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纯朴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民国后期,江西省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界陶家瑶,军界张勋,商界周扶九以及吴钫、包发鸾等发起邀股集资在江西创办纺织厂。1919年,集得100万银元,组建久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公推陶家瑶为董事长。聘请赣籍留日纺织专家朱仙舫任工程师。同年成立的久兴纱厂,为江西现代纺织工业之始。
1925年,纱厂正式开工。从1924年底安装完工到1925年初,由于执行董事和朱仙舫及各方的努力,投产后,业务也颇为发展,“庐山牌”棉纱投放市场后,畅销全省。初时仅开日班,(六个月后)至8月因纱畅销,便增开晚班。工人增加到1300多人,全年用棉花达4—5万担。所生产的棉纱有10支、12支、16支、17支、20支。每日三班,可产纱51包。年销1.5万包以上,主要运往南昌、吉安、樟树、丰城等地,少部分在上海上市。基本达到设计生产水平和销售预计。
母亲的工作生涯就在这家著名的纺织厂开始。在九江这座美丽的江城里,她把握住历史赋予自己的机遇,开启了自己的纺织之路。
蔡凤(作者之母)
母亲的工作岗位是前纺粗纱挡车工。纺织车间常年与噪音、高温相伴,但她却不觉得辛苦。年纪虽小,但她勤学爱钻,师傅说的,她牢记于心。
在粗纱挡车操作中,“缠 、绕、穿、捻”四个动作需要双手依次单独完成,她刻苦练习操作技术,仔细观察师傅的每一个操作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从演练中揣摩要领,掌握规律。同时,认真学习前纺粗纱操作规程,熟背应知应会,虚心请教,苦练基本功,师傅做的,她认真揣摩。很短时间内,她就开始独立挡车了。
除了守好自己的机位外,母亲遇到班上其它机器出现丝线混乱,挡不过来时,会立即赶过去帮忙。
棉纺行业的工作环境艰苦,员工需求增大。纺纱车间里的机器昼夜不停地工作,需要不停地喷雾增湿保持纱线韧性,高温、高湿、高噪音的环境让人不堪忍受,工作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有些工人工作一段时间就辞职了。但是,母亲却非常热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多年一直奋战在纺织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在工作中,母亲认真细心,一丝不苟。推条子时认真查对桶号,分辨棉条色差,杜绝错支事故发生;巡回中,认真观察纱的成型,保证成纱质量,杜绝粗细条发生。
母亲做起事情来十分迅速,装满几十斤重的棉条桶,一个班下来要推七八十桶,她从未叫苦叫累。有人欠产或者设备原因造成产量不能按时完成时,会影响下一道工序的生产,她看到后主动留下来继续生产,直到完成产量。
在不断提高自己纺织技术的同时,母亲认真观察、学习老员工的操作手法。在平时工作中,她非常注重产品的品质。面对经常遇到各种问题,每次能够第一个发现问题。然后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对工作高度认真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在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倡导的健身方针指导下,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1954年9月,母亲被抽调参加了中南体工队女子篮球队,随球队到庐山参加了一段时间的集训。狠抓基本功训练,增强自己的篮球实力,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1953年1月,母亲转正为正式职工。母亲由于思想进步、工作出色、为人善良、纺织业务技术水平高,不久担任工长(不脱产)。3月,母亲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
有人说:“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就在于: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
多年来,每当母亲看到面前的机器繁忙有序地工作,千丝万缕的纱线有条不紊地移动,卷成整齐的商品纱锭,她从心里产生出一种造福人生的成就感,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用手中那一缕缕洁白纤细的丝线纺织出来一段精彩的人生。
董纯朴(作者像)
【作者简介】董纯朴,男,江西九江修水人。山东警察学院副教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有《中国成人教育史纲》《中国警察史》《中国警察教育史》《董纯朴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