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收复失地」

衣衣谈汽车 2023-01-09 22:36:00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中国自主品牌的国内零售份额首次超过50%,达到51.5%。

10月份,整体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84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零售94万辆,同比增长22%,环比增5%;而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0万辆,同比降9%,环比下降6%;豪华品牌零售21万辆,同比增16%,环比降29%。

相对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增长,都在高歌猛进中。

除了单月跨过50%分界线,自主品牌今年全年零售销量很可能会突破1000万大关,目前1-10月的累计零售销量为777万辆(注:全年批发销量在2016、2017年均突破1000万)。

2023年,自主品牌的全年国内零售份额也将突破50%,开始在主场压倒式的领先。

中国已经是连续13年的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品牌拿回多数市场份额,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事件。

从1958年中国第一辆轿车下线,到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合资潮,再到入世之后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三连降”,中国乘用车在一波又一波的洗礼中蜕变,如今已呈全球争雄之势。

三轮周期

十多年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在40%左右徘徊,在与合资车企的竞争中各有胜负。好的时候,自主品牌不论是单月还是全年,都一直没能突破50%;差的时候,自主品牌还经常掉到40%以下,而40%被认为是自主品牌的生存警戒线。

从2009年以来,自主和合资的交战已历经了接近三个周期。

注:前文为乘联会国内零售口径,本图为中汽协批发口径,包括经销商库存、出口等,中汽协数据可追溯性强,因而采用中汽协批发数据,但其实乘联会国内零售数据更接近实际表现。

第一个周期:从爆发到停滞不前(2009年-2014年)

2009年,中国成为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同时乘用车的产销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自主品牌乘用车迎来爆发,市场份额达到了44.3%(注:中汽协批发销量口径),第二年则是更进一步达到了历史峰值的45.6%。

尽管这时的自主品牌份额处于巅峰,但主要是受大环境的影响,自主品牌那时的产品、实力远不如现在这般强大。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合资品牌受影响大,再加上那时的中国市场还不如现在这么重要,自主品牌趁合资品牌重整旗鼓迅速占领市场,这时自主品牌的车型主要还是以比亚迪F3、奇瑞QQ等为主。

2009年至2014年,自主品牌在市场份额峰值定格在45.6%之后,年销量进步不大,连续5年维持在700万辆左右,而这一时期却是中国乘用车市场大发展的时期,整体市场接近增长了两倍,从1000多万辆增长至接近2000万辆。

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进入衰退期,这时的中国车企还在走模仿对标路线,对市场的理解都还不成体系,仍然只能在性价比路线上和合资品牌错位竞争。

到了2014年,自主品牌份额一度下跌至38.4%份额,跌破防线,引起了全行业的警觉。

好在中国车企更了解中国人的需求,发掘了SUV这一潜力市场,长城、长安、吉利、广汽纷纷推出SUV。通过自身努力和SUV市场爆发,自主品牌稳住了市场份额。

SUV市场从2013年开始爆发,首超300万辆,此后3年分别每年再新增100万、200万、300万的增量,直到2016年超过900万辆,后续规模稳定在这一量级。

但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先发优势却不是牢不可破,合资品牌尽管在市场启动时慢了一拍,但后续也迎头赶上,目前自主品牌在SUV市场中仍然保持着微弱的优势,2021年自主品牌在SUV市场中的份额为52.3%。

第二个周期:再登巅峰到跌至谷底(2015年-2020年)

中国车市在2016、2017年见顶,整体汽车销量快摸到3000万辆,乘用车也接近2500万辆。

经过多年的追赶,国产车的质量、内饰、外观、三大件均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对用户、市场的理解也更深刻,自主品牌已经可以屡屡推出爆款。

随着整体车市的水涨船高,2016、2017年自主品牌的批发销量也连续两年突破1000万辆,创下了空前绝后的成绩。

然而进入2018年,中国车市结束了连续多年的增长,开启了“三连降”,中国车市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竞争异常残酷,一些尾部车企开始陷入经营困境,尽管在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孕育,但对销量的贡献还很小。

