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底,经过前后两年断断续续的艰苦谈判,朝鲜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有历史学家指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之所以经历诸多波折,这和美军一直在战俘遣返问题上刁难有着很大关系。”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多次谈到,只要有可能,新中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志愿军被俘战士。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据统计,大约有2万多志愿军被俘,而此人是少数几个被俘女兵,也是唯一一个有历史记载,并成功回国的女战俘。那么,这位女兵回国后待遇如何呢?
一、思想觉悟高的女兵这位女兵叫杨玉华。
1950年,60军按照军委指示,在西南地区招收一批知识青年入伍参军。
就这样,在军区医学院读书的杨玉华,瞒着从小带大自己的外婆,和其他73名爱国女青年一起参了军。
1951年3月,60军成为第二批入朝志愿军,当时,年仅16岁的杨玉华是60军180师一名女医务兵。
虽然杨玉华是一名医务兵,不用上前线,可是作为主力部队,180师承担的任务可不轻,面对美军这样机械化程度高,火力极其凶猛的军队,哪怕是身处后方,危险也是不小的。
由于美军不间断地对运输车队进行轰炸,志愿军的后勤物资,一直非常缺乏,武器缺,御寒棉衣缺,药品缺,食物缺,什么都缺。
毛主席曾在1951年年初,接见几个从朝鲜回国汇报战情的志愿军军长中提到,让志愿军战士们一直吃炒面,物资供应不足,这让他非常难过。
在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之所以会出现3万非战斗减员,出现“冰雕连”这样的悲情牺牲,这一切都和志愿军极度缺乏后勤物资有着很大关系,要知道,第9兵团15万战士,有好几万将士只能穿着薄薄的军服,在冰天雪地里战斗。
180师的后勤物资也极度缺乏,为了照顾伤员,杨玉华等几十个女卫生兵,节约下自己的口粮和炒面,让给伤员吃,而杨玉华自己则去上山挖野菜吃。
然而,有些野菜可是有毒的,就这样,在一次吃完野菜后,杨玉华发生了食物中毒,很快,杨玉华就卧床不起。
二、杨玉华被俘此时正是第五次战役,彭德怀下达了战略撤退的命令,由于种种原因,180师接到命令时,已经有些晚了。在撤退中,180师有一大半部队,被美军死死咬住,杨玉华因为身体虚弱,根本跑不动,于是,在一处隧道中,杨玉华和其他4名伤员一起被俘。
由于杨玉华留着一头短发,装扮上又很像一名男战士,再加上一身污泥,美军俘虏她时,并没有意识到她是女兵。
一段时间后,美军才得知杨玉华是一名志愿军女兵。
志愿军中女兵本来就少,被俘女兵更是非常之少,因此,美军并没有专门的志愿军女兵战俘营,为此,美军只能将杨玉华,送至釜山的朝鲜女兵战俘营。
根据志愿军被俘战士张泽石回忆,第一次见到杨玉华,杨玉华虽然一脸稚嫩,脸上却充满了战士的坚定和勇敢。当时,张泽石担任翻译。
关于被俘女兵数量,有一些书籍一直说当时和杨玉华一起被俘的,还有4名志愿军女兵,可是根据张泽石后来撰写的回忆录显示,当时他接杨玉华,前去釜山女兵战俘营时,只有她一人。
张泽石后来回忆到,杨玉华所处的釜山女兵战俘营,虽然没有志愿军女兵,但是朝鲜女兵对杨玉华非常热情,其中还有一些女兵,还曾在多年前四野部队中,接受过军事培训和参加过战斗。
战俘营的日子是阴暗的,不少朝鲜女兵不堪美军的折磨,选择了自杀。
不过,杨玉华始终坚信祖国不会忘记自己。于是,她用每天节省下来的物资,去制作国旗,每当坚持不下去时,她就带着其他朝鲜女战俘一起唱军歌,就这样,杨玉华成功坚持了下来。
为了打击和策反杨玉华她们,美军对杨玉华她们进行严刑拷打,美军告诉她们,只要他们屈服,就会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杨玉华始终没有屈服。
三、杨玉华回国后过得如何1953年8月9日,经过艰苦的谈判,杨玉华终于接到了回国的通知。
坐在回国的火车上,杨玉华和其他战俘们,一起高唱着国歌和志愿军军歌。
当杨玉华举起手中手工制作的国旗走下火车时,负责志愿军政治部工作的杜平,上前握紧她的手说道:“杨玉华同志,祖国一直等着你归来啊。”
杨玉华流下了眼泪,行了一个军礼道:“首长,杨玉华归队。”
回国后不久,杨玉华选择了退伍,回到老家重庆的一家实验小学教书。
之后,杨玉华和在战俘营结识的志愿军战士刘英虎结为了夫妻。婚后几年,两人陆续有了两个孩子,遗憾的是,因为丈夫乱搞男女关系等原因,两人最终还是离婚。
因为战俘营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居然为了某些阴暗目的,编排起了杨玉华在战俘营被美军欺负凌辱的虚假桥段。
一些书籍还杜撰到,当时和杨玉华一同被俘的还有其他四名女兵,她们因不堪忍受这种侮辱,纷纷选择自杀。
当媒体编造这些虚假信息时,杨玉华也曾气愤得要去找媒体理论,可是冷静下来后,杨玉华还是选择不闻不问,毕竟,有些事情你越是去争辩,事实真相就越难搞清楚。
和刘英虎离婚后,杨玉华一直将精力放在教育上。
1986年,杨玉华从小学退休。令人意外和惊喜的是,在杨玉华退休这一年,她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和一位重庆驻军干部走到了一起。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英勇不屈的志愿军战士们,是他们的鲜血和忠诚,浇筑了如今的盛世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