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在有序轮回的四季中,春天恰如那缕缕晨光,带给人新的希望、新的视觉盛宴,以及新的生命温度,它让人耳目得娱,也让人心境得宽。
正因为如此,诗人们笔下的春天,也便彰显出了不一样的丰富和精彩。
春天和诗人,相互成就。春天让诗人情感迸发,警句频出,而诗人则让春天画图另展,更足神采。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宋朝诗人吴惟信的诗。
这首诗如一颗散落在泥土中的宝石,虽然不曾吸引到大众的目光,但它却又因自身质地的珍贵而始终熠熠生辉;它用短短四句,写尽了早春的美好,值得我们品读,也值得我们背下来。
初春湖上
宋·吴惟信
薄薄晴烟锁六桥,酒旗无力任西飘。
眼前春意知多少,尽属梅梢与柳条。
吴惟信,字仲孚,我国南宋后期的诗人,作品多以对景物的精致描述,以抒情。

诗的首句淡淡涂抹,初步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美妙的早春图:薄薄晴烟锁六桥;薄薄的晴烟锁住了久桥。
在我们中国人的古典审美观中,数量与色彩是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典雅之美不是色彩的大涂大抹,也不是数量的层叠堆加,而是一种细心权衡考量下的恰到好处。
那么在首句中,“薄薄”二字就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了这种所谓的超凡脱俗的古典之美。
作者笔下的晴烟是薄薄的一层,它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了春烟在晴日里弥漫时的轻盈感,又能让我们看到了春烟笼罩六桥时的那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感。
“薄薄”与“锁”字紧密呼应,贯通了脉络,也呈现了美境,可谓妥当之极。
“六桥”是苏堤的标志性建筑,这一物象的出现不仅代表着地理坐标,还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一来,首句的韵味也便随之变得更加耐品。
来看承句:酒旗无力任西飘;酒家的旗子在风的吹拂下,无力地向西飘着。
我们说过,好的格律诗,它一定是精炼的,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不可删减并不可被替代的。
就拿吴诗的承句来讲,它看似是作者的随意描写,但其实它除了裁剪出生动的画面以外,又蕴涵着丰富的信息。
“无力”在写酒旗低飘的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风力的柔软和轻盈。
“任西飘”于“无力”的基础之上,在丰盈酒旗形象的同时,还含蓄地说明了当时所吹的风是“东风”。而东风则又是春的代表物,所以此时的春意以及承句与首句之间的脉络也都得以无形的彰显。
读承句时,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孙华的“平桥浅水通村笠,草市斜阳颭酒旗。”之意境都恍如在眼,让人身心倍觉享受。

“眼前春意知多少,尽属梅梢与柳条。”眼前的春意又有多少呢?且看那梅花枝头和那千丝万缕的柳条。
作者在后两句中,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在有效表达出蕴意及情感的同时,也让诗的形式表现出错落性的特点。
“眼前春意知多少”这一句的作用并非仅仅引出了下句,而是还将问题巧妙地抛给了读者,让读者带着问题领悟诗意,带着问题展开想象、生发思考。
由此可见,转句还富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它让诗意沉向景色之外的生命本体。
“尽属梅梢与柳条”最后一句充分回答了转句,也进一步拓开了春的画卷。
“梅”有冬意的延伸,“柳”乃春意的萌动;而在形象方面,一者高洁孤傲,一者婀娜柔情,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却又不相冲突的美,满足了读者视觉与感觉上的审美需求。
另外要说的是,从首句到尾句,作者的笔调都是轻松舒朗的,这种笔调承载于全诗美妙的意境之上,无不将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浓郁情感表达得充分又饱满。

薄薄晴烟风软处,十分春意在柳梢;读完一首,唇齿留香。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在追逐诗与远方的路上,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