甚至在2019、2020年,自主品牌的份额连续两年跌破40%,再次进入低谷期。

2019年,中国的新势力车企濒临倒闭,蔚来CEO李斌成为2019年最惨的人;比亚迪在燃油车市场、新能源车市场两边不讨好,销量连连下跌,挣扎求生;2018、2019、2020年,新能源销量徘徊,渗透率停滞不前;新冠疫情爆发,整体车市遭受重创,2020年总销量跌至2014年水平。

但机会已经在孕育,现在回头来看,2020年1月投产的特斯拉上海工厂是重要转折点。

特斯拉激活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让原来还在依赖补贴和A00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转变到市场导向,好产品开始变多,新能源开始覆盖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而不是继续躲在边缘市场中。

资本、用户开始追逐新能源汽车,蔚来拿到了合肥的投资,开始缓过劲来;理想、小鹏也纷纷上市融资,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红火起来。

新能源汽车到底能不能像上一次低谷期的SUV一样,成为逆转战局的大杀器,当时行业远不如现在这般自信,两个例子可以回忆当时的情绪:

2019年底、2020年初的时候,人们对于特斯拉的警报都还没有解除,以至于特斯拉市值疯涨,超越大众、丰田,都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泡沫;天齐锂业在2020年差点倒掉,当时市场对新能源的信仰并不那么坚定。

第三个周期:新能源汽车起飞(2021年-2025年)

在经历过三年徘徊之后,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终于迎来起飞,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299万辆(乘联会口径)。

数据来源:乘联会

到了2022年,这一高增长态势还在延续,1-10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443万辆,同比增长107%,全年国内零售销量可能将突破600万辆大关。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主要是自主品牌的贡献,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从今年4月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突破50%,全年渗透率预计也将突破50%,这代表着今年自主品牌卖出的汽车中,至少一半是新能源汽车,对应着约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

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长期徘徊在4%左右,不仅推出车型少,成功车型更是少之又少。

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在高速增长中,但与上一波SUV的红利不同,这次是汽车产业革命性的变化,自主品牌的先发优势,合资品牌恐怕难以追上。

二重打击

除了新能源汽车将给车市带来巨大的改变之外,中国车市本身也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2018年之前,中国的消费主力是首购用户,这些购车用户在总购车比例中超过2/3,而在2020年之后,中国的首购用户已经降至50%之下。中国车市正从以首购为主,到换购、增购逐渐成为主力。

数据来源:乘联会

首购人群,一般会考虑买全能一点的车型,这辆车既要能跑长途,又要照顾通勤,还要能照顾全家人的需求,用户会考虑主流合资品牌,燃油车也往往是主要考虑对象;

而换购人群,往往能考虑级别更高、空间更大、品牌更好的车型,B级及以上车型或豪华品牌,往往是主要的考虑对象,主流合资的地位并不牢靠,BBA在这里仍然拥有较大优势;

增购人群的场景则主要可能是用于短途通勤,自主品牌的电动车成为大家的甜品。

从车市结构上来看,主流合资品牌正在进入“大逃杀”阶段,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还在通过混动方案,在经济性、智能化上都可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产品力压制,蚕食主流合资品牌的基盘市场。

从今年1-10月的零售数据(乘联会)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是46.5%,德系的市场份额为21.2%,日系的市场份额为20.5%,美系受特斯拉拉动达到了8.6%,而韩、法等其余厂商大约分得剩下3.3%的市场份额。

尾部的合资品牌如广汽菲克等已经开始陆续退出市场,合资车企的末位淘汰还在继续,市场份额较少的法系、韩系相关的合资企业仍在中国市场挣扎,未来退出中国市场也都是大概率事件。

