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从江县的岜沙村是我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里的村民被公安机关特别批准可以佩带火枪。
岜沙苗寨是典型的苗族村寨,全寨大概有两千多人,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近些年才开发出了旅游业。
寨子里的人自称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这里的男人崇尚武力,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
古老传统的坚守
贵州黔东南州的从江县,层峦叠嶂之间藏着一个宁静古朴的村寨——岜沙苗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群山如屏风般环抱四周,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走进苗寨深处,迎面便是用青瓦盖成的小屋,古树盘根错节地立在房屋四周,似乎在守护着这片静谧之地。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中,偶有几声鸟鸣。
岜沙苗寨的火枪传统,早已成了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老人们常常提到,这把枪不仅是用于保护村庄,也是成年礼上最神圣的象征。
岜沙人认为他们与大自然是一体的。他们崇敬山川树木,相信树木有灵。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所以,他们对于树木有一种几乎执念的保护。
如果要去这里旅游,一定要谨记这一点,不能轻易做出损伤树木的行为,不然难免引人生厌。
村寨的古树巍然屹立,仿佛一位位忠诚的守护神。村民们自小就被告知树木不能随意砍伐。
寨子里的人,任何人若是擅自砍伐一棵树,便需用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来祭奠,为全村人所用。
如此严苛的惩戒制度,实则是为了警醒众人,让敬树护树的精神深深扎根于岜沙人的心中,永不忘怀。
日常生活中自然也会需要用到木材,但他们绝不会滥砍滥伐,拿到足够使用的量便停止,绝不会多拿。
这些年,随着道路的修建,不少大山里的村民们都能够通过水泥路将山里的东西运到山外甚至是更远的地方进行销售,木材便是其一。
但岜沙人却从不做这个生意,也绝不会往外大量运木材,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在1976年。
那一年,北京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地各族的人民都把自己最好的建筑材料运到了北京。
岜沙人也不例外,他们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
如今,去岜沙旅游的人还能在树址处看到寨子里的人为这棵树修建的八角纪念亭。
狩猎与共存的平衡
除了树木,在村民们看来,火枪也是他们不能丢弃的重要物件。对于这个宁静的小村落来说,火枪不止是一个武器,而是先祖智慧的延续、生活方式的传承。
持枪的规矩代代相传,这承载了世代苗民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情。
岜沙苗寨还未被外界关注时,这里的火枪主要用于狩猎。
狩猎既是生活技能,也是一种传承。男人们的猎物不仅用作食物,鹿皮、兽骨也成了制作饰品和工具的材料。
近年来,随着自然保护意识的增强,岜沙苗寨逐渐减少了狩猎活动。村民们不再依赖山林资源,火枪逐渐成为象征而非工具。
虽然持枪的传统仍在,但它更多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保留了下来。
虽说,他们并不需要再使用火枪作为赖以生存的工具,也不必游走于山林之间,但祖先流传下来的规矩却并没有废弃。
法律与传统的默契
在其他地方,持枪是被严格禁止的。然而,岜沙苗寨的火枪文化因其历史的独特性和苗族特有的习俗,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特别允许。
事实上,早在1996年,国家颁布了严格的枪支管理规定,民间不再允许持有枪械。这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治安。
当时,寨子里的老人们都很发愁,担心祖先的传承就要这么断了。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了县政府,希望政府领导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最终政府出于对寨子传统的尊重,允许他们佩戴火枪,但也附加了严格的条件,明确要求火枪只能用于仪式表演,不得用于狩猎或伤害性活动。
经过深思熟虑,岜沙人接受了这一妥协,将火枪仅用于节庆活动、成年礼以及迎接贵宾的场合。这一决定让村里的火枪从生存工具转变成了文化象征。
如今,火枪文化成了岜沙人对外展示的重要符号。
如今的岜沙苗寨,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村民们就会穿上传统的苗族服饰,肩扛火枪,整齐地列队,等待贵宾的到来。
传承与变迁
作为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寨子,岜沙人也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情。
村中年轻男女自由而热情,他们用歌声相识,用歌声表达彼此的情感。每逢春种秋收的季节,村中独有的民俗活动便热闹地展开。
年轻人带着自制的竹编餐具相聚田间,日间一起插秧劳作,夜晚则在主人家中欢聚,一边喝酒唱歌。
如此热烈的风俗,令岜沙充满活力与浪漫,也让来此的游客大开眼界,纷纷感叹岜沙独特的文化魅力。
金秋时节,岜沙的禾晾架高高矗立,村中传统装束的居民和“鸡键”发型的孩童们在田野间忙碌,构成一幅古朴又生动的风景,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和游客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岜沙的男孩在七至十五岁之间,需经历独特的成年礼,以此迈入人生的新阶段。礼仪当天,男孩们结伴上山打猎、下田捕捉鱼虾,收获的多少象征着他们未来的成就。
礼成之时,众人聚集在男孩的家中饮酒、享用捕获的猎物,由家族中的年长者为他剃发,梳成“户棍”的发式,再背上父亲为他准备的猎枪。
如今,岜沙村的年轻人中有不少已经开始走出大山,在县里甚至市区谋生,但每逢节日,总会返乡参与庆祝。
结语
在岜沙苗寨,火枪不仅仅是一种武器,更是连接代际的文化符号,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特有的坚守与信仰。
这里的每一个少年成年时手握火枪,感受到的,是一种传承与责任,而非暴力或侵犯。
政府的特殊许可并不是放任,而是一种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
参考资料:
《岜沙——最后的枪手部落》——中国国家地理
《岜沙苗寨独特的“树木崇拜文化”》——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