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1935年一次军事演习中,He51飞行编队飞过一门88炮上空。
铁翼鹰扬
1935年,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下令重新武装德国,当宿敌英国和法国还沉溺于绥靖无为时,德国已经通过重整军事工业让民族再度获得了自信,并稳定了德国脆弱的经济局面。当时没人愿意相信,希特勒已经在德国掀起了一场以征服为最终目标的工业复兴运动。
1935年3月1日,就在希特勒宣布重整武备的第三天,全新的德国空军(Luftwaffe)正式宣告诞生。赫尔曼•戈林,这位一战时期的德国著名飞行战斗英雄,变成了德国空军的领导者和发动机。
而戈林按照自己的偏好和能力,搜罗来的空军领导人,和他一样没有一个是技术人员出身,绝大多数人都是和戈林一样的著名飞行员。于是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当某些技术问题超出了他们固有经验范围时,这些人就没法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了。
从开足马力打造德国空军的第一天开始,德国国防军内部就针对空军的作用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论。绝大部分陆军军官,甚至大部分曾经在一战中立功的空军军官都认为空军的作用仅仅是战术性的。要知道,德国国防军从20年代开始,就先后成立了不下40个空中力量研究小组,结果几乎所有的研究组都只关注如何在战线上赢得并保持空中优势,然后凭此来支援地面进攻。

在此基础上,德国空军确立了最终的发展方向——“operational air war”,即战术空战。在1936年颁发的空战《指导手册》中,德国空军将自己的目标定义为以进攻为主,和陆军和海军进行联合作战以击败敌方的武装部队。
战机首先要被用来消灭敌方的空中力量和组织,然后在主要的战场上获得并确保空中优势。一旦获得空中优势后,空军就可以支持地面进攻。
来自空中的支持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种,间接支持指的是对距离前线两百公里以内的敌方补给、通讯和预备部队实施阻隔以孤立交战地区。然后再使用中型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直接支援地面部队。
不难看出,这全是最为经典的战术空军运用方式。而从1935年到1939年战争爆发前,德国研发并投产的所有飞机,包括著名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He-111轰炸机、道尼尔Do-17轰炸机、JU-88中型轰炸机,以及梅塞施密特Bf-109、Bf-110战斗机,通通都是“战术空军”这一核心观念下的产物。
尽管也有少数具有远见的将领认为,未来战争不仅仅只是军队之间的对抗,还是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之间的对抗;空军需要攻击的目标不仅仅是敌人的军事设施,还应该包括他们纵深国土上的工厂、政府机构和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人民的士气。
因此,空军不能仅仅满足于辅助陆军和海军作战,而是要作为一支独立的战略性力量,能够突入敌方纵深,摧毁敌人的战争能力和意志。而这样一支战略空军最为需要的,就是远程重型战略轰炸机。

在空军中积极推崇建立战略轰炸部队的主导人物是戈林的首任参谋长,瓦尔特·韦弗尔。他认为德国未来的头号大敌将是苏联,想要击败这个庞然大物,就必须拥有能够突入苏联纵深,迅速摧毁苏联持续战争能力的战略空军。遗憾的是,当韦弗尔将军于1936年因飞机失事身亡后,他主导的航程超过2000英里,四引擎的重型轰炸机计划也随之被搁置。
最终,希特勒和戈林选择了一个当时看似折中,但遗祸无穷的方案:战略空军的发展将继续进行,但规模被大幅收缩;节约出来的经费和材料将用来加快战术型飞机的生产。
而当时德国拟定的所有战争计划,全都是立足于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因此戈林决定把力量完全集中在能够迅速投入批量生产,并且对未来战争能够发挥最直接作用的飞机型号上——这样的决策意味着,德国空军放弃了后继新机型的研究储备。
后继乏力的战术型空军
按照当时各国的研发投产进度,一架新型飞机从图纸设计到最后投产,平均需要5年时间。比如美国在二战中花费最高的项目就是B-29的研发计划,从美国陆军在1940年公布“超级轰炸机”的设计标准到最终投入实战,前后经历了三年,看似时间很短,但如果考虑到波音公司前期做的一系列设计储备和升级,实际的研发时间也超过了5年。更不用说美国为了这个项目投入的海量资源和资金,都是德国无法比肩的。
这意味着德国如果在1940年开始研发一款全新的战机,真正产生成果最快也得到1943-1944了。因此,军用飞机的研发和生产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能落后。最显著的例子是德国的Me-262型喷气式战机,因为最终的失策导致停顿后,进度就再也没能赶上对手。
所以德国空军那些在1936-1939年间完成设计并投产的战机,虽然在开战初期全面领先于对手。但随着战争的延续,德国空军的主力机型性能方面越来越落后于对手,偏偏战争中后期,它们需要对抗的就是美国最新式的战机。于是,从1941年底开始,德国空军不得不放弃夜间轰炸,因为英国皇家空军的夜航战斗机使德国轰炸机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而从容克斯Ju-88中型轰炸机的境遇上,也可以充分反应出德国航空工业的停滞不前:这款飞机在1936年开始投产时,平均飞行时速高达500公里/小时,可以携带携带两吨炸弹飞行2000公里,性能超过了当时任何可能存在的对手,甚至连英法最新型的战斗机都追不上它。

