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也犯错的3个简单题!快来对答案!

模型视角 2025-03-19 17:02:18
我的选择过程

我也没选对,第一次看到这三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答案是BCC,决策的总时间不超过一分钟。不太清楚其他读者的选择过程,介绍一下我的选择过程,先说我选错的那一个:

2.张明正在看着梁雪,而梁雪正在看着王杰。张明已婚,王杰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 是。B. 不是。C. 无法确定。

“张明已婚,王杰已婚,但没说张明看着王杰呀,中间还隔着个梁雪呢?所以不确定啊。”

于是我就选错了,实际上不管梁雪已婚还是未婚(就这两种选择),结论都是“有一位已婚人士正看着未婚人士”。如果梁雪已婚,那就是梁雪看王杰;如果是梁雪未婚,那就是张明看梁雪。

再说说,我两个没答错的问题,虽然没答错,但我觉得这两个题目没有办法测试出我真实的水平。如果我之前没见过,我的错误率会更高。

第一个问题:

李娜31岁,单身,身高170,长相甜美,双一流中文专业毕业。现在任教于上海一所重点高中。那么他可能是:

A. 她是语文教师且深受学生喜爱。B. 她是语文教师。

B选项涵盖的范围比A选项大,换句话说B包含A,所以选B,不管你对“李娜”的好感如何,你的亲身经历如何,客观来讲B就是比A有更大的概率。

为什么说我觉得它没测出我的真实水平呢?因为我之前读过不少统计相关的书,类似的例子看过不少,当我一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就知道有陷阱。

再看第三个问题:

一只羽毛球和羽毛球拍的总价是11元,已知羽毛球拍比羽毛球贵10元。请问羽毛球的价格是多少?

A. 1元。B. 11元。C. 0.5元。

如果羽毛球价格是1元,根据总价是11元,羽毛球拍的价格就是10元,结果是球拍比球贵9元,所以A选项是不对的,B选项明显是错的,选C选项。

当然我不是使用排除法,而是习惯性的列了一个方程去解。设羽毛球拍的价格为元,羽毛球的价格为元,依据题意列出方程:

解出羽毛球的价格是 0.5 元,正确答案为 C。

因为我本身就是做数学相关的事情,问题也不难,所以自然想到这种方法似乎挑战性也不大。

这几个题目是我改编自国外的几个题目,逻辑是一致的,名字和情境换了一下。

聪明人为什么一会做傻事?

朋友们,我写这一篇文章不是要说明因为这个题目就判断谁聪明谁不聪明,我相信咱们公众号粉丝群体都是聪明人。

我只是想借这几个问题探讨“为什么聪明人会做傻事”这个话题。

我相信当这个题目被视为一个关键的考试题,比如类似于高考,答题时间是2小时,那么上面三个问题的回答准确率会提高很多。

因为我们调用了“系统2”对其进行处理。

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都支持一个重要结论:大脑的运作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各有优劣。

系统1:快速直觉,易犯错

执行迅速,自动化,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无需有意注意,不会加重大脑的负担适用于面部识别、语言理解、深度知觉等依赖于经验、直觉和启发式(heuristics)

缺点:

易受认知偏见影响,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在复杂问题上可能过度简化,导致非理性决策

系统2:理性分析,更可靠

处理速度慢,但计算精细依赖逻辑推理、数学计算、深度思考适用于需要高精准度的决策,如财务规划、司法判决

缺点:

需要较高的认知负荷,容易让人感到疲劳由于大脑天然倾向于省力,系统2不常被主动调用

我今天还犯了一个系统1的错误:我在地铁站内的麦当劳吃完早饭之后,接下来该下楼梯去市区的路线,下了楼梯一看地铁门马上就关了,赶紧冲进去,结果方向坐反了。

当然,这都是小问题。我也没说系统1不好,要抵制“系统1”,实际上我们日常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系统1决策完成的,比如:

走路、刷牙、系鞋带,这些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日常活动;在商场里看到一个熟人,瞬间就能认出来;开车熟练的人可以边开车边聊天,而不会每次转弯都仔细分析方向盘的转动角度。