机遇与挑战

自主品牌之所以可以在电动化时代迅速超车,打的合资品牌措手不及,主要是由于中国市场变化快,同时也更卷,新能源汽车加剧了这两方面的效应。

市场变化快

受疫情阻隔的三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三年,尤其是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不能身处中国市场,是很难感受到这股热潮的。

数据来源:乘联会

新能源渗透率提升之快,将会导致很多动作慢的企业不知所措,完全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2020年主要的增长点是以五菱宏光mini为代表的A00;到了2021年,以特斯拉为带动的B级车市场增长很好;2022年主要的进攻点又变成了比亚迪发起的通过混动来进攻A级车市场。

如果不身在其中,不理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趋势、供应链以及用户、市场,就很难推出匹配市场的产品。

这一切的发展非常快,合资品牌的慢步调已经很难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而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优势。

市场“卷”

同时,中国市场还是新能源汽车最“卷”的市场,尤其是智能化配置的比拼非常激烈,好产品也层出不穷。

这是由于中国车企的智能电动化转型最积极,以及对中国用户需求把握最准确。

中国厂商为了提升产品体验,愿意为不确定性买单,产品、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中国市场的高通8155用量是全球最大的;英伟达Orin的量产也是最积极的;在全球激光雷达厂商大败退的情况下,中国的量产激光雷达仍然在高歌猛进,禾赛CEO李一帆则直接表示“禾赛的销售额是美股8家激光雷达公司的总和”。

这一切背后,是中国主机厂在积极拥抱智能电动化并快速执行。

另外,自主品牌并不是在简单堆砌硬件,他们在挖掘用户需求、打造产品方面也已经颇有建树,新能源汽车同时也给汽车产业带来了很多的创新点,例如理想汽车发掘的奶爸车市场。

理想汽车CEO李想就曾表示,外资品牌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有两个劣势:1、不了解中国市场,无法直击当地用户痛点;2、满足某些需求的产品太贵。

总之,这个最大、最卷的市场每年都还在发生巨大的变动,竞争已经异常激烈,即使是特斯拉,其降价幅度如果不大都已经显得吃力。

如果不能付出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任何品牌在中国市场都将难以立足。自主品牌对此早有领悟,合资品牌不论是心力还是能力,恐怕都难以抵挡这一轮的优胜劣汰。

两个难题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品牌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至少目前就还有两座大山要解决。

11月9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缺芯贵电”问题对汽车产业的生产秩序造成严重破坏,1-9月份长安汽车损失60.6万产量,“缺芯”造成大量半成品库存,“贵电”导致单车成本增加5000-35000元。

芯片问题,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痛处,整体芯片自足率5%,供应链一旦断裂,造成的停产问题则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现金流。

高端芯片的替代方案也是车企需要考虑的问题,美国的多轮制裁加剧了不确定性,车企要学会在钢丝绳上负重行走,既保证现有产品不受影响,也要保证自研技术不受限制来确保在未来拥有竞争力。

碳酸锂涨价也使得新能源汽车上下游苦不堪言,电池太贵导致车企必须要在利润和市场份额中选一个,中国的大多数车企已经做出了牺牲利润保份额的决定。

李斌在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由于蔚来采用了大电池的纯电动路线,受到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很大,碳酸锂售价每提高10万元/吨,蔚来的毛利率就大约下降2个点,如果碳酸锂可以回归到10万元/吨的合理区间,将为蔚来释放8个点的毛利率。

碳酸锂价格持续走高不是长久之计,新能源汽车要想健康发展,碳酸锂、电池的价格还要进一步下降。

同时,碳酸锂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南美,由外资企业把控,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也是未来的长期挑战之一。

困难都是短暂的,未来是美好的。

在经过数十年的兜兜转转之后,中国品牌终于找到了一颗可以消灭竞争的“银弹”——新能源汽车。

这颗“银弹”帮助中国品牌在主场翻身,也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关键。

0 阅读:11

衣衣谈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