即便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它的载重量增加了50%,飞行速度和航程照旧。但1943年时,它的整体性能已经大大落后于美国的同类型飞机,而且在面对美国战斗机时很容易被击落。不仅如此,当Ju-88在东线作战时,原来足以应付西欧短纵深的航程,面对苏联辽阔的国土也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就是,无论是在寒冷的东线,还是炎热的撒哈拉,德国战机原有的基础设计不但无法适应严寒,也应对不了酷暑。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在距离的空中支援下,德国陆军驾驶着早已应该被淘汰的一号和二号战车把波兰人打得落花流水。而超过2000架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则肆意轰炸着波兰军队的补给仓库和交通枢纽。
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一点,只要德国战术空军和装甲部队联手,任何抵抗将毫无意义。8个月后,经过精心准备的德国军队再次在空军的密切配合下,横扫西欧,把英法陆军扫进了历史的垃 圾堆。
在有效的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协调指挥下,超过2700战机集中压制(英法)盟军空军,攻击敌人的后方补给、增援和各个目标。同时充当飞行炮台,直接支援战场,攻击敌军部队和炮兵。任何时候,每个陆战集团军的后方,都有一支由侦察机、战斗机、俯冲轰炸机、轰炸机和运输机组成的航空军提供直接支援,地面部队发出呼叫后,一般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得到空中支援。
德国空军通过领先对手半步的先进战术空战理论,用集中使用战机,优先攻击对方空中力量的做法,赢得了边境战争的胜利。巨大的战果反过来又误导了德国人,让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型轰炸机就足以打击紧贴国境线的假想敌了。
而为了保持德国初期的空中优势,戈林又犯下了第二个严重的错误:他没有花任何时间去合理调整安排航空工业的生产结构。各个飞机制造厂根本没有专业的协调分工,而是各自同时生产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等所有产品。
都说德国人具备工匠精神,偏偏他们在二战前期的生产组织却如同小作坊主聚会一样,不是仔细选定某种飞机型号,然后千方百计地提高该机型的生产效率,并通过合理使用原料、机床、人力、维修、仓库等生产要素来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和人们的普遍认知相反,当时的德国工业界是缺乏大规模装配生产的经验的,不仅没法和精于此道的美国汽车工业相媲美,就连集中一切资源“为了前线”的苏联工业也比不上。

德国所有的飞机制造厂全都是所有型号一起制造,还想尽办法尽量说服空军多采购几种型号,结果就是让飞机制造业变成了施佩尔唯一搞不定的问题:1942年生产的型式有24种,1943年有23种,1944年有27种。
在1942年9月,意识到严重问题的戈林曾经下令,缩短从原型机成功试飞到成规模投产之间所需要的时间,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由于机构臃肿,手续繁琐,要缩短过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道命令产生的唯一直接后果就是:
新型飞机没有经过正常的测试流程就被急匆匆地送到了一线部队手中,结果一参战才发现,要么根本不适用,要么性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无论是遇上哪一种问题,都只能赶紧叫停生产线,逐步解决问题,反而耽误了更多的时间。
如果单看战时的飞机生产数据,德国的飞机产量一直在持续增长,后期缺乏燃料和合格的飞行员的确对德国空军影响很大。但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隐藏在了这个逐年增长的飞机数量后面——生产出来的飞机中,新型飞机所占比例很低,绝大部分都是1939-1941年已经投产的型号,最多只是进行了有限的改动。
有人说,如果德国后期将所有的航空工业生产力都投入到战斗机生产上,就可以扭转战局。这种说法其实大错特错,因为战斗机的作用只能是用来攻击对方的飞机,而无法打击或者削弱对手的持续战争能力。
实际上,将战斗机列为生产重点,本身就是一种防御型空战的需要,这就和让德军主动在苏联战场上进行战略撤退一样,希特勒根本都不予理会——然而,同时追求轰炸机和战斗机产量的结果,就是两者都没能达标。
无法承受的任务之重
因为戈林的严重战略失误,导致德国空军在各条战线上最终都陷入了消耗战,德国空军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无法应付它承诺的所有任务:
德国空军并没有因为经费不足而实力受损(1939年经费30亿马克,1944年120亿马克),而是因为它所要承担的任务过于驳杂且宽泛。总是不得不在某些迫切的却又互相矛盾的需要之间作出选择——偏偏空军元帅戈林缺乏战略思维,无法制定明确的战略方向并合理配置资源——而希特勒又总是犹豫不定,贪大求全。

