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说过,品牌代表一种形象。
对此,品牌营销学鼻祖戴维·阿克在其著作《品牌大师》中阐释称:“品牌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而是一个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它传递给消费者的不只是功能利益,还包括情感利益,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
对当下中国银行业而言,品牌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建设高质量金融品牌,是胸怀国之大者、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11月29日,在由中信银行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第二届“信·新”品牌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信银行行长刘成指出,品牌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金融品牌是衡量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参考。
此次论坛上,品牌评估咨询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了《2024年中国银行业品牌资产调研》,该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品牌在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和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导意见的进程中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稳健发展的态势。
金融品牌“信新同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朝着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奋力前行的新征程上,金融品牌建设成为彰显国家金融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本次论坛以“价值引领,信新同行”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金融强国目标,是金融品牌建设的又一创新探索。
来自金融机构、智库、媒体、高校、企业、品牌评估机构等领域代表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讨高质量金融品牌建设路径,为助推更多的中国金融品牌走向世界前列贡献智慧。
刘成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的主题“价值引领,信新同行”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深度契合。他强调,要打造强势金融品牌,实现“中国品牌世界共享”的愿景,要做到“一个引领”,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处理好金融品牌与发展战略、金融品牌与核心竞争力、金融品牌与企业诚信之间的关系,如此方能在做大做强品牌的过程中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利民指出,“信任、信用、信誉是我们生生不息的血脉,也是控制创新风险的保障;创新既是我们不断拥抱前进的目标,也是我们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的法宝。‘信’是‘新’的根基,‘新’是‘信’的传承,结合好‘信’与‘新’,是对金融品牌管理提出的挑战,也是维护金融品牌的法宝。”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学军表示,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
与此同时,品牌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关乎企业的发展壮大,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金融品牌建设,打造强势品牌,已成为业界共识。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提到,品牌建设是一个厚重、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不断探索实践,久久为功。国有金融企业不仅要做优秀品牌的建设者,更要成为品牌故事的传播者、创新者和引领者,为建设品牌强国贡献力量。
共同书写“五篇大文章”论坛现场,Brand Finance发布了《2024中国银行业品牌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银行业品牌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Brand Finance品牌资产数据库显示,中国银行业品牌总价值在过去15年间显著增长,自2017年成功超越长期居榜首的美国后,其总价值持续位于全球第一。
《报告》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以及品牌形象建设的表现上各有千秋,各层级协同发力,共促金融强国建设。
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领域迅速崛起。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在零售业务“智慧且富有创新精神”方面表现突出,展现出高效灵活的创新优势;广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在对公业务“服务便捷”上的领先体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具备同速提升的潜力。
在绿色金融这一前沿阵地,中国银行业也积极作为。调研显示,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在这方面表现交相辉映。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在“支持Z世代所关心的ESG事业”上有优异的表现,体现出这些机构面向未来的品牌建设理念。
在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的广阔版图,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展现出卓越的责任感与创新力。从调研结果来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对公业务“温暖、友好且平易近人”指标上表现突出,树立了行业典范。这些银行还将“温暖、友好且平易近人”的服务理念深度融合于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实践中,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客户整体满意度。
Brand Finance中国区总裁陈忆登表示,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稳健发展和银行业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独特定位的品牌形象,以实际行动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