅啊,你也该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考虑了。你看你现在工作稳定,长得又清秀,要找个门当户对的多容易。"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小姑突然来家里,说要带我和母亲去县城吃早茶。那时候,去县城吃早茶可是件稀罕事,更何况是一大早就去。我虽然觉得奇怪,但看母亲收拾得格外郑重,也就没多问。
坐在那家老字号茶楼里,我还在为难选包子还是馄饨时,忽然发现邻桌坐了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年轻男子。男子穿着笔挺的白衬衫,气质斯文,不时抬头朝我这边看。
小姑见我注意到了,凑过来小声说:"那是县医院张院长的儿子,前年大学毕业,现在县教育局工作。他爸妈都是我的老领导,都是正派人家。"
我这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相亲。心里虽有些许不快,但在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何况对方家世清白,男孩看起来也很有教养。

趁我低头喝粥时,小姑和母亲已经跟对方父母聊得热络。从只言片语中,我得知那个男孩叫张文,比我大两岁,毕业于省师范大学中文系。他现在县教育局工作,主要负责教师培训工作。
早茶中间,张文起身去付账,经过我身边时礼貌地说了句:"这家的叉烧包很有名,你可以尝尝。"声音温和,举止得体,倒是让我心里的抵触少了几分。
回去的路上,小姑和母亲像打开了话匣子,不停地夸张文如何优秀,他们家如何体面。我始终沉默着,望着车窗外飞逝的风景。说实话,我对张文的第一印象还不错,但心里总觉得这事来得太突然。
"晓梅,妈也是为你好。"母亲拉着我的手说,"你看文文多好,人品学历都不错,最重要的是,他对教育也有热情。你们两个聊起来肯定有共同话题。"
小姑也帮腔道:"是啊,我可是打听过的。张文在局里很受领导器重,以后前途肯定不错。再说了,他家就在县城,你要是嫁过去,又离学校近,又能照顾家里,多好。"
这顿早茶之后,事情发展得很快。第二个周末,张文就来我们镇上找我。他开着一辆崭新的凤凰自行车,车筐里还放着一盒糕点。那时候,能有一辆凤凰自行车的年轻人可不多。
我们沿着镇上的老街散步,张文说起了他的工作和理想。他说想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走出农村。听着他的规划,我发现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很有共鸣。
"我去过你们学校,看见你和学生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张文突然说,"你很有耐心,孩子们都很喜欢你。"原来他早就注意到我了,这让我心里泛起一丝涟漪。

接下来的日子,张文经常骑车来看我。有时带着新出版的教育杂志,有时带着从县城买来的点心。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个周末的见面。他的细心和体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
腊月初八,张家正式来我家提亲。张父张母带着礼品,态度诚恳。父亲难得地换上了新衣服,母亲更是高兴得眉开眼笑。小姑在一旁帮着张罗,脸上写满了得意。
订婚那天,张文送了我一只金戒指和一块上海产的手表。他说:"戒指是承诺,手表是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像指针一样,准时又规律。"这话虽然有些老套,却说得我心里甜滋滋的。
春节过后,我们就开始筹备婚事。那时的婚礼不像现在这么讲究,但在农村也算是件大事。张家和我家都很重视,张文的父母更是事必躬亲,处处为我们考虑。
结婚前,张文带我去县城看了我们未来的房子。那是一套单位分的两居室,虽然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他还特意在书房里放了一张双人办公桌,说是方便我们一起备课改作业。
1986年清明节后,我们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热闹,来了很多同事和领导。小姑更是忙前跑后,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母亲在送我出门时,紧紧握着我的手说:"闺女,你小姑和妈妈没看错人吧?"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张文对我很好,不仅在生活上处处体贴,在工作上也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他经常跟我分享教育局的新政策,也会帮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如今回想起那顿早茶,我依然感慨万分。原本我对相亲是抗拒的,觉得那是一种被安排的人生。但现在想来,父母和小姑的用心良苦,他们的眼光确实独到。他们不仅看中了张文的条件,更看中了我们在性格和理想上的契合。

去年,我和张文都评上了特级教师。站在领奖台上,我望着台下欣慰的小姑和母亲,眼眶湿润了。是她们在那个秋天的早晨,带我去吃了那顿改变人生的早茶。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张文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每每看到他认真批改文件的样子,我都会想起初次见面时,他递给我叉烧包时温和的笑容。
现在,我常和年轻教师分享我的故事。告诉她们,有时候父母的安排未必是束缚,相亲也不一定是将就。只要用心去感受,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或许就在一顿早茶的时光里,悄然走进你的生命。
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文章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