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曹操、曹丕、曹植

怀霖济物 2022-11-26 20:18:07

曹操我喜欢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因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的史书里,有两个成语的起源,就是用来形容曹操的。一个是登高必赋,一个是横槊赋诗,这两个成语很鲜明的形容出曹操翩翩儒将的风范。我们今天读孙子兵法,有一个很有名的版本,就是曹操所评注的孙子兵法。

横槊赋诗的场景十分的感人。在战云密布的赤壁大战前夕,曹操满怀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阵仗之前,横拄着长槊,高唱着他那首著名的四言诗【短歌行】。短歌行的开始,是浪漫而豁达的生活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无多。

短歌行的结语,说的是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自我的历史定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可以看得出来,曹操的自我历史定位,是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曹操也的确保护了汉献帝免于颠沛流离之苦。汉朝因为他,好歹还多活了二十五年。曹操的短歌行,充分的显示出了他的浪漫、雄才与霸气,曹操的风采,如果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对比,实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一个是创业的英雄,一个是守成的忠臣,当然,后代的皇帝们都喜欢大家当忠臣,所以每个皇帝都喜欢捧诸葛亮。诸葛亮的民间声望,经过几千年来皇帝们的厚爱,反而比曹操高得多了。从我个人来看,曹操的很多方面,其实都比诸葛亮要强。当然我所说的曹操,是历史上真实记载的曹操,而不是小说里的曹操,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以西晋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为主要的依据。陈寿是在公元290年左右完成了三国志,而小说里的曹操,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小说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在公元1300年之后的事了,小说里的曹操,离正史里的曹操,其实是隔了漫长的一千多年。很不幸的是,今天呈现在一般人眼前的的曹操,主要是小说里的曹操,而不是正史的曹操,正史里的曹操,对一般人而言,反而是被搁置在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了。真正的曹操,其实是蛮可爱的一个人,非常的人性化,曹操多权谋,善机变,而且情感丰富、很有幽默感。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十足的乱世英雄。曹操聪明、大胆、应变力强、感性、有趣。很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很有品味的诗人,从中国文学史的立场来看,魏晋文学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还是曹操,尤其是说到中国的四言诗,曹操是第一号人物,没有人超越得了曹操。他的短歌行,就是四言诗的压卷之作。曹操为人自由奔放,不喜欢自我设限。所以他找的太太卞夫人,原来是个歌妓。卞夫人能歌善舞,就是类似今天的演艺圈人士,因为曹操本人和他的太太都有艺术才情,所以他的儿子,也都是天才高妙,包括了曹丕、曹植、曹冲等,这个家庭的成员,似乎都有很高的智商。曹丕与曹植小儿子曹冲过世的早,但是也留下了一个用浮力原理测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曹丕与曹植两个兄弟,在中国历史上来说,我看是最有趣的两兄弟了。他们俩,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兄弟俩,一路走来,恩怨情仇,纠缠不清。从对亲情的依恋,政治权位的斗争、文学成就的角力、以至于爱情的追逐,两兄弟实在是有很浓厚的爱恨情结。当然,兄弟俩抗争的最高潮,就是才子弟弟曹植的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了:七步诗的原文,在【世说新语】里有记载: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三国演义把这首诗简化了,变为: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应该是中国最有名的一首寓言诗了,可以想象的是,同样在釜中泣的还有兄弟俩的母亲,艺术家卞夫人,卞夫人看到自己的两个富于才情的儿子,曹丕与曹植,彼此相燃相煎,恐怕是双倍的感伤与难过吧。