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捻军千里东援遭围困,血战徒骇河全军覆没,张宗禹投河不知所终

娇洋看过去 2025-04-05 19:50:44

西捻军取得灞桥十里坡大捷后,移师西安附近的秦渡镇,补充给养,稍事休整。

同治六年(1867)正月,西捻军与新开到的刘松山部湘军在西安郊外接战数次后,即于二月与刘军脱离接触,往西撤去,在郿县北渡渭河,往同州方向驰去。

此后好几个月,西捻军就在渭水以北的同州、咸阳、乾州等州县活动,原先屯扎在陕西中部的耀州、宜君一带的回军也趁机南下,与西捻军配合作战。 回、汉两支反清武装,除了在战略上有所合作,还在随后发生的不少战役中,相互协调行动。譬如1867年5月间,捻军邀约回民军合攻富平县城,据《富平县志》记载:

“此次捻、回合股,......陕回勾结捻匪欲图东渡 ”(铁马读史)。

刘蓉兵败被革职回籍后,新晋陕西巡抚乔松年在呈给清廷的奏稿中说:

“ ( ‘捻匪’)势极穷蹙,遂复勾结回逆数千人,连夜由富平满城一带东趋......(捻回合并后) 前由咸阳窜近省城之回,经各军击败后,已并入捻中”。

这样描述并不准确,但也说明捻军与陕西回军会时不时联手作战。(铁马读史)左宗棠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并欲极力阻止这种联合。他在写给挚友杨昌濬的信中说:

“捻之伎俩胜于回,人数易于添凑,若听其日聚日多,纵横流毒,诚恐由腹心而肢体,中原将无完土矣 ”。

左宗棠思虑再三, 决定了“先捻后回、先秦后陇(甘肃)”的征剿方针。这一方针不仅能集中兵力,率先打击更强更危险的捻军;同时,西捻、陕回合作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双方既合作又彼此防范,远没有消除历史以及民族、地域形成的种种隔阂,一旦捻、回各自压力轻重悬殊,就会失去抱团取暖、患难与共的紧迫感,这种松散联盟就会土崩瓦解,各顾各的历史悲剧必会重演。左宗棠手段高超,也是他深谙国情、人性的具体表现。

当年6月,左宗棠亲率北路楚军,由潼关进入陕西,随后刘典的中路军、高连升的南路军也接踵而至,全军约17000余人。在楚军施加的强大压力下,西捻军很难在渭北立足,被迫分批向陕北转移,于10月上旬先后攻占绥德、安塞、延川、榆林等地。但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自古就是苦寒贫瘠之地,且东有黄河阻断,北为塞外草原、荒漠,西边是陕甘回军的势力范围,活动范围狭小,又很难征集到足够的粮草供养6万大军; 就在左右为难之际,东捻军遭淮军围逼、情势异常危殆的消息也辗转传来,张宗禹和邱远才、张禹爵等商议,决计渡黄河进入山西 ,再东走齐鲁苏皖,设法驰援陷入危境的东捻军。

左宗棠早就担心“捻匪”会渡河东窜,遂命湘军悍将、陕西按察使陈湜加紧河防,务必堵截捻军东渡,他还让刘松山、郭宝昌等率部由白水、洛川驰往宜川,阻挡捻军东渡入晋。但刘松山部负责殿后的李祥和军被陕回军围歼,刘松山不得不率军回救。趁楚军阵脚大乱之际,张宗禹等于11月下旬直插宜川,趁黄河封冻之机踏冰而过,经山西西南部一角,进入河南怀庆府,再折而往北捣入直隶(河北),经定州、保定等地抵达北京附近的房山。

西捻军利用其擅于长途奔袭的优势,神速直达京畿之地,引发京师震动,使满蒙统治者陷入极度恐慌中。左宗棠不得不暂时搁置攻回要务,率楚军主力驰援京师,李鸿章和鲁、豫、皖等省的督抚大员也纷纷带兵勤王 ,直隶总督、奉天将军崇厚也带领由千余中外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 赶至,在黄河以北的山东、直隶一下子集中了十多万清军。彼时东捻军早已全军覆没,西捻军数万铁骑虽浴血奋战半年多,但仍然陷入西阻运河、北阻减河、南阻黄河、 东阻渤海的巨大包围圈内,他们左冲右突,始终无法破围而出,终于同治七年六月全军覆灭于山东茌平徒骇河边,据说张宗禹带十余残骑投河不知所终(一说没死,后辗转逃至河北,藏匿民间行医为生)。这就是说,与东捻军一样,西捻军最后也覆亡于曾国藩最先提出的、李鸿章坚持贯彻执行的河防战略。

【插图源自网络】

0 阅读:1
娇洋看过去

娇洋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