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类专业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接连涌现,土木类专业也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饱和、房地产市场进入衰退期,土木类专业也逐渐“降温”,成为新的“天坑专业”。当前,土木类专业就业情况怎么样?招生情况如何?高校土木专业做出了哪些调整?本期数说,将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呈现与分析。
01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2021-2023届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薪酬、专业对口度均呈下降趋势。根据新锦成研究对2021-2023届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调查数据,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呈波动下降趋势。2021届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7.21%,2023届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降至80.50%,整体下滑6.71个百分点。近三届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薪酬,也从2021届的5828.73元降至2023届的5735.15元,这一变化,在本科生总体以及大部分专业类薪酬逐年上升的整体趋势中实属罕见。土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度,也从2021届的83.93%降至2023届的80.90%,下降3.0个百分点。以上三个维度的数据均显示了当前高校土木类专业在就业市场的颓势。
02土木类专业近年录取与招生情况
近年,全国范围内大部分高校土木类专业录取分数(位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以2021-2022年部分重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类)在山东省的投档情况为例,土木类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同济大学在山东的录取位次下跌了400多位,福州大学录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招生总量未变的情况下,录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4782位,四川大学与湖南大学则分别下跌1069和2771个位次。
2024年,传统土木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下降,与新技术、新领域融合的新型土木专业招生人数增加。2024年全国土木类专业计划招生约11.66万人,较去年减少1.10%。土木类、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招生计划数较上年均减少,其中土木类减少幅度最大,较上年减少36.75%。智能建造,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较上年招生计划数涨幅较大。今年,土木类新增工程软件专业招生,计划招生60人。
03高校针对土木类专业做了哪些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渐趋饱以及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急遽调整,使得就业市场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木工程行业从以往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精细化、高质量建设转型,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传统的土木类专业也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现状,众多高校在专业整合、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主动的调整。
撤销与整合土木类专业。多所高校对土木类专业进行了调整。如山东大学成为首家撤销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 985 高校。清华大学由单一专业招生改为大类招生,将水利水电、土木工程等专业合并到 “土木水利海洋工程” 大类,希望推动土木类专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2024年,全国共有550所院校在普通本科批土木类专业招生,相比去年,江南大学等15所院校土木类专业停止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2所985院校将土木类专业调整到了试验班中招生;大连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广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枣庄学院7所院校土木类招生方式由仅专业类招生拆分为专业招生。
智能建造等新兴土木类专业兴起。近年来,智能建造专业在高校中迅速发展,2024 年,共有 46 所高校新获批智能建造专业,这些高校旨在通过此专业的设立,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土木工程建造技术相融合,培养适应行业新需求的人才。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更加注重土木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信息技术、机械控制、材料科学等学科结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复杂工程问题对多学科知识的需求。除智能建造专业外,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新兴土木类专业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也丰富了土木工程领域的内涵。
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与学制。高校更加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优化土木类专业的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专业的整体竞争力。部分高校开始对土木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革新,如增加数字化、智能化相关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以更好地适应行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为提升专业吸引力,一些高校缩短了建筑学、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制。例如,东南大学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都已将修业年限缩短至四年。
04高校土木类专业调整策略面对就业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专业招生位次下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以及新兴技术挑战等危机,设置土木类专业的高校均需要在专业结构、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改变。
优化土木类专业布局。研究土木行业的发展动态,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变革、政策导向等,充分了解行业对不同土木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变化,确定哪些专业方向可能面临过剩或不适应未来发展的情况。与此同时,要关注新兴领域的发展,如智能建造、绿色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评估这些领域对土木专业人才的新需求。还要分析同类型高校土木类专业的设置情况,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特色,为自身专业调整提供参考。在做好以上调研与分析的前提下,作出专业裁撤、整合、新增等科学合理的决策。
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方面,更新课程内容。及时淘汰陈旧的课程内容,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知识,如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另一方面,推动跨学科课程融合。增加与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比如开设土木工程与人工智能、土木工程与大数据管理等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具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土木类专业应加强在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和能源利用的能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土木类专业可以增加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课程和研究方向,培养专业的地下空间开发人才。除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运维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考虑开设建筑设施智能运维、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监测、评估和管理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邀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实际工程案例和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专门的人才。(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