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讲的是兄弟之间的爱恨情结。很多的兄弟是天生的竞争者。从呱呱堕地开始,兄弟之间就注定了要有一辈子的竞争与矛盾,一辈子的爱恨交织。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兄弟之间潜意识里的竞争情结。弟弟想要超越哥哥,哥哥想要压制弟弟。曹操还有一个很生猛而杰出的儿子,是长着黄胡须的猛将曹彰。也许曹彰很小就体会到兄弟情结的问题,小时候的曹彰就发现自己的文采不如哥哥曹丕,更不如天才弟弟曹植,读起书来,一定是充满了挫折感,所以,他很早就放弃了当读书人的念头,曹彰成了一员冲锋陷阵的勇将,远征西北的乌桓、也降服了鲜卑的部落,曹彰得胜归来,见到了父亲曹操,曹操一面帮儿子数弄它的黄胡须,一面称赞他的骁勇善战,史书对曹操的描写,还蛮有人情味的。唐朝的名诗人王维写了一首诗【老将行】前四句: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其中所谓的,肯数邺下黄须儿,说的就是曹操在帮这位黄胡须的猛将曹彰数胡须的故事。愤而成篇曹操的晚年得了严重的偏头疼,我在想,有两件事的确是让曹操头疼的:第一件事,就是曹操到底要不要篡汉、自己当皇帝,就连他的大对头,独立王国的东吴孙权,也上书给曹操,请他称帝,曹操自己称帝吧,一定招来很多讨伐之声,挺烦人的,自己不称帝吧,明明就是自己做决定的事,还要装模做样,用汉献帝的名义来处理问题,这种虚矫伪饰的调调,又实在不是曹操的行事风格。我们也可以想象,朝中的大臣也必然是分为两派,劝进派与保守派,吵来吵去、闹个不休。孙权故意上书给曹操,请他称帝,显然是有制造混乱的政治阴谋。曹操给孙权的回答也很幽默,曹操说:你这小家伙是不是想害我在火炉上烤火?第二件头疼的事,就是接班人的问题,曹植才高八斗,深得曹操的喜爱,不过天才诗人能治国吗?曹丕工于心计,实在不讨人喜欢,可是似乎更适合治国,但是如果曹丕当了皇帝,自己所疼爱的曹植、曹彰又会有什么样的下场?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曹操的偏头疼,就越发的严重了。最后,曹操还是选择了让曹丕做接班人,我相信曹操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为了治国的考虑,曹操最终还是选择了心机复杂的曹丕,而放弃了自己钟爱的诗人儿子曹植,曹丕一上台,没几个月,就终结了大汉王朝,很快的自己当了皇帝,所以,真正篡汉的是曹丕,不是曹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延续了汉家王朝二十五年,没有对不起它。曹丕当皇帝的第四年,把他的弟弟们,包括曹植、曹彰等都请到了京都,曹彰吃完了饷宴,忽然就死了。曹植似乎靠了他的七步诗,加上妈妈卞夫人的干预,救了自己一命,之后,曹植与他另外的一个弟弟,白马王曹彪,很悲伤的离开了京城,曹丕还下令,一路上,曹植与曹彪兄弟俩必须隔离,不可交谈,曹植非常的悲愤,在与弟弟白马王曹彪分手的前夕,写下了一篇【赠白马王彪诗】。在这首诗的前言,曹植很露骨写下了这样的话: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曹植的用词非常强烈。他用的字是,意毒恨之…愤而成篇。很明显,亲兄弟之间的仇恨情结,已经没什么好再隐瞒了。从这些事情的处理来看,曹丕作为一个政治家,实在是远远不如他的老父曹操,譬如以七步诗来说,曹植赢得了千古的同情与赞赏,曹丕得到了什么呢?这步棋,曹丕其实输得很惨。兄弟情结与未了心愿曹丕当了皇帝,但是他也是著名的文人,曹丕着有典论,其中的一篇论文很有名。在【典论.论文】中,有这样一段很经典的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意思是说,人世间真正不朽的是文章大业,就算人过世了,好的文采一样可以留名千古,而且文学家不需要靠写历史的人来吹捧你、帮你说好话,所以皇帝哥哥曹丕,蛮想当作家的。弟弟曹植是著名的天才文人,他有个好朋友,叫杨修。曹植写了一封信给杨修,与杨德祖书谈自己的心愿。其中提到:词赋小道,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吾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意思是说,写文章作论述实在是不足道的小事,大丈夫就应该为国家建立功勋、为人民谋求福利、开创事业、历史留名,所以才子曹植不以文采为意,念念不忘建立事功。换句话说,曹丕当了皇帝,就羡慕弟弟曹植的文采,可以名垂千古。,曹植虽然是文名盖世,却是十分羡慕皇帝哥哥可以掌握行政大权,建立事功、施惠于民。你我既不是大诗人、又不是掌权者,那又该如何自我定位才好呢?

0 阅读:36

怀霖济物

简介:怀霖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