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不少人都有过这种诡异经历:在微信和朋友聊到某个东西后,淘宝、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很快就会推荐相关内容。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是聊天内容被泄露了?微信是 “罪魁祸首” 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adfd048a24429a0dc61c403a34ccde.png)
微信作为最常用的聊天工具,承载着大量的日常交流,很多人在聊天中会不经意间透露隐私。而且每次聊完不久,其他APP就开始推荐类似产品,这让大家很容易怀疑是微信泄露了隐私。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微信聊天内容真的只有微信知道吗?其实聊天时使用的输入法,可能比微信更了解聊天内容。那信息泄露的源头究竟是微信,还是输入法呢?
从银行APP的安全设置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线索。很多银行APP不允许使用第三方键盘输入密码,目的就是防止密码被窃取,提高安全性。有些银行APP还会打乱键盘布局,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4a526c01a1456e0c810f22de516dff.png)
网上关于输入法窃取用户隐私的讨论很多,可长期以来,大部分用户都把矛头指向微信,却忽略了输入法这个关键的中间工具。微信自然不想背锅。张小龙亲自解释,微信原本没打算做输入法,只是收到大量用户投诉,质疑微信泄露聊天记录,刚聊到的东西很快就在广告里出现相关推荐,微信才决定自研输入法。张小龙虽没直接点明是谁泄露隐私,但话里有话,此后微信迅速研发输入法,这侧面证实问题可能出在输入法上。
微信推出输入法很大程度是为证明自己没有窃取用户隐私。从微信键盘的隐私政策看,默认隐私保护模式,会收集系统信息、部分输入内容等,但不会利用这些信息识别、还原和关联用户身份,即只收集不滥用。
我询问了一些朋友,他们大多对微信键盘兴趣不大,不愿下载。一是懒得换输入法,好不容易让现有输入法记住常用词汇,重新适应太麻烦;二是怀疑其隐私保护能力。虽然默认隐私保护模式下输入内容不上传腾讯服务器,只在本地储存提供基础输入功能,但安装后会询问是否开启 “拼写 plus” 功能,开启能获得更丰富体验,却要上传部分输入数据。这就意味着要想有更好体验,就得交出部分数据,隐私保护似乎成了空话。况且同为腾讯旗下的QQ输入法和搜狗输入法都没宣称能保护隐私,这就更让人怀疑了。
那输入法到底是如何窃取隐私的呢?对比常见输入法的用户隐私协议,发现它们收集信息的范围很广。以搜狗输入法为例,开启云输入及联想功能后,会收集输入的拼音串和文本内容,用于分析和预测后续输入内容。加上个性化推送及广告展示协议,安装输入法时我们就默认同意了这些条款。此外输入法还会记录手机型号、设备识别码、系统版本等信息,美其名曰是为分析bug保证正常使用,可实际上购物网站能精准推送适合手机型号的产品,这让人不得不怀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e79841a282a29508ab4b4b620baeed.png)
在隐私获取手段上,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获取麦克风权限,APP拥有该权限后,就能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谈话声音及周边环境声音,上传分析后实现精准广告投放,像外卖APP就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推荐美食。其次是剪贴板功能,使用剪贴板时,个人账号、密码、收货地址等信息可能被复制,给APP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包可乘之机。
不过我们可以在剪贴板设置中关闭记录功能降低风险。再者,用户协议中收集用户信息用于定制内容、展示个性化内容或广告的条款,也会导致隐私泄露,我们可以关闭输入法的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推荐功能。另外通讯录、短信、云信息、使用记录等也在输入法收集范围内。所以大家要谨慎授权APP的手机权限,像麦克风、通讯录、相册、地址等重要权限,非必要不要授权。
李彦宏曾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往往是被迫为了便利放弃隐私,市面上多数APP不同意隐私协议就无法使用。所以我们希望微信输入法能起个好头,其他输入法和APP也能自我约束,同时呼吁相关法律出手规范,让网络环境更安全舒适。
【文本来源@科技狐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