如果没有系统1,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变得极其低效,每一件事情都要用系统2去深思熟虑,那会累到爆炸。系统1让我们的大脑“自动化”,减少了思考负担,让我们可以快速行动。

但是,问题在于,系统1虽然快,但它有个致命缺点:它更容易犯错,尤其是在直觉和逻辑冲突的时候。

系统1的思维模式依赖于经验、直觉和启发法(heuristics),它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快速判断,但不一定是最优解。在复杂、陌生或需要精确计算的场景下,系统1常常会让我们掉入陷阱,比如:

在考试时,看到熟悉的题目,没认真审题,凭直觉选择了错误答案;被“价格锚定效应”误导,觉得打折后的商品特别划算,而实际上它的原价可能被故意抬高了;面试官在短短几分钟内,对一个求职者形成了“第一印象”,而忽略了对方真正的能力。

所以,聪明人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们也依赖系统1在做决策,而有些问题并不适合系统1解决。聪明人往往在熟悉的领域里表现出色,因为他们的系统1已经在那个领域里形成了大量经验,可以快速做出正确判断。但当他们面对一个新的、复杂的问题,直觉反而会成为他们的障碍。

如何避免系统1的陷阱?

既然我们知道系统1容易犯错,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避免这些错误呢?这里有几个方法:

1.识别高风险决策,主动调用系统2。

如果是买一杯奶茶,你的系统1判断大概率不会出问题(就算出错了,好像影响也不大,不必为此懊悔),但如果是买房、投资、做重要的人生选择,那就不能完全靠直觉,得让系统2上场。

2.养成反思的习惯,避免“第一直觉”主导决策。

遇到复杂问题时,先停一停,想一想“这是不是系统1在主导?我需要仔细分析吗?”如果是,那就切换到系统2,认真思考。

3.训练系统1,让它“犯错少一点”。

经验可以优化系统1,比如你数学做得越多,直觉就越准确;你在投资方面学习得越多,直觉就会比普通人更可靠。

4.设置“决策缓冲区”。

重要的决策(如签合同、做重大投资)最好先放一放,不要急着做决定。这样可以避免系统1的冲动决策,让系统2有足够的时间介入。(作者:王海华)

常见认知偏差

维基百科上列出了37种认知偏差。以下是部分节选:

〇从众效应——个体因他人做过(或相信)某事,而做(或相信)相同的事情。这与群体思维和羊群效应类似。

〇选择支持性偏差——人们认定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

〇保守主义偏见——人们往往忽视新证据的价值。

〇禀赋效应——在出售一件物品时,人们的要价往往要高于他们愿意购买该物品的价格。

〇厌恶极端——人们往往会避免极端情形而选择折中方案。

〇框架——对于一些状况或问题,人们运用的解决方法或对其进行的描述往往过于狭隘。还有框架效应——根据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

〇双曲贴现——相对于较晚的收益,人们更倾向于即时的收益,可获得收益的时间越近这种倾向就越明显。

〇错觉控制——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或者至少可以影响到某种结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显然无法控制。

〇信息偏差——人们常常搜寻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并不能影响他们的行动。

〇闭合需要——人们需要对重要的事情做出判断并得到答案,以摆脱疑惑和不确定的感觉。个人环境(时间或社会压力)可能会加强这种倾向。

〇非我发明——人们往往忽视已经存在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因为其并非来自己方,从而受到排斥或被视为“次品”。

〇结果偏见——人们往往根据最终的结果来判断一项决策的优劣,而不是根据决策本身的好坏进行判断。

〇购后合理化——人们往往会说服自己,认定自己购买的商品物有所值。

〇逆反心理——出于抗拒别人限制自己的选择自由,人们往往故意和别人对着干。

〇选择性见解——人们的预期往往会影响自己的见解。

〇现状偏好——人们往往安于现状,喜欢事物保持相对不变的状态。

〇一厢情愿——人们形成某种信念或者做出某种决策往往根据愉悦的想象而非证据或理性。

〇零风险偏差——人们倾向于追求将小风险降低为零,却不会通过某种方式降低大风险。

0 阅读:2
模型视角

模型视角

一个资深数学建模爱好者的知识、视角和建模乐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