一架在东线被击落的轰炸机
整个战争期间,德国空军实际上需要承担三个主要任务:
首先,为了保护兵工厂,向在东线作战的军队提供武器,必须保卫德国的领空以抵御英美空军的战略轰炸;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就必须要有更多更好的战斗机。
其次,想要为在东线作战的部队提供全面的空中支援,除了战斗机外,还需要充足的中型轰炸机、侦察机和运输机;
最后,想要对盟国以牙还牙,发动真正意义上的空中进攻,那就必须用重型战略轰炸机去袭击它们的本土,或者攻击苏联远在乌拉尔山以东连绵成片的兵工厂。
最后一点恰恰就是德国空军最大的软肋。可是德国的重型轰炸机项目从战争爆发前,就被有意搁置了。德国没能掌握重型轰炸机的制造技术,并非技不如人,而是战术失策——要知道,早在1937年,德国的航空业界就制造出了性能优异的四引擎福克-沃尔夫Fw200“秃鹰”式飞机充当民用航空 器,也同样拥有了生产翼展超过30米的四引擎大型飞机的技术。

欧洲战区的战略轰炸范围和各型战机的作战半径。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希特勒的空军却无法拥有和美国的B-17、B-24那样优秀的重型轰炸机,甚至就连类似英国的“斯特林”和“哈利法克斯”那样的初代轰炸机也没有装备。早期德国空军的元帅们一度执着于仅凭中型轰炸机的俯冲轰炸能力就可以替代高空战略轰炸的错误思路。比如德国空军技术总监乌德特和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就因为沉迷于俯冲轰炸的出色战术效果,而坚持牺牲重型轰炸机的研发生产以增加施图卡式中型轰炸机的产量。
他们向戈林保证,德国空军有了这样的武器,就一定会所向无敌。而且德国的战争思路一直都是进行一场短期战争,丝毫没有考虑过对远在敌人后方的工业设施进行长期战略轰炸。这就意味着德国永远无法通过空袭迫使英国屈服,甚至连大幅减少英国的工业产出也做不到。
德国空军曾经在1939年使用中型轰炸机将华沙炸成一片火海,让它的邻国陷入惊慌和恐惧。但这并不代表着它有能力飞越海洋,或者在苏联境内奔袭千里,实施远程战略轰炸。
元首曾经幻想,他的高空轰炸机部队可以在15000米的高度长驱直入,接连将炸弹扔到伦敦城里或者是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苏联兵工厂里。但最终能够满足这些技术指标的第一架He-117轰炸机直到1944年春季才飞上天空。(注1)
对于盟国而言非常幸运的是,德国空军从高层指挥到战术行动,都遭遇到了一系列的严重失误。战略高度认知的缺失,让德国空军最终败在了更具战略思维的英美空军手中。直到战争结束时,那些驾驶着最先进的战机,拥有最丰富空战经验的优秀飞行员,如同落单的孤雁一般,飞过被炸成一片废墟的家乡,绝望地执行着纯粹是自杀型的任务。

德国空军最终被盟国空军用消耗战的方式彻底摧毁,战争结束时,这支曾经统治欧洲天空的庞大部队,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飞机,没有剩下一滴燃料。它们取得的胜利被掩盖,以至于到今天都没有人确切知道它的具体损失数字。
但是它的对手们却详细记录下了自己的损失:
对德空战中,美国损失了5548架轰炸机——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击落了2452架,高射炮部队击落2439架,其他原因损失657架,超过27000名机组人员阵亡。
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8300多架飞机,超过55000名机组人员阵亡。
注1:亨克尔 He-177只能算是一款非常出色的试验产品,不知道为什么,希特勒执着于让重型轰炸机执行俯冲轰炸任务,结果德国工程师们最后捣鼓出来一个反主流的两对耦合发动机的动力构成。这款理论上超前,充满创新和幻想,结果实际上完全不可行的飞行器被希特勒怒斥为“这个废物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大垃 圾。”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